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普济中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400)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且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为 93.33%,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 70%,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治愈率高,且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
胆囊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前者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胆囊扩张,严重时甚至化脓、坏死为其病理特点。而后者则因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及感染,胆固醇的代谢失常及胆囊壁的血管病变,导致胆囊黏膜的损害,造成黏膜扁平、萎缩,胆囊壁增厚并纤维化。二者都以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1]。本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在70%以上,多见于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2:1。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选取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39.5±2.5)岁。慢性胆囊炎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之间,平均病程(2±1.5)年,临床症状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者 16 例,黄疸 10 例,腹部绞痛者 24例。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且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姓名,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给予常规用药,口服左氧佛沙星 0.1g,一日三次。并辅以能量 合剂及维生素 C 来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阳虚气滞血瘀型,用温阳行气化瘀法组方(制附子15~30g,柴胡12g,当归12g,乌药10g,制香附15g,枳实10g,延胡索10g,桃仁10g,红花10g)。肝胆湿热型为主,故自拟清热利湿汤(龙胆草6g,山栀12g,木通、枳实、生鸡内金、半夏各10g,黄芩、车前子(包)、柴胡、白芍、郁金各15g,金钱草30g)为基本方。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B 型检查胆囊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明显,B 型检查胆囊形态变化趋好;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 B 型检查胆囊没有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17.0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率 (%)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表示组间比较,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治愈3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率93.33%。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胆总管阻塞,细菌感染和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而发病[2]。根据本病发病的缓急,病情轻重程度,中医或西医在治疗上均有较大的差异,中西医治疗各有所长,如何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药物与介入治疗或手术相结合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取中西诊断学之长,相互补充,扬长避短,使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西医和中医两方面的特长,既利用西医客观的病理改变作为诊断疾病的基础,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方法,在辨证基础上对疾病进行分期分型,再按不同的“证”、“型”施以不同的治疗方剂。中医重在辨证,无胆囊炎的病名,将本病归属“胁痛”、“胆胀”、“黄疸”范畴,认为胆囊炎是由于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而发病,病理因素是湿、热、气滞、血瘀、气虚、毒盛[3]。西医重在“辨病”,认为胆囊炎主要由于胆总管阻塞,细菌感染和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而引起,胆囊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发病较急,病情严重,易产生变证,出现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等急重症。单纯的中医辨证很难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B超、CT、X线、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做出明确的定性、定位和定量的诊断,如是结石性胆囊炎,还是胆道蛔虫所致,目前疾病的程度如何,有无穿孔、化脓、或合并化脓性胆管炎等。再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并采用先进的指标,使辨证诊断客观化、标准化,实现辨病与辨证的高层次结合,才能准确地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及时控制病情,防止变证。慢性胆囊炎病程长,虚实夹杂、出现疼痛及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这些症状绝大部分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单纯的中医辨证治疗,很难与一般的胃肠道疾病相鉴别,而且难以做针对性的治疗,甚至贻误病情。
慢性胆囊炎由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一,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应分标本虚实,中医药治疗有较大优势,故治疗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部分炎症相对较轻的病人,单纯中医药治疗可取效,但感染相对较重的患者,疗效欠佳。故此期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方面使用抗生素,并加强支持疗法,及时控制病情[4]。另一方面要配合中医的辨证治疗。临床上所见,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阻,治疗上主要以清热祛湿,行气通腑为主,佐以行气止痛。并可配合中医的针灸、外敷四黄水蜜等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文惠妃.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18):114-115.
[2]王良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32例的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旬刊,2011,24(14):4700-4701.
[3]王继新.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15-216.
[4]李伟,孔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6(8):977-979.
论文作者:姚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胆囊炎论文; 胆囊论文; 中医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西医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