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性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情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11-0036-03
新课改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心理学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以情感为手段,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和疏导功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在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感受水平递升为认同水平,最终达到内化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实践中,建议教师根据表1对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一、以情感为手段
1.认知匹配策略
生物学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认知需求不完全匹配。心理匹配策略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改造与加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需求之间的距离,使之适合于学生认知的需要,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乐于接受性,使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讲血型,教师说:“一个人大量失血会危及生命,这时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血是不能随便输的。有的时候输错了反而害了病人,为什么不能随便输血,怎样输血才有效呢?”学生都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们自然都会关心与自己健康有关的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就与学生需求匹配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因势利导,展开新课。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时,学生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不一定感兴趣,教师进行了匹配设计,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同桌的性状并当场进行全班统计,比如卷舌与不卷舌,有耳垂与无耳垂,两手交叉时,左右手的位置等。全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时新课的学习无疑会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在下课时,老师又布置学生回家调查亲人相关遗传性状,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一次被激发,为后继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2.形式匹配策略
该策略指教师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使学生主观上感到教学满足了其需要,其实质就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例如小组学习、智力竞赛、PK对抗、“做中学”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经常采用“记忆竞赛”的形式,将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作为比赛内容,在紧张的气氛中学生容易记住许多知识点。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资源、生产、消费”的模拟游戏,通过游戏,学生领悟了环保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而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在另一个班级,又尝试了新的环境教育法:角色扮演法,分别请学生扮演太湖渔民、环保专家、政府官员和化工厂业主,就太湖蓝藻爆发协商解决办法,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无锡水污染事件,都能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谈论了保护母亲湖的重要性,并能就各自的职业特点谈到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参与性强的活动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比较匹配,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特别是生物学实验,实验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哪怕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上实验课都是乐意的,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3.超出预期策略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处理,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预期,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这就是超出预期策略。实施该策略要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教师可以按照“5个转化”来实施该策略。一是将平淡转化为奇异。例如在学习癌细胞时,可提问学生,根据癌细胞的特点,可选什么动物来做它的“形象代言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教师适时打出“全民团结防治癌症”的邮票画面,面对一只螃蟹,学生先是惊讶,继而顿悟,癌细胞像螃蟹一样到处移动的特点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之中。二是将枯燥转化为生动。例如学习减数分裂时,可提问,一个男性减数分裂时精子中全是来自他父亲的染色体或来自他母亲的染色体,那么他的孩子长得像谁?孩子与该父亲和母亲的遗传物质有何联系?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蕴含的趣味性,从而开动脑筋深入思考。三是将浅易转化为深刻。生物种群的S型曲线似乎不是学习的难点,但“为什么单纯捕杀老鼠是无效的”这个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S型曲线其中的内涵。又比如“为什么罗伯特·虎克1665年就发现了细胞,而细胞学说要到1838年才刚刚创立呢?”这些问题都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琢磨思考的兴趣。四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大脑皮层控制区大小与动作精细程度有关。在生活中,发现老人中风后,腿的功能恢复比手的功能恢复要容易,这如何用理论来解释。五是将经典转化为“时尚”。例如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经典内容。教师可与航天育种联系起来,设问:神舟六号携带萌动的种子还是休眠的种子?种子都会突变吗?突变的种子都是良种吗?动物能否航天育种?为什么?……
二、以情感为目标
1.展示情感策略
生物学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生物学知识,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感素材。有些情感素材以显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淋漓尽致地引导学生直接感悟其中的情感素材。例如我国丰富的生物物种以及生物资源、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这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素材,通过学习,学生会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新课改后,新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内容,特别是中国科学家不畏艰辛,勇攀科学高峰的内容更是感人至深。例如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篇首介绍了3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其中著名生化学家邹承鲁是无锡人,我们就积极宣传,并从市科普馆借来影像资料,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大师,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树立向科学进军的雄心壮志。教材中还有许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事迹,李时珍、达尔文、谈家桢、巴甫洛夫、巴斯德、孟德尔等这些优秀生物学家的事迹会极大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他们的良好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也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如达尔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性格,摩尔根由不相信孟德尔学说到改弦易辙,创立基因论所表现的求实、公正的科学态度,沃森和克里克亲密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协作精神等。教师在实施展示情感策略时要注意知识性、思想性相统一,避免形成“两张皮”。
2.挖掘情感策略
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生物学家往往是以科学真理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努力而形成的生物学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必然放射出科学美的光辉。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容就隐藏着这些情感因素,这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进行挖掘、加工,使学生得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介绍德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于1883年所做的一个实验,他把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的悬液中放入好氧性细菌,好氧性细菌聚集于蓝紫光和红橙光处。他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与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基本一致。在精密技术条件尚未发达的时代,恩吉尔曼以简单的,然而却是极其精巧的实验,揭示了重要的科学规律。又如在DNA复制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追踪DNA亲本链的去向,从而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这些实验设计,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体现的思维之美,理性之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支撑孟德尔历时八年做豌豆杂交实验的精神力量。
3.赋予情感策略
生物学中许多内容本身不含情感因素,但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科学与人文交相辉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介绍人类遗传病时,选用《新民晚报》2007年5月14日的一张照片,一个身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少年,胸部以下全无知觉,明知生命不会超过20岁,但他仍积极向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创造了仅有一个手指能动但成绩名列年级第一的奇迹。学生纷纷被这位少年的事迹所震撼,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情感油然而生。在学习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时,补充了2张照片,一张是在残奥会上,一位唐氏综合征短跑运动员正向终点冲刺,另一张是一位唐氏综合征患者正和两位正常同学在观察天文。教师讲到:唐氏综合征患者虽然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在身体和智能上有些缺陷,但是许多患者仍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得很积极。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感染,不知不觉在科学探索中学会了人文关怀,形成了对残疾人尊重和关怀的美好情感。
赋予情感策略要求教师要有情感教育这根弦,从平淡的“冷冰冰”的生物学知识中寻找到情感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最佳创意才会层出不穷,信手拈来。比如学习免疫内容时,讲到器官移植,我补充了一段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视频,一位儿子瞒着患尿毒症的母亲为她捐献了一个肾脏,从而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感动了学生。在学习矿质元素代谢时,诗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感恩回报的情感;在学习动物分类时,结合偶蹄目动物牛和奇蹄目动物马,渗透做人的道理:既要有千里马的雄心壮志,又要有老黄牛的实干精神。这些例子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引用贴切,使课堂形成情知交融、情理并茂的教学格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活动过程。当教师对教学充满了激情,他就会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包含的情感因素,并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当这种情感与理智互相融合在一起而产生共鸣时,教学就达到艺术化的最高境界,就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标签: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