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中心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本文就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科在2015年2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22)予以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n=22)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较比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95.45%>72.73%),各凝血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9.09%<27.27%),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较比普通肝素更具优势,且不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研究;安全性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比较危急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以产褥期妇女居多。该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患者的发病与外伤、口服避孕药、妊娠期或产褥期、感染等相关;另外,血管壁损伤、凝血机制异常、血流状态改变等也会诱发血栓形成[1]。患者发病后是以呕吐、头痛、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为主要表现,还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危及其生命安全,临床确诊后要为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免病情进展、加重。我科在2015年2月--2017年8月期间对部分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与普通肝素的疗效进行对比;现将研究成果及数据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数据
入组者均为2015年2月--2017年8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计44例,入院后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被确诊。采用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22)与实验组(n=22)。参照组中有6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集中在18--52岁之间,平均(37.5±5.5)岁。实验组组中有5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集中在19--50岁之间,平均(37.9±5.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排除表示:将患有海绵窦血栓者、复发性颅内静脉窦血栓者、有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疗法,采用20%的甘露醇进行脱水降压,并予以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要予以积极的对症治疗。
参照组:本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予以普通肝素治疗,首次负荷量以3000--5000IU为宜,每隔12h为患者皮下注射一次。
实验组:本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5000U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为患者进行腹壁注射,每隔12h为注射一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两周后对比疗效。在远期治疗方面,要停止使用避孕药,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危险因素,再继续口服3--6个月的抗凝剂。
1.3疗效评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的头痛、脑膜刺激等症状消失,意识、体征等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好转,未发生残疾,则为治疗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效果不够明显,或出现残疾、死亡等不良情况,则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评价指标
(1)凝血指标:为患者采取2ml空腹静脉血,经抗凝、离心后,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测定凝血指标,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不良反应。
1.4 数据分析
此次数据分析所采用的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19.0,其中计量资料(±s)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行2值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说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与参照组的72.73%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检验结果为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3 不良反应观察
实验组中,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转氨酶增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2/22);参照组中,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皮下淤血1例、血尿1例、皮肤坏死1例、出血倾向1例,转氨酶增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6/22);实验组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以上患者均经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
3 讨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与血流状态异常、凝血机制异常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颅内血管在遭受感染后血流速度会明显减慢,红血细胞聚集会对纤维蛋白网造成影响,进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之还会出现颅内压升高、皮质受损等病症[3-4]。形成的血栓会散布到皮层静脉,最后瘀堵在静脉入窦口部位;对于该类患者的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活化、防止血栓扩散是关键问题。采用肝素抗凝类治疗该病可以防止血栓扩大,使闭塞的血管部位部分再通或完全再通。以往临床中多为患者采用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发挥抗凝功效,抗凝效果与给药剂量是呈正相关,但如果为了追求更好的抗凝效果而增加剂量,又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而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片段,其质量要小于普通肝素,属于酸性粘多糖[5];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率较高,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能够有效避免肝素抵抗现象。在血液循环激活过程中,低分子肝素主要是对抗凝血因子Xa产生作用,而对抗凝血酶的作用较小,可以减少普通肝素在抗凝时带来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低分组肝素还可对多种已经被激活的相关凝血因子产生针对性的抑制作用,进而干扰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这对加速血栓溶解、增加脑部血流量具有重要帮助。为该类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既可以改善凝血因子,又有助于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此次研究中,对4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参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95.45%>72.73%),各凝血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9.09%<27.27%),组间比较P<0.05;这一结果与李焕[6]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也充分体现出了低分子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由此可见,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又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虹,刘圣,施海彬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J].江苏医药,2013,39(1):99-100.
[2]蒙陶莎,郑金瓯.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序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前瞻性临床研究[J].内科,2013,8(3):239-241.
[3]褚鸷,王宝爱,坑蓉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1):33-36.
[4]钟景阳,杜晓光,孙建彬等.抗凝与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3):257-260.
[5]梁星.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15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0):29-30.
[6]李焕.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18-19.
论文作者:雷源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肝素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实验组论文; 颅内论文; 分子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