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质量改善的方法和策略论文_肖宇宏,冯静波,苗勤,杨红

解放军第255医院 063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质量改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近一年接受的100份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为研究案例,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不采用质量控制优化,乙组则采用质量控制优化方式,对两组的检验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检验情况分析,乙组和甲组准确人数分别是48例和40例准确率分别是96%和80%。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的检验质量评分进行分析,乙组的评分为90.2±0.5分,甲组的评分为80.6±0.8分,乙组评分高于甲组。结论:对血常规标本进行质量优化检验分析,整体效果明显,能提升整体检验准确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改善方式;策略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临床研究中对血常规检验有更高的要求,根据检验方式的具体要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处理,提升稳定性。质量优化改进比较重要,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明确改进要求,只有按照模式要求进行,才能提升稳定性,达到理想的改进要求。为了分析血常规检验质量改善的方法和效果,选择本院近一年接受的100份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为研究案例,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不采用质量控制优化,乙组则采用质量控制优化方式,对两组的检验质量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近一年接受的100份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为研究案例,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不采用质量控制优化,乙组则采用质量控制优化方式,对两组的检验质量进行分析。甲组和乙组分别都是50份,甲组中男女分别是27份和23份,年龄在18-50岁,平均年龄(35.6±0.8)岁,乙组中男女分别是26例和24例,年龄在17-51岁,平均年龄(34.6±0.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后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选择4ml的静脉血作为样本,通过抗凝管应用,避免血液凝固,将其放在常温处保存,放入溶血素,在半自动血液细分析仪中采用稀释液进行稀释处理[1]。

甲组不采用任何改善措施,乙组采用的是质量控制优化方式,如下:

(1)合理进行标本采集

检验工作人员需要合理进行标本采集,在整个过程中对样本进行保存,需要保证容器的正常使用。此外在日常检验过程中,结合不同症状确定侧重点,进行全面分析。

(2)规范操作

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保证规范化操作,指导检验仪器维护和有效使用,对采血、检验和标本制作等引起重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操作流程的确定是关键,在现有保存基础上实施,另外血常规检验和验收也是重点,需要有主管判断能力,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学习中增加检验经验[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检验效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检验情况分析,乙组和甲组准确人数分别是48例和40例准确率分别是96%和80%。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如表一:

2.2两组患者的检验质量评分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检验质量评分进行分析,乙组的评分为90.2±0.5分,甲组的评分为80.6±0.8分,乙组评分高于甲组。

表一:两组患者的检验效果分析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个重要的过程,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临床检验工作。血常规检查方式比较方便,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当前对于疾病采用比较好的辅助方式,能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检验过程中,出血速度、血液质量等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一旦血常规检验质量不过关则直接影响结果,针对实际情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明确注意事项,合理检测[3]。

近些年来对血常规检验报道中存在误诊的现象比较多,可能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延误,自身不良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检验分析工作,提出有效的措施。经过检查可知,引起标本不合格的因素有很多,强化标准管理的阶段,样本影响比较大,根据检查结果和实际报道等,如果存在检验不合理或者其他问题,都对稳定性造成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改进和处理,避免出现检验指标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在进行样本收集的阶段,保持标本新鲜,标本选择儿2ml,采集后在1h内检查,送检的标本需要保证清洁和干燥,在检验过程中对标本进行标记,保证准确性。影响因素比较多,医护人员必须做好监测工作,提前对仪器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故障,在平时要做好仪器的看管和保养,通过强化合理化控制后,进行样本检验。在监测过程中可能存在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的现象,对检验流程缺少了解,增加了检验难度,因此在后续测量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合理操作,避免失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定期培训,知识指导后,满足要求,实现整体进步[4]。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检验情况分析,乙组和甲组准确人数分别是48例和40例准确率分别是96%和80%。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检验质量评分进行分析,乙组的评分为90.2±0.5分,甲组的评分为80.6±0.8分,乙组评分高于甲组。说明对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质量优化改进措施,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质量优化检验在血常规检查和分析中有重要的作用,能让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刘 乐,王志超,杜豪伟.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23):4770-4771.

[2]吴 豫,唐古生,沈 茜.实验室自建项目在现代医学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1):10-12.

[3]张玉鵾.浅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0):128-129.

[4]龚建英.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错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7):11405.

论文作者:肖宇宏,冯静波,苗勤,杨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  ;  ;  ;  ;  ;  ;  ;  

血常规检验质量改善的方法和策略论文_肖宇宏,冯静波,苗勤,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