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电子公民身份定义及电子政府治理研究论文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电子公民身份定义及电子政府治理研究论文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电子公民身份定义及电子政府治理研究

王晓辰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 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对政治的影响尤为显著。很多学者对信息科技持相当正面的态度,认为其能促进政府施政及民主建设。文章尝试建构电子公民身份,探讨将信息时代下的公民权作为规范以改善公共治理的模式。另外,政府虽然积极建构电子政府,但是在提供电子政务上,政府必须制定以具效益及负责任两项价值为基础的规范来作导引。最后,政府不应该单单停留在电子政务的提供上,更应开展电子民主。

关键词: 电子政府;电子公民;电子民主

0 引言

过去数十年来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19世纪70年代传播与通信科技开始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至20世纪90年代网络正式民用化,造就传播、通信与数位科技的大整合及飞跃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便预见信息科技无处不在的将来[1]。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引起社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学者们近年来以不同的观念去理解信息科技所带来的冲击,如“信息革命”[2]“第二现代性”[3]“液态现代性”[4]等。

4.水质管理 进入6月后,逐渐将水位提高至1m。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两天后使用解毒活水宝改良水质。隔一天后使用生物肥,用量为4kg/亩,至体长5cm以后停止使用。每10~15天用生石灰化浆泼洒一次,提高水体钙含量,促进蜕壳,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5kg。养殖期间适时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体溶氧丰富。每15~20天左右使用微生物制剂一次。整个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40~50cm。

部分学者认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提供史无前例的契机去增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政府施政以及实践民主理想等[5],在发展中国家,其功效尤为显著。对另外一部分学者来说,信息科技的发展破坏传统人际关系、摧毁社群公同性、将个人原子化[6],更可怕的是,信息科技会被国家利用来监控人民[7];再者,网络所带来的机遇背后隐藏了一直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科技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工具。两派之间的分歧在于谁可以及应该如何运用信息科技。从公民的立场出发,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享受到信息科技所带来的机会及好处。

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对治理的影响尤为显著,个人计算机普及化以及网络民用化对政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过去十多年来,社会科学家对公共治理产生浓厚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公民社会的兴起及蓬勃发展。第三部门构建起了政府无法漠视的民间力量,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从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逐渐转化成社会管理的合作伙伴,这种伙伴关系呈现共同管理社会的治理方式。同样,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公共治理的冲击不能低估。本文尝试从公民本位的角度,探讨信息时代下如何改善公共治理的模式。

1 治理、公民身份与电子公民

西方国家的民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参与程度愈来愈低,多年来各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民众对当时的政治不闻不问,甚至产生反感,对政府亦愈加不信任,逐渐形成所谓的“民主危机”。不少政治学家忽略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公共参与政治已不再局限于政党政治活动,很多学者逐渐认为对民主化及社会发展的研究必须探讨公民社会的发展。所谓“公民社会”由非国家性的公共组织所构成,这些组织是民众为了促进及保护其个人利益或公共利益而自愿组成的。对于国家而言,它具有很高的独立性。社会科学家对“治理”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比较系统的论述出自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邻舍》,该报告特别运用治理的概念。广义而言,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组织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多项方式之统合,它是调解冲突及融合不同利益的过程。治理有4项特征,即治理不是一套完整的规则,亦不是个别的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管制;治理牵涉公私部门;治理不是指正式制度,而是持续不断的互动。

传统工艺可鉴定香气物质峰面积占总峰的79.34%,其中醇类34.30%(23种),醛类8.46%(22种),酯类14.72%(13种),酮类2.39%(9种),酸类0.93%(5种),碳氢类化合物17.08%(44种),其他类型物质1.46%(7种)。新工艺可鉴定香气物质峰面积占总峰的85.05%,其中醇类58.61%(28种),醛类5.91%(21种),酯类14.72%(13种),酮类1.24%(6种),酸类1.46%(7种),碳氢类化合物14.71%(43种),其他类型物质0.54%(7种)。

民主是指一个做出集体决定的程序,治理则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此必须强调,由于治理容许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管理,故此必然牵涉民主元素。然而,治理不单涵括政府,如果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治理,那就不能再集中在政府运作、立法机构等正式制度或各种大大小小的选举及政党政治等政治行为上。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此转移可以从“政府再造运动”及“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看出端倪。必须关心的并不单是政府机关的构建及其运作,更是公共治理。广义来说,公共治理牵涉一切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管理的工作并不必然完全由政府处理,最重要的是与民共管而不是统治,当中需要公营和私营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所关心的是政策研议、制定、执行及监督等方式以及其中各种利害相关者的参与模式。信息科技大大改变了治理的可行模式,接下来将讨论电子治理、电子政府及电子民主之概念关系。

从公民身份的角度看,每一个人参与民主治理的形式都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而得知:“谁在什么前设下,经过何种模式,透过什么方法,做些什么?”所谓的直接民主之目的是让民众直接做决定,重点是该做些什么,愈来愈多的人接受在某些重大议题上运用直接民主让公民自己决定。不过,除了这些重大议题外,公民的民主参与一般来说只局限在间接民主上。

1.1 电子治理、电子政府及电子民主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关运用信息及通信科技,形成网络相连,并透过不同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际网络及共享信息服务站等针对机关、企业、非政府组织及民众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直接提供快速、便捷及创新的自动化服务之总体概念。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民众可以通过在线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要经过层层关卡的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由各种电子化媒体进行互通,并依据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应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3个层面,进行电子政府基本架构的规划。

企业安全管理发展需经历自然本能阶段、被动依赖阶段、独立自觉阶段、互助提升四个阶段(见图1)。四个阶段的典型特征表现如下:

在信息科技时代下的治理模式愈来愈倚重数字科技,可以称此模式为电子治理,所谓的“电子”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及其他电信传播工具,因此,电子治理就是在电子工具及媒介支援下的治理模式。人们所关心的是电子治理下的公民参与能力及模式,目标是透过建构电子公民身份来提出规范电子治理的要素。

“电子民主”泛指计算机及其他信息科技在民主过程的实践,信息科技在多方面能协助深化民主。藉由计算机与网络等的使用,整合与分享各种信息和通信以协助政策的制定。电子民主运用信息科技协助民主理想的实现,在理想的情况下,信息科技有助于增加政府的公开性、排除民众参与治理的障碍以及达成具有高度互动性的沟通理想。宋迎法等[8]在《电子民主构建的条件分析》一文中认为:“首先,发展电子民主,要求政府必须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为电子民主搭建平台。其次,电子政府是一种双向、互动、直接的民主,政府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条件,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开辟与公民沟通的电子民主渠道,设立网站论坛和个人博客,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意见,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李睿等[9]对电子政府建设环节进行了阐述:发展电子民主是建设电子政府关键的一环,电子民主反映了我国政府高层领导对建设电子政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它包括公民在线投票、民意测评、立法方案的在线征集、法庭办案的网上直播等,要让市民参与到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中来,实现民主。

电子治理指跟政治行为及政府政策与服务有关之利害相关者都有机会实质上透过信息科技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不单包括运用信息科技间接透过代议士或直接参与决定,亦包含政务的提供与接收、公民讨论等。利害相关者不必然是指个人,各种组织或机构的群体亦是利害相关者,所谓的利害相关者主要包括立法、行政及司法机关,亦涵盖媒体、政党以及各利益团体,最重要的当然是公民。

电子政府包括了“电子工作流程”“电子服务传递”“电子化咨询散布”及“电子沟通”。“电子工作流程”是指政府机构内部或跨政府机构的行政数字化;“电子服务传递”是指通过数字方式向公民提供政务服务;“电子化咨询散布”是通过数字科技将政府各种相关资讯有效地散布开来;“电子沟通”则是民众可以透过数字科技提出有关政府施政的意见或投诉。

总而言之,电子民主是公民透过信息科技参与集体决策的程序,电子治理是泛指透过信息科技结合政府与非政府元素之社会管理模式,电子政府则是指政府透过信息科技传达信息、提供服务及实施政务。

安全稳定是监狱的首要任务,监狱的安全稳定不是一潭死水式的风平浪静,而是江河湖海式的动态平静。监狱机关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好“守门员”,把住“警戒线”。一方面,要提高预测预防预警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坚持监狱工作方针,最大可能将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做到让罪犯“不想跑”“不愿跑”。构建五大改造体系,统筹好安全与改造的关系,通过教育转化、攻心治本,进一步提升狱内安全系数,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才能全面提升监狱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社会治理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1.2 权力与公民身份

公民可以透过信息科技参与立法,获取司法及行政信息,监督行政组织的行为,国家机构透过信息科技促进其作,机构之间亦可透过信息科技进行横向联合,一项研究显示,网络科技开始大大促进议会运作。另外,公民亦可以透过信息科技参与公民社会的营造,参加利益团体及政党等组织的活动,利益团体及政党亦透过信息科技强化其业务及吸收成员,个别研究显示,政党组织开始逐渐重视网际网络的功效,可是其影响仍然不是很显著。当然,电子公民社会还有各式各样的数字社区网络,这些横向联合给地方政府的施政制造压力。

公民身份权利设定了社会秩序的规范,界定了公众作出各种选择的正当范围。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家所能作出的选择与日俱增,例如食品基因改造以及复制动物甚至人类等,但是必须规范选择的正当范围。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亦大大冲击日常生活,人类透过各种制度所作出的集体行动可以塑造规范的架构,这是公民身份及其附带权利的实质内容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原因。

争取平等权利一直是民主社会追求的目标,本文将从公共治理入手,就信息时代的公民身份权作出讨论。公共治理的元素包括公民、政府制度及非政府组织,任何电子公民论都必须探讨信息时代下三者的关系。本文所提出的电子公民,假定公民有意愿主动参与政治,即使是比较被动的公民,也有实质的机会去投入。从规范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民众可以通过对权利的诉求催促政府及公共团体妥善及有效地运用数字科技以提供充分的政治参与机会,相对而言,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公共团体有责任这样做。

在政治参与方面,信息的撷取、双向沟通以及在线讨论都大有裨益。政治参与广义而言包括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政策或牵涉施政的行为,那么参加政党、利益团体的活动或媒体上的讨论也算是政治行为,接受公共服务及获取公共信息也都算得上政治行为。一般而言,政治参与只局限在选举上,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提供了相当巨大的政治参与空间。信息时代的政治参与包括公民透过数字媒介所展现的政治行为。

一般而言,民主国家的公民身份权包括各种政治及社会权利,而这些权利都是从“国际人权宣言”“国际公民及政治权利”及“国际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中推敲出来的。国际公约中的权利乃相对普遍的权利,在实践上的具体权利视乎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任何权利的具体内容都因客观社会条件而改变,本文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信息时代赋予政治及社会权利新的涵义,但这并不是说有新的权利取代旧的权利,而是权利的内涵有所不同。

作为深化民主建设及强化民主参与的媒介,信息科技的发展被认为可以进一步体现民主的理想,问题是公众所要追求的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对民主主义者而言,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民主建设将步入新的阶段,为实践直接民主理想提供客观条件。直接与间接民主两者之前并没有排他性,重点并不在于直接或间接民主,而是在于审议模式的实践。在民主实践中若缺乏审议,政策素质将欠缺保证。从议题的提出到投票题目的厘定之整个过程都应该开放讨论,并经过合法及合理的程序定案。

2 信息时代下的政治权利及民主参与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推行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联合国与其他跨国组织,如世界银行等把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行政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用。以政府为中心出发,缩减政府开支乃发展电子政府的一项重要动机。然而,从公民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求的是有效及负责任的政府服务。因此,电子政府的建构必须以公民为本。

近年来,信息科技的发展给公共治理的影响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对众多公共管理学者来说,最重要的议题是信息时代下的治理模式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并探讨信息科技应该如何透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改善公共治理。另外,公众更关注体现这些价值的前提,也就是公民参与的能力及模式。若缺乏公民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治理,所以必须透过信息科技来改善治理,公民不能单单被视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治理过程中的伙伴。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网络当然可以在这方面提供辅助,研议某一个议题是否用直接民主做决定需要一段酝酿的时期。不管是哪一个层级的政府,在开放直接公投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先设定独立的网站将相关的信息完整地公布,并尽可能将国外相关情形作出精确的报告。其次,亦需要将民众作出不同选择的后果提供描述性的预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人士或团体都可以就政府所提供的资料及评估提出质疑,专属网站应将合理的质疑及论据公开于网页上,此等网站应该由包括相关利益团体的半独立小组负责主持。任何形式的政治决策过程都牵涉审议,但并非所有的审议都有民主元素。本文所谈的是民主过程中的审议,审议民主的实践乃程度而言,电子民主论所要处理的是信息科技如何有助于审议民主之实践。

电子治理的建设必须涵括电子民主的建构,电子民主的推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进行,这是电子民主论者不能忽略的一点。当今民主制度仍然是以间接民主为基础,虽十分支持电子民主,但却坚持在线直接投票会容易流于电子化民粹主义,当中更要着重审议民主的实践,增强民众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过,政府似乎未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公民只是服务和信息的接受者,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角色则是服务的提供者,占有主动的地位,所谓的双向沟通只限于讯息及资料互通。当然这并不是说将来政府不打算推动电子民主,只是欠缺具体的规划。

空间趋近化指ODC在物理空间上逐渐侵入IDC的识解过程,具体分为六种语法词汇项目:名词词组被识解为IDC元素,名词词组被识解为ODC元素,移位动词词组和指向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向IDC移动的标记,行动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对IDC施加影响的标记,名词词组指示ODC对IDC影响的预期,以及名词词组指示ODC对IDC影响的结果(Cap 2013:105-109)。

网络互动愈佳,愈容易让选民做出更精确的判断,亦愈容易让选民选出更理想的民意代表,因而比较容易促进高质量的议会问政。不过,这亦增加代议的负担,有可能无法在最短时间内回应网络上的各种建议、批评或评价。另外,若民众滥用在线讨论,肆意中伤及散播流言,那么就难以谈得上民主,更遑论实践审议民主。提高公众的民主素养是任何民主制度所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审议民主当然要求更高,参与者除了要懂得善用言论自由及尊重他人发言权外,亦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参与讨论。以公众的民主素养不足为由抹杀大家发展电子民主参与潜力之权利是不合理的,以奴隶不懂得运用自由为由并不能合理化奴隶制度,民主参与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潜能。

3 结语

进入信息科技时代,世界各先进国家政府均积极发展及推动电子政府。电子政府重点不在于科技,而在于利用网络连结的特性来改善原来工作流程,提高方便性及效率,但不能忽略民主的建构。民主需要大量的信息做讨论,透过网际网路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传递与分析,令参与式民主变得可行。除了信息的准确性外,最重要的是审议过程中的理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应当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在工作方式上做到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工作目标上教育学生为学生自我教育,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点,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求回报,不求取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喻情于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不断完善。

当前强调的是如何透过信息科技来深化民主,重点在于如何让更多民众参与理性的讨论,内含的规范性元素是理性,因而期待透过信息科技来实践审议式民主。为了让民主深化,政府运用信息科技不能够只限于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电子民主应该是我国民主化的发展方向。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其他形式的电子公民参与,例如,媒体、利益团体及政党都应该尽量运用数字科技来活化公民社会,增加民众的参与机会。

参考文献

[1]NAISBETT J.Mega 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M].New York:Warner Books,1982.

[2]LYON D.The information society:issues and illusion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

[3]LASH S.Another modernity:a different rationality[M].Oxford:Blackwell,1999.

[4]BAUMAN Z.Liquid modernity[J].Cambridge:Polity Press,2000.

[5]ALBARRAN A B,Goff D H.Understanding the Web:social,political,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Internet[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

[6]ROCHIN G.Trapped in the net[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7]LYON D.The electronic ey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

[8]宋迎法,肖洪莉.电子民主构建的条件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7(6):30-35.

[9]李睿,朱倩.关于发展电子政府的几点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3(1):89-90.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definition of electronic citizenship and research on E-government governance

Wang Xiaoche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especially on politics.Many scholars have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nk it can promote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electronic citizenship and explore the model of improving public governance through civil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s norms.In addition,although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constructs E-government,it must formulate norms based on effective and responsible values to guide the provision of E-government.Finally,thegovernmentshouldnotonlystayintheprovisionofE-government,but alsocarryoutE-democracy.

Key words: E-government;E-citizen;E-democracy

中图分类号: D035.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辰(1992—),女,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 王梦云)

标签:;  ;  ;  ;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电子公民身份定义及电子政府治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