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_农民论文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_农民论文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收入论文,措施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部分科研人员,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在农业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确实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而且在当前宏观形势下,还难以找到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措施,只有采取综合措施,多方努力,才会有实际效果。

一、“九五”前三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变动及结构情况

“九五”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民收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增幅由快趋缓,与全国差距又呈拉大的趋势。

“九五”前三年中,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经历了由快速增长到趋缓的过程。三年中农民收入的增幅分别为23.4%、12.5%和3%, 前两年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3和4个百分点,第三年则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持平。增速持平即意味着差距扩大。199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290元,差额比上一年增加9元,使本来逐步缩小的差距又开始拉大。

95

96 96 96

收入(元) 收入(元) 比上 收入(元) 比上 收入(元) 比上

年%年% 年%

全国 1577.7

1926.04 22.01 2090.1 8.522153 3

安徽 1302.82 1607.72 23.4 1808.75 12.51863 3

与全国比 -274.88 -318.32 +1.3 -281.35+4-290 0

2.农民收入构成仍以农业为主,虽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

“八五”最后一年的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67.5%,此后三年略有下降,但保持在65%上下,仅下降2 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一产在我省农民收入中仍占绝对主体地位,这说明我省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不够好,劳务输出也不顺畅,今后要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的意义和作用仍然十分重要。

年份 95 96 97 98

总收入(元) 1302.82 1607.72 1808.751863

其中一产878.97 1031.0 1190.161162

占% 67.564.165.8

64.4

3.农民收入中的现金收入比重低,而且有下降的趋势,说明农业生产自给率高、产品的变现能力弱。

年份95 96 97 98

总收入(元)1302.82 1607.72 1808.751863

其中现金收入 819.29 1019.95 1189.031187.34

占%

62.863.465.7

63.6

近年,我省农民收入不仅增长趋缓,而且农民收入中的现金收入比重低。实物折款在收入中占有较高比重,一方面说明农业生产的自给率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产品卖难,无法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这种情况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有限的可供出售的农产品不能及时脱手变现,不仅影响到农业再生产正常进行,而且使本来就不大的农村购买力进一步萎缩。农村需求不旺,使工业品缺乏市场,进而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收入趋缓的深层原因

近年我省农业保持增长,然而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买方市场出现、外贸受阻,导致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降所致,但更要看到其中所具有的必然和深层次的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增收途径的变化。在改革中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以下两大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提高;二是农村改革使潜在的生产力得到发挥,农业增产幅度大,而在短缺经济下,增产即意味着增收。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顶托和国内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制约,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失去了价格提升的支撑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投入和市场支持,农业增产速度也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要保持原有的速度,就必须要依赖于农产品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由于我省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农业生产率提高不快,农业物耗过高,农业效益反而呈下降趋势。如据省物价局农本调查资料,全省六种粮食作物成本亩均物质费用1997年151.33元,比1995年的118.53元上升27.7%, 绝对数增加32.8元;而亩产量631.32斤,仅比1995(623.51斤)增加4.3%(7.8斤);再加上农产品价格因素,每亩主产品产值1997年(443.18元)反而比1995年(462.88元)低19.7元。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六种粮食作物亩均物质费用是逐年上升的,亩产量则是有升有降, 亩主产品产值自1995年起是逐年下降的,亩净产值也是下降的。

六种粮食作物 94 959697

亩物质费用(元)95.48 118.53139.32151.33

亩主产品产量(斤) 557.24623.51571.63631.32

亩主产品产值(元) 363.00462.42445.88443.13

亩净产值(元)295.31385.20353.95341.59

2.买方市场的出现超前于市场化的进程,农民的生产经营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经验看,工业化中买方市场都是在市场化程度和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情况才出现的现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内地欠发达省份相对较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多年来习惯于短缺经济,一旦出现买方市场就很不适应。我省由于地少人多,农业综合商品率在60%,粮食商品率未超过50%,无论是从全省总体上看,还是从单个农户来看,农业商品率均很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仅科技水平低,应付自然尤其驾驶市场的能力都很弱,农产品能否及时脱手或价格稍有波动,就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近年出现的农产品买方市场使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即使国家付出很大代价,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市场也托不住,农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3.特殊的区位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我省与东部地区接壤,紧靠发达地区,有市场机遇,更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短缺经济下,我省可以利用就近沿海大城市消费市场,占有地理优势,而在买方市场中,我们遇到的是挑战大于机遇。近年不但我省农产品在沿海大城市中的占有份额下降,而且自身的市场也无法守住。如据调查,我省在上海肉蛋市场占有率,90年代前后为30%,现下降为5%,而省内16 个中心城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和蔬菜等市场被外省占有20%—30%份额,甚至合肥市某水产批发市场外省占有率达70%。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中的农产品质量不优、成本偏高、批量不足、加工不精等原因,也有信息不畅、促销手段不多、经营手段落后等流通方面问题,还有税费过重、缺乏市场集散地等原因,总之,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总体发展状况,导致农民增收途径狭窄。我省农村人口比重高,乡镇企业发展不够快,农民就业门路少,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高达近2/3。1996年我省农民劳动报酬性收入346.4元,仅相当于浙江省的25%、福建省的52%。 农业不仅效益低,而且由于人均资源少,充裕的劳动力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民也就无法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人均1.5 亩耕地,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下,农业商品率十分有限,农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必然低,对于全省5千万农民来说, 农业带给农民的收入总是被限定在低下的水平上。不仅如此,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换滞后,非农人口少,又使得我省农产品市场需求容量小。事实上,在结束农产品提价后,我省农村经济结构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即使不出现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农民收入与全国差距再次拉大也是必然的。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我省农民收入本来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上述情况来看,今后增加收入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不可能依靠一二项措施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而应有系统的工作观念,从生产、流通、分配、科技等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此,要在明确思路下找出具体措施。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使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村20年改革之经验就是突破计划经济模式,让农民按市场需要自由配置资源。在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市场化进程必须要进一步加快,一切束缚农民手脚、一切不能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计划、措施都要取消或修正。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产品再重要也不能生产了,农业也必须按定单安排生产,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要自觉面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只有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保护价,农民是不可能增加多少收入的。

其次,要确立以科技创新来作为培育农民增收的观点。目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几乎找不到可以取得突破性效果的热点,就全省而言,试图从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作为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的支撑点是不现实的。而推进科技进步既能增产又能提高产品质量,进而能达到农民增收之目的。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土地产出率低、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推广的潜力大,并可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我省一方面卖农产品难,但另一方面又大量从省外调进小麦、大豆、玉米、油料等工业原料,据调查,仅滁州饲料厂和蚌埠面粉厂等单位每年就从外地调粮3亿多斤。 省内农产品市场被外地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表面上看是品种的缺乏,实则是产品质量不优、缺乏竞争力。多年前省里就提出要进行产业(品)结构调整,实践中力度不大,仍然没有到位,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低,从工作上总结看强调的是目标,缺乏有效的手段。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依赖科技来推动。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是剔除劣质品、低效无竞争力产品的保证。

再次,要以降低生产成本抵消农产品价格下滑,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提高农业效益的主要手段。我省农产品增产不能增收,不是因为农产品多了而是由于价格高、质量低,缺乏竞争力。我省主要农产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生产量和占有量看,与邻省相比并不高。在买方市场下,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若不达到抑制,农产品卖难将更加突出,质量的提高不仅能使农产品价格提高,而且有利于占领市场,实现价值。

第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制约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活劳动没有途径转变成为价值。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分享到工商业利润。我省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仅为2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行农产品加工增值前景十分广阔。乡镇企业不大发达,农村非农化城镇化程度均低,相互制约。这是一个不足,同时又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占有较高比重的地方不仅收入较高,而且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如含山县农民近年非农产业收入占近50%,因此,1997、1998年仍保持170元的增长速度,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00元。广德县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只占40%,1998 年人均收入高达2618元。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壮大,既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集散,还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城镇化对农民增收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旦发生作用后,则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大且长远,而且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迟早都是要完成的,迟动作不如早安排。

第五,做好农产品市场开拓,使农产品能尽快变现。我省农产品竞争力弱,在市场占有率低,农民生产出的产品不能及时变现和获得全额补偿。其中有产品质量方面的因素,更有流通不畅、市场开拓不够的原因,做好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对农民收入增加意义十分重大。

最后,通过分配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同样不可忽视。在我国,城乡、工农(业)之间的分配多年来向城市倾斜,这一格局不突破,农民增收的途径就受到限制,因此,增加对农业投入,实行保护价、限制农民负担的增加等政策必须得到执行。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对策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我省的实际状况,在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1.重新确立对农村工作的考核办法,建立起能反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等一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指标体系,尤其要把农民现金收入作为重要指标。 取消以前以大宗农产品产量产值为主的评价指标。在中心城市郊区县可以暂时取消粮食定购计划任务,通过加快农业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

2.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几项实用技术推广,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现代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买方市场情况下,我省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今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进而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只有依赖科技的贡献率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有一批效果显著并相当成熟的良种良法,但普及面小,致使一些劣质低效、市场推销不出的产品仍在生产,而一些市场需要,能增产增收的科技又推广不开,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有所突破。今后每年省里应要求各地市结合当地情况重点抓一二项良种和科技推广,力争使双低油菜、优质麦、稻、玉米和高档蔬菜,良种猪牛等生产有较大进展。尤其要把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为此,一是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村工作政绩考核的主要项目,二是要对农业科技推进扩大投入。只有把农业科技推向一个新水平,农业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才能实现,农民增收才会有现实的基础。

3.脚踏实地抓好农产品结构调整。 现在农产品已全面过剩,几乎没有什么短缺,市场开拓凭借的是实力。从我省来说,一是在全面培植竞争的绝对优势中,要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开拓。在充分利有就近东部地区重点向沿海城市市场逐步开拓的同时,也要把中西部地区作为开拓目标,对省内市场更要扩大占领份额,此外国外市场也应大力开拓。总之,哪里有市场优势就向哪里开拓。我省砀山梨、山东的蔬菜等之所以获得成功,其重要原因是我国水果蔬菜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在这个宏观大背景下再加上当地的努力就能形成为市场优势。我省的生猪、黄牛、油菜、蔬菜和水稻也具有绝对和相对的优势,是大可进入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拓战略也是由我省客观条件决定的。我省受地理自然条件决定了生物多样化,在市场要求多样化中可以把它转换成市场优势,实践证明,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特色产品,在小品种上做出了大文章。如祁门食用菌生产, 仅此为全县农民创收入350元。其他如合肥的西瓜制种、含山县的小红瓜子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果各地都从当地出发重点开发出一二个特色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也不乏是农民增收的一条现实路子。这比目前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都在重复搞几条龙要好得多。二是要有高起点,要有全新的市场竞争观。如今是买方市场,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不仅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价格要求苛刻,而且直接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市场开拓要以需求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水平定位,农业也要像邯钢那样倒计成本。在市场开拓中还要处理和利用好区位条件。临近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性强,但处理得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调查的广德县历史上农业基础并不好,但在与江浙激烈竞争中,草莓、肉鸡等迅速崛起,产品占领江浙市场,还从对方引入资本进行城镇建设。祁门县的食用菌菇挤进已被福建占领的广州市场。这些说明只要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即使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大有作为的。对于东部大市场的开拓一定要有高起点,通过提高竞争力去挤占。

4.千方百计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买方市场下,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对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省肉鸡销售困难,鸡场纷纷缩减生产规模时,宣城地区的和威集团1998年反而把肉鸡饲养规模扩大到800万只,居华东地区第二,今年计划进一步发展到1500万只。 该集团之所以能把肉鸡拓展到沿海大中城市市场,重要原因之一是营销工作做得好,每天从30多家鸡场准时把2万多只肉鸡分送到各城市销售点上, 获得分销商的欢迎和信赖,打开市场,形成了稳定的销路。黄山市山华集团打进为福建垄断的广州市场后,把福建香菇价格压下去,自己的产品价格反而高于福建货,广州市民从竞争中获得好处,黄山菇也在那里站稳了脚根。由此可见营销工作的重要。我省就近东部地区,据调查,沿海几个城市有3亿只的肉鸡市场, 粮油菜果市场容量达数百亿元之巨,开拓前景大有作为。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人一起上,谁能把产品推销出去就支持谁,不问所有制,不管经营形式,政府都一视同仁,特别是要支持农民营销队伍和营销组织,给予培训和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以使农民能分享到工商业中的利润。

建立企业主导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市场开拓机制。市场经济中,企业应成为营销产品、市场开拓的主体,工商企业和农民贩运者都要把搞活流通、组织农产品营销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由于目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市场发育尚不健全,政府不仅要对农产品营销给予鼓励,还要加以指导。我省农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大企业大市场的带动,农户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没有政府的参与和帮助是很困难的。政府的指导不是要行政干预,而是在收取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为企业和农民开拓外地市场等方面提供帮助。政府还要承担帮助营建大市场,监督市场规范交易,力求降低交易成本之责任。此外,做好一些协调工作也是必要的。主管农业生产的部门要设立市场信息和营销指导机构,以便与商品部门和营销组织共同研究市场,发布包括农产品供求动向、价格、成本、质量、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指导生产者决策。

5.采取切实措施,把农业产业化推向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在“8152”工程推动下已取得很大成绩,仅50 个较大龙头企业就带动了213万农户,但总体来看是,大的不大,小的不多。首批组建的32个龙头企业总产值之和还不及河南“双汇”、“春都”、“莲花”三大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1100多个,而河南2万多个。因此, 在大与小两个方面都要大力发展。营造一批龙头大企业,除了政府政策上的帮助支持外,还要协调好地区间利益,目前关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虽然不能说已处理好了,但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而其中地区间利益尚未引起关注。由此出现地区间争原料和重复建设,各地都要搞几条龙。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使大企业难以发育成长起来,政府的扶优扶强原则也难以在实践中实现。处理好地区间利益关系,总的原则是,加工企业及其所在地区要对原料产区提供必要的补偿。

此外,要正确对待企业、基地的大与小关系。大龙头企业牵动性强,但要有资金投入,也有风险,抓大企业只能是少而精,重点抓几项,如在茶叶、大米等方面推出几个名牌和大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鼓励中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一些特色产品则以稀、奇、特为主,一旦多了滥了效益未必就好。在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和谐有机的关联,相互间可以统一规范技术和质量水平,通过打共同牌子形成合力,也可以在相互间通过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协作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中还要坚持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企业共同发展原则。农业产业要融入科技,只有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更多地增加附加值。但就我省现实的可能和需要来看,农业产业化不可能全部建立在高新技术上,而且科技含量高的也未必就是劳动节约型的。因此,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仍然是必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我省目前农村劳动力仍然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应加以开发利用。因此,无论是从农民增加劳动报酬性收入,还是从提高市场竞争力来看,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一批集约型的产业都是大有作为的。

6.创造宽松环境,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我省城镇化水平低,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性消费需求,也限制了最具有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进展。经过前些年建设,我省一些小城镇已具有一定的容纳力,关键是在政策上宽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实行低门槛政策,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所有收费和限制都应取消,只要在镇上有固定住所和经济收入来源就无条件地允许农民进入。二是为个体私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使之成为小城镇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是采取让利政策,吸引外地开发商进入。实践表明,在当前吸收外来资金和农民资金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广德县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江浙富余资金,县城和一些重点小城镇上吸引一批外省资金进行开发,农民进镇也踊跃,小城镇发展处于方兴未艾之势。

7.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等帮助,使农民劳务输出有所扩大。外出打工是我省农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约占20%左右。如果农民外出打工受阻,人员锐减,必将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严重制约。近年沿海地区和城市对农民工需求量增长减缓,对就业者素质要求提高,然而从总量上看,需求量仍然很大。从调查的一些地方来看,早些年就出去打工多的地方,即已在外面立住脚的目前回流的不多,返回的主要是新加入者以及没有一技之长者。而且从全省来看,1998年农民劳动报酬性收入呈增长态势,其重要经验之一是一些地方在培训和组织农民工上所做工作分不开。对我省来说,进行劳务输出,交通、人文以及劳动者素质,比之西部乃至中部一些地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做些培训和组织方面的促进工作,减少一些收费等方面的约束,保持乃至扩大劳务输出不是没有可能的。

8.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不动摇。 我省农民收入低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不充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关键是要确立好指导方针和路子,要适当集中到小城镇、要立足于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对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乡镇企业要区分情况,有发展前途的要继续扶持;没有发展前途的要把厂房、场地和公用设施充分利用起来,转产搞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精加工。

9.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必要的,但要重视选择投入的重点和方式,以便提高投入的效益。一是要重点向科技投入。科技投入重点是科技普及与推广,但某些方面的科研尤其中试投入也应作为重点。二是投入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我省水旱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又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有灾就对农民收入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地方上即便少办几个项目也要拿出配套资金。三是要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我省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而当前市场竞争又十分激烈,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其历程艰难速度慢,给予支持是必要的。在扩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一定要把合同外的农民负担降下来,特别是教育费、水费、电费过高情况要尽快解决。

标签:;  ;  ;  ;  ;  ;  ;  ;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