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兴县第五中学 256500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目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步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地理课堂加强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及训练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一下学科素养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今年在讲《非洲》一课时,先和学生谈春晚的《同喜同乐》节目,学生很感兴趣。我接着说:节目中提到的肯尼亚在哪儿?蒙内铁路又在哪儿?学生就开始查资料汇报,很自然地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学生都很积极,课堂效果很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重组教材,补充素材
教学中有的课的知识虽然较为浅显,但涉及面较广,并且密切联系生活。教材呈现的内容包含文字及一些图片,但不够丰富和全面,加之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补充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进而理解问题。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公转的过程中,自传公转的现象非常抽象,课本上又没有图片,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我展示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自传、公转产生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转变思维,加强学生抽象思维的转变。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放在首位的理念,也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从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学好了地理终身受益。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农业时,先问学生我们这里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小麦”;我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气候特征;接着再问学生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及为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了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四、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学地理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能把知识落实在地图,懂得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习亚洲时,让学生看图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和河流,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地势和河流的关系,使学生通过看图了解亚洲的相关知识。在学其他大洲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在读图中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养成了读图的良好习惯。
通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并突出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成绩和能力。
论文作者:陈志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
标签:学生论文; 地理论文; 能力论文; 读图论文; 公转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