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的设计不仅仅受到技术、材料的影响,且设计的风格与其的地域性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地域性原则的影响是直接体现在人的思维上,其对建筑工程的风格、形态、立面的影响是在设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且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地域性原则的概念,表现了地域性原则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地域性原则;建筑风格
1 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综合性设计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用全方面的眼光去进行作品设计。由于建筑工程一般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建筑工程设计不仅受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还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综合的考虑其功能、结构、元素及相互关系等各方面要素。在建筑工程综合性设计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再对其中的各个局部细节进行推敲,保证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功能完整、整体优美和细节精细。
1.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件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无论多么优秀,最后的服务对象还是人,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更好的满足新时代下地域性建筑的特点。建筑工程设计主要利益关系对象是甲方、使用者以及施工单位。①建筑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甲方对设计作品的功能、美观及经济性的要求;②建筑工程设计也必须考虑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及能承受的区间价位;③还要考虑施工单位的利益,结合地域性的特点,保证施工单位的施工便利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2 当前新型建筑工程设计地域性表现
2.1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工程技术的地域性表达,并不是想象的建筑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最先考虑的是应符合当地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地域性传统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承受水平,使得地域性原则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还要重点性保护其地方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建筑技术,在保护建筑文化的同时为我国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做出相应的贡献。在这方面优秀的例子有“陕西窑洞”。陕西窑洞建筑技术的改进,在旧式的窑洞技术中,建筑过程中采用的是人工挖掘的方式,并且窑洞的窑脸也是原本的黄土结构,唯一的加固方法就是在其上抹上一层草泥,这种建筑形式在经历大雨过后,就会出现窑脸坍塌的事件,严重影响了窑洞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不仅要解决安全难题,且还要考虑其本土的地域文化,保护窑洞建筑的建筑样式,设计师对窑洞的建设技术经过了合理的改进,在窑洞的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人工挖掘方式,使其地域风格充足。但是,在窑脸的建造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了外部的先进建筑技术,把窑脸的加固方式由旧式的草泥加固变为了现在的砖石砌筑,在保证其建筑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完美的解决了窑脸容易坍塌的问题。这种技术的改进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服从建筑的地域性原则,只是对建筑的外部细节进行改变,使得传统的建筑技术与现在的新兴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建筑工程的地域特征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这方面的优秀例子还有广西壮族的“望楼”,这是壮族麻栏建筑中的一种,独具西南民族建筑风格。“麻栏”一词在壮语中的意思是“回家住的房子”,该建筑的结构是干阑式。由于南方气候比较潮湿,为了有效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麻栏中间用作居住,居住层中间有一个敞开的开间,形成凹廊,就是所说的“望楼”。在建筑的边缘有长凳,类似于汉族建筑中的“美人靠”,供人们驻足休憩之用。
2.2 建筑材料地域性的表达
建筑形成的基础是建筑材料,其也受到了建筑工程的地域性原则的影响。随着我国各地域建筑长时间的发展,在建筑过程中,各地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有些地域性建筑材料的运用不但完美的保持了其原有的建筑特性,并且还经受住了其建筑地域的环境的考验。在这方面,我们值得参考陕西地区的建筑材料的运用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西安是历史上闻名的古都,因此在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明显的考虑到其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沉淀。在西安,为了满足复古建筑设计的要求以及追求古朴、大气、宁静的文化底蕴,在建筑材料的采用上,这里的建筑工程设计选用了青灰色砖、金属和玻璃三种材料,并使三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完美的体现出了传统建筑之美。在传统建筑中,瓦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我国对于瓦片的使用,追求的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在现在的建筑工程设计中,瓦片被应用到了漏窗的设计中去,使得瓦片的曲线特点得到了完美的利用,并且与地面的水波相呼应。在当前钢筋混凝土材料大范围利用的大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房梁开始逐渐的取代木结构房梁,虽然这种改变使得建筑安全系数得到了提高,但是却使建筑形式变得更加生硬,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丢失了其地域特色。从国际建筑材料运用技术上来看,钢筋混凝土材料得到了大范围地开发利用,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塑性能力强并且结构稳定性高,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可以开发出更多不同形式的建筑。例如:日本的清水混凝土的应用使得混凝土的色泽、质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把混凝土结构墙体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其具备了温暖及感性的特点,展示出现代材料与结构的结合也能达到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3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3.1 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出现了跨越式的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应用在了建筑工程之中,但是建筑的造型在不同的建筑地域形成了固定的建筑风格。在很多的建筑平面设计中,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结构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不但使建筑工程具备了地域性特色,还使得其吸收了传统建筑中的优秀特点,建筑平面形式在采光通风中得到了完美的分布。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用地的减少,很多建筑平面设计追求的目标都是用最小的平面面积达到其最大的空间范围,这无疑要提高建筑的纵向空间高度,为建筑外部的绿化用地腾出更多的空间。建筑平面形式设计在考虑地域性原则的前提下,建筑设计还要受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建筑范围小的区域适合建造特色的板式高层,建筑范围大的区域则适合建造塔楼建筑。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但要对建筑的地理位置精心的考虑,还要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并且对其外部结构还要仔细考虑,以求得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力求在建筑平面设计形式、空间组合以及形体上塑造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建筑地域特色。
3.2 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的剖面设计与建筑的地域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剖面结构上的通风以及遮阳位置的布置,直接决定了这个建筑如何去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光照条件,并且在地域景色优美的建筑区域,建筑剖面设计过程中,还要为人们观赏风景留下一定的位置。剖面形式必须要反映出当地的建筑形式特点,就如人们的休息习惯、以及人们在使用房间过程中对于楼梯的要求,这些在建筑剖面设计过程中都要得到综合考虑。
3.3 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型巨大,一般一座建筑在落成之后对周围环境会造成明显的影响,还会对周围区域的采光通风造成影响,因此在建筑整体形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综合的考虑建筑用地周围的建筑环境的区域特点,保证在建筑落成之后能与周围的环境良好的融合。在建筑的色彩、形态以及轮廓线因素上,还要做到继承该区域的建筑地域特点,使得其风格与地域中的其他建筑得到统一,继承的原则是,做到整体构图的一致性,建筑细节处理方式的相似性,以及建筑技术的统一性。建筑综合形态是建筑工程在外部的直接体现,在设计阶段一定要经过精细的处理,来避免建筑与地域性特色不协调感,增强人们使用上的方便舒适感。
4 总 结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随着跨国经济活动中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和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很多新建建筑正在逐渐失去其地域性特色。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理念,保持我国各地域的建筑特色,保护我国宝贵的传统人文和建筑文化。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所有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图华.探析工民建工程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J].房地产导刊,2015(22):98.
[2]柳中宁.浅议高层建筑设计的要求及其地域性原则[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5):442
论文作者:张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建筑论文; 地域性论文; 工程设计论文; 过程中论文; 地域论文; 原则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