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宋卫方[1]2007年在《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土地是城市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的载体,是城市功能的基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急剧扩张,土地供需矛盾异常突出。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的问题却普遍存在。2004年,国土资源部曾组织了一次城镇存量土地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截至当年年底,全国仅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占全国城镇建设用地总量(5199万亩)的7.8%。同时,占全国城镇建设用地总量70%的划拨土地,大量低价协议出让的土地,特别是占全国建设用地一半以上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再配置政策,低效利用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明城市土地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的再利用潜力还很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改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将集约用地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集约用地刻不容缓。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城市土地现实的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提出符合实际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当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大环境,同时汲取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收集分析资料,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理论等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首先,对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其次,对哈尔滨市概况及其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阐明其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系统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之上,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指导,建立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哈尔滨市2000—2005年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基本集约利用阶段。最后,在以上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提出对策及建议,以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的合理、集约利用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田九玲[2]2007年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形势异常严峻,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也为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协调与持续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并进行经济、生态、社会影响评价,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资产效益最高的一部分,为城市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城市来说,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利用VB技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叁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此系统包含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流程,在评价系统中主要包括指标选取、指标权重、数据输入、可持续利用度和评价标准等模块,实现了对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自动评价,并为实时地掌握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供便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十个地级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首先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叁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实际调查数据与统计资料,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叁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值;然后从可持续利用水平、可持续利用能力以及可持续利用协调度叁方面,计算出各个指标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时刻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可持续利用能力及可持续利用协调度分值,最后得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3年山西省十个地级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度都处于较低状态,到2004年晋城、运城已达到中等可持续利用状态。通过对十个城市2001年-2004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可得出其可持续利用度在逐步提高。

李木秀[3]2008年在《轨道交通导向的边缘城市土地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边缘城市作为新兴城市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直接决定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效率。作为一类新兴的城市体,边缘城市土地利用不仅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制约大都市区域全局发展的要素,科学配置其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对此类城市体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土地利用的专项研究更是有限。深入研究边缘城市及其土地利用将有效地引导城市化进程。本文将以新城市主义和TOD理论为边缘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提炼这两种理论的精髓,总结出适合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科学理念。在深入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轨道交通与边缘城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证轨道交通对边缘城市土地利用的核心主导作用。进而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科学观,提出轨道交通导向的边缘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及其实施建议,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文章最后将轨道导向的土地利用理论模式应用于一个典型边缘城市——上海宝山区的土地利用配置设计中,对比原有的城市区域规划设计,分析轨道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的运用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以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期为边缘城市的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朱荣荣[4]2007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普遍存在城市规模外延扩张过快,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如何努力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是迫在眉睫。城市土地资源合理性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衰,这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本文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规律、动因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城市布局、优化的城市结构和宜人的人居环境,其最直观的内涵就是高投入、高产出。同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本文通过对伊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体系,并评价了其集约利用程度,认为该市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较低,土地利用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依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优化该市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严格执行供地政策、积极推进用地置换等方面努力,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构建该市集约用地的动态监测和评价体系。

张富刚[5]2005年在《土地空间利用分析及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地矛盾日趋显现,为了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生活对粮食生产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展土地资源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土地空间利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为我们全面把握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指导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运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土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然后,以河北省曲周县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方法,依托GIS技术,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评价和城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1985~2000年间,河北省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是土地利用程度主要驱动力。曲周县土地利用状况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之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水平低下,与生态环境效益相比,其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因此,今后曲周县土地利用应选择跨越式发展模式。 (2)1996~2002年间全国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略低于西部,并且土地利用程度的省际差异逐步缩小。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GDP、建成区人口密度以及单位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叁方面密切相关;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进行2005~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预测分析,各预测结果的评价均为好或者合格。1996~2002年间全国大多数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普遍提高,部分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递减趋势;人口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最独特、最具活力的驱动力,政策、经济和技术因素是重要的外部驱动力。 (3)1997~2002年的时期内(2001年除外)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总体上呈略为下降趋势,2001年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最好,而2002年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状况在2001年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的下降趋势。

金学惠[6]2008年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地租理论及土地利用理论等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选择适当统计方法,对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阐述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土地的集约利用理论最早源于地租理论中对农用地的研究,后经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及马尔萨斯的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等经典理论的演变,逐渐分化独立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在吸纳区位论、空间经济理论及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后使“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第叁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目标及特点。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在对农业用地集约利用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概括、总结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内涵。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这叁个概念进行辨析,分析叁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及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第四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认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应包含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城市土地投入、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城市环境集约度及城市土地发展趋势五个功能层,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共选取了18个指标层。并介绍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第五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基于第四章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评价重庆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针对重庆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升级、统筹区域布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机制以及规范土地市场等方面考虑,提出相应的措施及解决的途径。

刘瑜[7]2008年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出现外延扩张、用地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到城市快速步入现代化,另一方面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不仅在城市土地资源保护、城市发展、城市土地合理配置及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最佳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客观认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有效地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意义重大。本文在收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资料、数据和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GIS技术,创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多耦合性与复杂动态性,综合考虑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评价主体、评价资料、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本文中提出的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构建降半梯形隶属函数并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素权重,将评价矩阵与权重进行复合运算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接着,以南通市主城区为例,开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区评价工作。最后,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基于加权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的成果主要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南通市主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区评价的类型分布图和评价结果表;基于加权指数法的南通市主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区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的对比图表。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到了分级界限的模糊性,科学、简便、精确。所评价的结果与加权指数法所评价的结果大体相当,但比加权指数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南通市主城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周明芳[8]2007年在《保定市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题。城镇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土地进行高效、集约利用以促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镇土地利用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论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状作了综述,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着重探讨和归纳了城镇化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及内涵;第叁章从理论上演绎了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并对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保定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验证了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五章运用数量模型对保定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宏观层次上的评价;第六章针对保定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①从宏观层面出发,界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②从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角度出发,选择土地集约利用约束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3个项目层,建立了符合保定实情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合理值标准。

付妮嘉[9]2007年在《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土地特别是位于大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可以为控制大城市外延扩张占用耕地速度,挖掘城市存量用地潜力,促进城市内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我国35个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效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总体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各大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展开区域比较分析。然后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叁方面共14个指标构建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评价,为进一步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徐波[10]2007年在《兰州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是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巨大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据全国非农建设用地清查资料,近年来,我国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总量达222万公顷,其中耕地占50.7%。而我国城镇现有建设用地中有40%属低效利用,15%为闲置土地,大部分城市发展依然走的是“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缺陷,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闲置严重,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地劣用”现象普遍存在,国家从城市土地资产中获取的土地收益甚微并缺乏保障。这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我国国情国力及不相符,因此本文将以兰州市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现实存在问题,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出对策和合理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至第二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介绍了有关城市土地利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有关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理论基础。第叁至第四部分介绍了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及利用现状,并分析指出了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宋卫方.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2].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及应用[D]. 田九玲. 太原理工大学. 2007

[3]. 轨道交通导向的边缘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 李木秀. 同济大学. 2008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D]. 朱荣荣.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5]. 土地空间利用分析及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D]. 张富刚.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金学惠.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刘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8]. 保定市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 周明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9]. 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D]. 付妮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10]. 兰州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对策研究[D]. 徐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