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论文_金素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论文_金素梅

(重庆市奉节中学校)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环境下,单位为有效的利用各项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所在单位内部实施的一系列计划与方法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传统的政府内部控制有很大不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中国特色与行政管理特质,其可以实现政府的宏观战略目标,具有实现社会效益价值的特征。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的探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征

自2014年1予1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行,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成为了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对事业单位内部相关领导干部的权利进行制约与监督,而且将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同点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最大的不同在于产权关系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相对较为模糊,利益关联度也相对较低,而企业的产权关系相对事业单位较为清晰,企业内部员工与领导之间有高度密切的利益关系[1]。

(二)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控制目标不同的不同点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协助于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它的内部控制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不会服务于自身单位的战略目标,其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政府的宏观战略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拥有自主业务的事业单位,这类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一定的盈利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素不同,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有五大要素,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包含有这五大要素,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所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控制要素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四)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机制不同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主要是与企业经济利益之间有直接性关系的人或部门,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及企业内部的审计机制等,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相对较为健全与完善,而行政事业单位却与此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控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其单位内部的内部监督基本上因动力不足无法构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住监督机制,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依赖于外部监督机制,如审计署、纪委等[2]。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特色

(一)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从中国特色上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是预防贪污腐败的主要性方法之一,因此,不难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我国的“廉政”建设是紧密结合起来的;第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更加的倾向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方面,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分配单位内部的公共资源;第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的控制目标可以保护干部的政治目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施内控控制可以加强对单位内部事务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使之降低个别干部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的机率,达到保护干部政治目标的目的。

(二)控制范围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控制范围主要包括有主体范围与客体范围,其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体范围来说,主体范围是指承担着政府职能的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所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体范围更加的强调单位的个体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客体范围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包括单位日常事务工作的各项活动,其中在各项工作活动中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控制的客体范围更加的倾向于财务报告控制[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控制标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标准是在沿用《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侧》中的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情况下,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情,通过对《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侧》中的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改进与改良后,制定的适合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适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内控控制标准。

(四)评价监督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评价监督内容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一致,其完善了传统会计监督的局限性,具体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最终应以书面报告的性质呈现出来;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一般会制定相对具有独立性的内部监督机制,以此来杜绝徇私舞弊现象,使之让行政事业单位里属于公共资源的物资可以全部的用之于民。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特质

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相对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内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示范对象。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参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性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目标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就在于可以为有效的进行各项公共服务活动,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意义,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日常内部控制管理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就带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

(二)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起止点

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过程中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围绕着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来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一个过程中,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就在于可以实现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在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就贯穿于分配起始,所以说,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起点与终点。

(三)风险应对以控制风险最小化为目标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应以控制风险最小化为目标,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应对[4]。

(四)法律约束限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权力的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一定的权利约束机制,所以,我国主要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对权利的约束,如以《预算法》与《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权利的约束。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环节,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环节,降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其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相关制度;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风险;注重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让审计部门发挥其监督职能,使其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加强预算控制,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预算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加强预算控制可以使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方面,主要应做好预算控制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预算的编制应将总预算的相关指标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与编制,预算的执行应严格按照预算指标下达的目标进行执行,同时,相关负责人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应定期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此来保障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执行质量。

结束语:

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行)》,该规范的出现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财政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应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让内部控制体现出一定的中国国情。为了更好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于红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6(12):22-23.

[2] 林鑫.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17(5):30-33.

[3] 张丹.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时代金融,2017(36):12-15.

[4] 孙铁军.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商业经济,2017(19):32-35.

论文作者:金素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论文_金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