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学科能力可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参照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学在新形势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政治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突破传统的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素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一、突破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而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二是经常让学生收看《新闻》、《焦点访谈》等节目,并做好摘录。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班级、全校评比。这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刚开始实行时,确实有些困难,但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例如,初一思想课第三课第三节内容《珍爱我们的生命》,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各个环节找相应的时事材料。在“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一环节,有学生已经开始会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了,学生具体展示了三则材料是:我们很多人是肯定尊重生命的,但我们的周围仍然存在着残害生命的不和谐的音符。第一则是清华大学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第二则是台湾日前报道的生吃猴脑事件;第三则是马加爵杀人案。确实只有让学生经常读书看报,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将小课堂与大人联系在了一起。在展示这一系列图片的同时,马加爵被捕时的印象;被生掀天灵盖获取脑汁的那只猴子……这些印象都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我也被他们深深感动了,从中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收集所得出的肯定生命的结论,以及这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远比教师的灌输说教要好上百倍。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将小课堂与社会大政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在师生互动中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激发上。而教师要让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其关键就是政治课是否让学生感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激发与提高。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在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如在初一政治课第三课中“延伸生命的价值”这一知识点中,我巧设情境,让学生把书合上,然后两手背后,在不用两手的情况下,将书翻到《生命的价值》这一页。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情境下,他们一方面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想方设法去翻书,学生思维瞬时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之中……在几乎要气馁的同时,我让他们停下,然后看中央台焦点访谈录相:考上北大的贺世民的无臂人生。并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设疑引思,学生看完后唏嘘不已,并根据我设置的问题,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还非常有创意地写下了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就在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这堂课的开讲,成功之处,在于重视教育的艺术,巧妙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指导,不是直接给学生指导,而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到好处地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疑与思,唤起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的知识,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了他们终身学习。
三、探索开放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和首要的基本素质。发散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射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或结论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重新审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力求更深刻地认识某个问题或得出新的结论。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不因循守旧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但是,传统的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摆脱灌输式教育模式,未完全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知识的传授中,教育重照本宣科,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缺乏求异、求新、求实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氛围,为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过程中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呢?我鼓励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自由的环境,让思维任意驰骋,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讲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这一问题可以有几种问法?学生先后说出:为什么地主能剥削农民?为什么农民要受地主剥削?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等。在平时的学习中,问题就训练从多角度去回答,比如环境问题的危害可以从个人、企业、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高中的一些政治现象可以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角度分析等等,经常采用一题多问、一问多角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认识问题,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知、能、行的统一。
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振兴教育,全民有责。作为我们政治教师要主动地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过硬的教师素质,着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投身于新课改的行列中去,为新的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论文作者:牟相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9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生命论文; 这一论文; 政治课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