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_大学论文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_大学论文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论文,趋势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5-0001-06

从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经历了世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等历程。可以看出,宗教、国家、普通民众等曾是大学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力量。大学从宗教社会走入世俗社会,从象牙塔走入大众生活,正是这些力量作用的反映和结果。

但是,宗教和各种政治力量对大学的影响集中于20世纪中叶以前。从那以后,以市场为主的经济力量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市场化趋势。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虽只刚刚开始介入大学,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大学市场化趋势已露端倪。因此,如何看待大学市场化、如何引导其未来走向,就成为高等教育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宗教、国家还是市场,大学的历史已经表明,任何单一力量对大学的极端控制都是危险的:宗教的极端禁锢曾使大学陷入僵化;政治的极端控制也曾损害大学的发展。所以,虽然市场介入大学已渐成趋势,但是,如果把大学的发展完全交给市场,那也将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影响大学变革的力量从来都不是惟一的,大学的健康发展必然是多种力量平衡协调的结果。况且,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在经济领域尚且存在诸多局限,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调控,在大学发展中,它就更不能成为主导。

但是,从市场介入大学开始,它就朝着主导大学的方向发展。对大学来说,任何社会力量的发展轨迹都是如此。所以,大学要想不完全为市场所控制,要想限制其介入程度,就必须有对市场的制衡力量。应该说,在所有可能的制衡力量中,政府的力量是最强有力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消解市场的负面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大学外部的影响力量,政府的干预也有走向极端的可能。正像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总结的那样,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应是政府、市场、学术寡头三种力量平衡的结果[1]。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的市场化趋势下,大学自身的学术力量也是制约市场极端影响的重要方面。因为要想使市场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良性作用,要想使市场的介入有助于大学完成其责任和使命,就必须有正确的观念对其加以引导,这就是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市场化趋势之下大学精神在限制、消解市场负面影响中所体现出的作用,并试图论述市场化对大学精神传承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市场介入大学到大学市场化

应该说,市场介入大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大学从象牙塔走入社会的时候,市场力量就开始对大学产生影响。从市场介入大学到大学市场化,是一个市场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过程。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时更多的是市场及其运营手段对大学的介入;但随着市场手段的深入,市场的目标及理念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市场介入大学到大学市场化是一个从市场手段的运用到市场目标的渗入的过程。

1.市场介入大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现实的大学发展来说,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市场的力量已经介入到大学中来的事实。在世界范围内,这主要是20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进一步说,大众化带来的大学规模扩张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也使得市场的力量越来越深地介入到大学中来。当然,市场对大学的介入并不等于大学市场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介入大学”只是说明市场是大学发展的影响力量之一,只是介入而已;而“大学市场化”则意味着市场成为大学的主导力量,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

从市场介入大学到大学市场化是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在20世纪中叶,市场的影响可能仅仅体现为大学间的排行榜、经费竞争、生源竞争等;但是在今天,大学在办学中所体现的消费者意识、企业管理和营销手段等,已经说明市场的影响在逐渐深入,它甚至改变了大学以往的传统和做法。所以,从市场介入大学那天起,它的影响就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尽管没有一个量的指标能够把市场介入和市场化截然分开,但总的趋势是市场对大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了。

市场对大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从传统大学到现代大学的转型。我们知道,精英阶段的大学是封闭在象牙塔之内的,它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关注社会的要求,以大学自治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学术自由较少受到侵犯。但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在量的方面有了显著扩张,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量的扩张引发了许多质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象牙塔的藩篱,为市场介入大学打开了大门。我认为,市场给大学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争,二是效益。

首先来看竞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机制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方面。马丁·特罗在比较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时说,“精英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各高等院校十分相似,大学具有较高的共同标准”。但是,大众高等教育“将更加具有综合性,标准更加多样”,普及阶段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更是“没有共同的标准”[2]。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越来越成为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们选择高等教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不再是广大受教育者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争取生源,于是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统一性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再来看效益。精英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是没有效益观念的。作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更由于它所培养的是社会精英人才,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和实际运营都由国家提供和管理。但是,随着大众高等教育的到来,政府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担负起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运营,于是开始缩减经费。这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经费短缺引发了许多后果,比如竞争的加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等,但对原有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效益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尽管在大学范围内谈论效益,其内涵要比经济学上的含义宽泛得多,但与产品生产和大多数社会服务领域相比,高等教育系统内确实存在着许多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为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对教育消费需求的漠视。这是由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决定的。市场的介入正逐渐改变着这种状况,比如在如何提高规模效益、如何降低教学成本、如何构建既有激励作用又有效益的教师薪金制度等方面,许多高等学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应该说,竞争机制和效益观念是传统大学与现代大学的主要差别,而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因为它们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从大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竞争和效益观念只会不断深入,市场对大学的影响也会不断加深。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学市场化趋势——市场手段和市场目标

应该说,竞争和效益只是市场介入大学所带来的最突出影响,是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但是,如果从20世纪中叶算起,市场介入大学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因此,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市场对大学的影响都在加深和扩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大学市场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应该“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meeting customer expectation)。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宗旨。近年来,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领域,这一观点已经被逐渐接受。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学生只是受教育者而不是消费者,学生到高等学校来接受教育,其选择权利是很有限的。所以,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需要得不到关注。但是,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有人提出,高等学校应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或者像超市一样,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等待“顾客”挑选。比如,有学者就把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表述为:“其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起责任和义务。”[3]

应该说,高等教育领域中消费者观念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是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的延伸。因为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的顾客和资金,而效益的获得最终也必须由消费者来认可。

第二,大学越来越普遍地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从企业的角度讲,做广告、宣传产品、广泛招聘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大学来说,在10年前还是比较少见的。今天,大学在日常的办学和管理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了企业化的经营方式;高薪聘请人才、广泛宣传自己、对学校整体形象进行包装等。甚至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已经开始像大企业一样纷纷抢滩外国高等教育市场,大搞教育展览会,争夺生源。可见,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在大学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

第三,盈利性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在传统意义上,高等学校是不能够以盈利为目的的,许多国家的法律也明确地规定了这一点。但是,近年来,民办或私立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向盈利型发展,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比较热门的技术性高等职业学校更是趋之若骛。目前在许多国家,虽并不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是盈利性的,但实际上许多高等学校包括少量大学都在从事着实际的盈利活动,在高等教育的“无规地带运作”。我认为,这是市场介入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因为市场的最终目标是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值是市场的规则和宗旨。所以,随着市场对大学影响的深入,高等学校的盈利问题将会日益突出。正像阿尔赫巴特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盈利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会继续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应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4]

从以上可以看出,近年来市场对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市场手段的影响。进一步说,市场介入大学的更多是微观管理运营领域,大学在这方面的改变也是期望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更好地达到大学的目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使大学的智力成果能对社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目标已经开始侵入大学目标领域,盈利性高等教育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尽管从世界范围来说,盈利性高等教育更多出现在较低层次中,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大学即便是私立大学对盈利目的仍持保留态度,但是,这种趋势会走向何方、如何控制和引导大学的盈利行为,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市场化趋势对大学的影响

之所以要区分市场目标和市场手段,主要是因为它们对大学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影响正是我们怎样看待大学市场化问题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界,许多对大学市场化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市场化必然会损害大学自身责任和使命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把大学市场化看成以市场目标代替大学目标;同样,赞成的人则认为大学市场化可以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无论怎样去看,认真研究市场手段和市场目标对大学的不同影响都是十分必要的。

1.市场手段对大学的影响

从大学的现实发展来看,市场手段对大学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积极方面。这是因为,大学规模扩大的结果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量的变化之上,还使得大学在组织结构、管理运行等许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对原有管理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市场手段已经在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发展成熟,所以,它在大学管理和微观运行中的运用可以使大学较快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其日常活动。

市场手段对大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价格杠杆制约着市场的各个环节。因此,市场手段介入大学以后,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受到重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和适应。第二,由于效益观念的确立,更由于市场手段在管理和服务领域中的成效,市场介入大学以后,大学的资源利用效益提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问题。第三,由于竞争观念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这改变了以往精英教育阶段大学封闭在象牙塔之内的状况,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综上所述,市场对大学发展的最积极意义就在于增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得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从而增强了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市场目标对大学的影响

正像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大学市场化的极端发展是危险的,而这种极端发展最终就是要以市场目标代替大学发展目标。从这一角度讲,市场目标对大学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消极方面。

第一,市场目标一般会对精神活动造成压力,这对大学的发展尤其不利。简单地说,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值,所以,它与精神活动所追求的那种精神满足和升华有着根本的不同。实际上,“社会的精神生产任何时候也不会完全融合在社会的物质生命活动之中”,“在物质生产中起作用的原则和规律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适用于精神活动。”[5]所以,如果市场的力量占据主导,它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把市场的原则和目标强加给精神活动,以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功利、实用作为行为动机。这将会破坏精神活动所需要的自由氛围和创造空间。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其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所以,它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因此,如果把市场的目标强加给大学,大学的活动无疑会受到损害。

第二,完全的市场目标是不会兼顾社会目标的,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发展观念的扭曲。如果大学的发展也为市场目标所控制,那么,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将遭到极大损害。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由于人类对利润和效益的追求,自然被无限制地征服和改造,已经造成了巨大恶果。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看到,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不仅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而且给子孙后代带来了许多的隐患。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可见,市场的极端发展是会损害人类长远利益的。对大学来说,这一经验教训也值得重视。在市场介入大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曾经有过的经验教训。如果作为人类文明家园的大学都不再关注社会发展目标,而只关注现实经济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虽然市场介入大学已成必然,但大学不应完全为市场目标所控制。

三、大学精神在消解市场对大学负面影响中的作用

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大学在层次、类型、组织形式、结构、专业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应该说,尽管大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理想和追求没有改变。大学仍然是探寻高深学问的场所,它依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大学的精神虽然无形,但它切实地体现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之中。它关注人的精神发展,提倡学术自由,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也就是说,尽管身处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大学依然保留着它无功利的追求。这也是大学精神消解市场负面影响最主要的体现。进一步说,不管在大学的发展中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手段,大学的最终目的不应为现实功利目的所左右,大学永远不应该抛弃对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所负有的使命。

中国的学术传统从根本上说是实用性的,学术自由从来没有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所以,西方国家大学市场化的过程是大学对象牙塔的超越,但对中国来说,这更多地是从政府对大学的控制向市场控制的转变。大学的力量始终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在大学市场化的趋势之下,提倡大学精神的传承,培育大学自身的精神和理念,在中国就显得更为重要。

但是也应该看到,以19世纪经典大学理念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19世纪的经典大学理念是建立在大学象牙塔之上的,而20世纪中叶以后的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的藩篱。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力量。所以,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市场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大学精神一方面抑制了市场化的极端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化也促使大学精神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大学的无功利追求与市场的功利目的——关于“有用”和“无用”

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是从大学自身来说,没有实际目的的好奇和探究精神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大学精神与市场目标的冲突就体现在“有用”和“无用”的矛盾之上。但实际上,这种冲突就是大学精神消解市场对大学负面影响的过程。因为两种力量相互制衡,大学才不至于陷入任何一方的完全控制之中。

功利主义的“有用”标准是其现实性价值取向决定的,没有实际利益的活动从来不是功利主义的追求目标,“真理就等于有用”的工具主义观点是这种实用倾向的表现。与此相反,大学精神所体现出的却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大学理想中,求知以及学术本身就是学术活动的目的,大学认为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超越于这种目的之上。因为对世界不断深入的认识以及在这其中所获得的理智乐趣应该是大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两种观念对大学产生不同的影响。追求“有用”的功利主义可能会使得大学与社会现实需要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它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追求不受约束和干扰的大学理念可能有脱离实际的危险,但人类的重大发现常常是在对这些“无用”知识的探寻中获得的。

在大学市场化趋势之下,“有用”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无用”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但实际上,这是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的看法。哲学家罗素对此曾有详细论述。他把有用知识称为实用知识,把“无用”的知识称为装饰知识,并认为,“有良好结果的行动就是‘实用的’”。这包括两层意思,即实用首先要有实用的结果,其次这种结果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价值。他认为,一般来说,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认为有实用结果的行动就是实用的,但没有看到,如果这种结果不是良好的,这种实用根本没有真正的意义。那么,良好的实用结果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实用必须具有内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一种东西实用与否,不仅要看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否有用,还要看这种有用是好是坏,要用价值的标准来进行判断。这就是说,判定有用和无用不能仅凭结果的效用,还要看结果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就是真、善、美[6]。

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也曾就这一问题发表过精彩的论述,他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辨证关系。弗莱克斯纳认为,首先,“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种活动,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但对这些无用满足的追求却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也就是说,在现实的许多时候,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次,他提出疑问,“我们关于有用之物的概念是否已变得太狭窄?”他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时代,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习惯了从“物质利益的广泛分配和世俗机会”来衡量事物的用处,但忽视了从人的精神的角度对事物用处的评价。最后,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使用愿望所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7]应该说,弗莱克斯纳关于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的论述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大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没有一定无功利的自由空间,大学中的创造活动是无法开展的。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更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大学如果一味迎合市场的现实需要,最终也必然会为市场所淘汰。

2.大学精神与市场化的互动影响

大学精神在消解市场对大学负面影响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所以,大学精神与市场化处在互动之中。20世纪中叶以后,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与传统观念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是主要的变革推动力量之一。这可以从大学理念在20世纪的变化中得到证明。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19世纪的大学虽然已经是民族化的产物,虽然洪堡也认为大学的目标和国家的发展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但从根本上说,19世纪的大学卷入社会生活的程度远不及20世纪深入。20世纪的社会变化推动着大学走入社会生活,使它不得不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所以,在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中,大学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几乎没有人再会像纽曼那样认为大学的全部目的就是知识本身。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大学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大学提升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今天大学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各国的教育部长特别强调了“大学在促进文明和人类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部长们说,大学必须‘利用它们的学术地位和声望来保卫和传播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诸如和平、公正、自由、平等和团结等’。”[8]应该说,这是大学理念在20世纪的发展和进步。

由此可见,20世纪中叶以后,大学理念和精神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对现实的贴近以及现实感的增强。这其中,市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的介入触动了大学传统中的某些保守倾向,使得大学变得更加真实。在这一点上,大学和市场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所以,尽管两者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但是,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讲,协调大学精神和市场的关系,仍然是可能并有意义的。

收稿日期:2001-06-26

标签:;  ;  ;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