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谐与边疆团结
——以打洛镇曼山下寨为例
陈 娥
(云南师范大学 汉藏语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根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山下寨和谐的多语生活进行了描写,分析认为:曼山布朗族母语保存完好并将继续传承下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语言和谐的保障,边境民族的语言和谐有利于边疆团结与国家安全。
关键词 :语言和谐与边疆团结;布朗族;曼山下寨
一、曼山下寨布朗族及其语言
开展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的语言和谐调查,是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课题。2017年7月,课题组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的布朗族聚居寨——曼山下寨的语言生活进行了调查。曼山下寨与缅甸的曼囡寨(布朗族聚居寨)隔江相望。两国边民共饮一江水,同唱布朗歌。
曼山下寨隶属于曼山村委会,是村委会所在地,距离镇政府8公里。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全村有152户 618人,耕地面积620亩,林地3560亩,经济收入以橡胶、香蕉为主。入户调查显示,该村男女老少都能熟练使用自己的母语,40岁以上的村民还熟练兼用傣语,60岁以下的熟练兼用汉语,形成一幅多语和谐的美丽画卷。
二、曼山下寨布朗族和谐的语言生活
“人们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构成了语言生活”[1]。为了了解曼山下寨布朗族的母语使用情况,课题组随机对212位村民的母语熟练程度、8位村民的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
(一 )曼山下寨布朗族母语熟练程度高 ,属于母语稳定保存型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约98%的布朗人熟练使用布朗语。详情见表1。
设置均衡室入口inlet条件为速度入口,其值为不同喷浆速度下对应的进口速度。唇板出口outlet条件为压力出口,唇口与大气直接相连,故表压力设为0。沟槽辊和导流板的壁面(wall-move)设置为Moving wall,旋转轴为+Z,即辊子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他面均设定为无滑移、绝热的壁面,所有壁面粗糙度设为0.0016 mm,对整个流场沿Y轴负方向施加重力(9.81 m/s2)。
表 1不同年龄段的曼山下寨布朗族母语熟练程度表
注:6-19为青年段,20-39为壮年段,40-59为中年段,60岁以上为老年段[2]
审计人员具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地位、身份和利益,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秉持公正态度执行审计程序,发表审计意见。
只有多样化的办学体制,才可能出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才可能出现教育的高质量与丰富性。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研究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促进学校自主办学,才有可能真正打造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适合学校的教育,充满多样性、丰富性与选择性的教育,即人民满意的教育,追求我们真正追求的教育理想。
曼山下寨熟练掌握母语的比例高达97.72%,只有4人的母语程度为“略懂”,1人为“不会”。这5个母语不熟练的都是6-19岁年龄段的,且都是来自族际家庭的孩子,父母一方不会布朗语,家庭用语是汉语。“略懂”母语的是岩睿(12岁)和玉坎拉(13岁)。岩睿的父亲是布朗族,母亲是汉族,外公、外婆都是汉族,家住下寨寨旁的农场,家庭用语主要是汉语。 “略懂”布朗语的是13岁的玉坎拉,她从小在外地上学,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汉语。“不会”布朗语的是12岁的李岩荣,他父亲是汉族,母亲是布朗族,家庭用语是汉语。综上所述,曼山布朗族母语熟练的村民都成长于族内婚姻家庭,母语为 “略懂”或“不会”的主要出现在族际婚姻家庭,父母一方不会布朗语,家庭用语主要是汉语。
(二 )曼山下寨布朗人兼用傣语或汉语 ,语言生活和谐有序
2.下寨村民的汉语水平。下寨村民除了兼用傣语,还兼用汉语。调查组对曼山下寨布朗族兼用汉语的水平进行了考察,详情见表3。
表 2曼山下寨不同年龄段的布朗人傣语熟练程度表
注:“熟练”指能够自如地使用该语言;“略懂”指听的能力一般,说的能力较差;“不会”指听说能力够都很低[3]。
表2的统计数据说明,下寨布朗族的傣语水平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傣语水平越高,掌握傣语的人数也越多。各年龄段的傣语水平分别为:45岁以上的村民,“熟练”的占该年龄段的27.9%,“略懂”的占67.2%,“不会”的仅3人;30-44岁年龄段的村民,仅1人“熟练”,“不懂”的占该年龄段的65.5%。该年龄段熟练掌握傣语的是39岁的岩三少,他曾在寺庙里当过和尚,学过用傣文写的经书;5-29岁的村民,99%都不会傣语,仅1人“略懂”。
1.下寨村民的傣语水平。下寨村民除了稳定使用自己的母语,还兼用傣语。课题组对不同年龄段村民的傣语水平进行了考察,详情见表2。
表 3曼山下寨不同年龄段的布朗人汉语熟练程度表
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下寨的汉语水平与年龄存在密切的关系:45岁以上的村民汉语水平最低,有11人不会汉语;5-29岁、30-44岁的汉语水平都很高,熟练掌握汉语的比例分别为92.4%和100%,这两个年龄段没有不会汉语的。5-19岁的村民中有7人的汉语为“略懂”。这7个人都是学前班或者刚入小学的学生。下寨孩子的第一语言多是布朗语,入学后开始学习汉语,因此,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汉语能力还比较弱,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他们的汉语能力逐步提高,并达到流利使用汉语的水平。
布朗弹唱是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艺术方式,其唱词是布朗语,唱腔宛转悠扬,韵律独特。唱腔中涵盖了宰、拽、索、森、同玛、儿歌等7种布朗族传统音乐调式。2008年6月,布朗弹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布朗族传统节日必有欢歌悦舞。笔者来到曼山的第二天,有一户村民上新房,房主宴请全村村民以及亲朋好友,大家一边吃饭喝酒,一边唱歌。
从使用场合看,母语通行于家庭、村寨以及打洛镇的布朗族、布朗山乡的布朗族之间。与傣族交流时使用傣语,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使用汉语。布朗语、傣语、汉语三种语言分工有序,村民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自由转换使用,形成和谐有序的多语生活。
三、曼山下寨布朗族语言生活和谐的成因分析
(一 )高度聚居的分布格局为下寨母语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人文环境
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族艺术的良好传承,有利于母语的传承。
(二 )高频的族内婚是下寨布朗语得以传承的关键原因
修辞格的使用使章句文采华美、是文字浓妆淡抹的最佳方式,可以极大限度吸引读者及听众的目光,达到创作者的目的。《秀才胡同》的作者深谙此道,并借以创作出动人歌曲。
(2)每天对隧道洞内、地表观测点进行量测,以准确分析滑坡变形的趋势,为变形破坏提供预警,为滑坡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 )浓厚的民族感情是下寨布朗语得以良好传承的内在动力
当问及在其他民族前说布朗语是否害羞时,村民都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不害羞,很自豪”。言谈间流露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下寨村民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村民之间,都流利自如地用布朗语交流。当问及“布朗族是否要学布朗语”时,玉坎儿(19岁)说“布朗语是布朗族的根本,当然要学”。岩科(45岁)说“自己的母语应该学,不能丢”。下寨村民浓厚的民族情感是布朗语得以良好传承的内在动力。
(四 )成功的经济转型为母语的良好传承提供了保障
曼山村民每家年收入5万以上,有的达到几十万,许多村民修建了豪华美丽的别墅。站在村民别墅的二楼,一望无际的橡胶林映入眼底,那是下寨村民的摇钱树。现在,下寨村民每天都能吃上鱼肉,骑上摩托车或开上小汽返穿梭于各地之间。下寨村民能有如此富足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党的支农惠农政策。1982年,当地政府从资金、技术等方面为下寨村民提供全方位橡胶种植帮扶, 90时代开割的时候胶价很好,村民很快就还了贷款,并扩种了橡胶。橡胶一般是晚上2点至5点出胶水量多,所以村民都会夜间起来割橡胶,7点左右收橡胶。收完橡胶之后继续去田间地头劳作。曼山寨除了适宜种植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外,还适宜种植菠萝、柚子等热带水果。曼山布朗族现在虽然富裕了,他们仍然保持勤劳的本色。富足的经济收入使得下寨村民愿意固守本地,不愿意外出。下寨鲜有人口外出的状况对于布朗语的保留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 )民族艺术的良好传承为下寨布朗语的传承提供了文化土壤
3.下寨村民兼用语的特点及原因。下寨村民兼用语具有如下特点:45岁以上的傣语水平普遍较好,45岁以下的汉语水平都很高。兼用语随年龄出现变化的原因有:(1)男孩在缅寺当和尚学会了傣语。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在布朗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男孩满7岁都要送入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按照他们入寺时间的长短和对经书的掌握程度,被定为二佛爷、佛爷等级别。佛爷是很受尊敬的一个身份。曼山45岁以上的村民当和尚的时间都很长,少的5-6年,多的达到10年以上。当和尚时所学的经文都是用傣文写的,因此,男孩在当和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傣文,也掌握了傣语。(2)老一辈与傣族日常来往密切。1968年之前,下寨村民居住在曼山上,粮食作物主要是旱稻。旱稻收成低,难以解决温饱,村里的年青人通过去傣族寨子打工贴补家用。曼山老一辈常常帮傣族盖茅草房、编草排、种水稻,以此换取傣族的土锅、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许多曼山村民在与傣族密切的来往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傣语。(3)村民收入的增加带来生活的改变。第一,男孩当和尚的时间缩短为7天或一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难以学会傣语。当和尚要遵守许多规矩,比如:不能吃荤只能吃素,每天早上5点起来念经等,许多孩子吃不了这个苦就不愿当和尚,一般是关门节期间去7天或一个月。年轻一代在寺庙学习的时间短,因此难以学会傣语。第二,下寨自上世纪90年代橡胶开割以来,村民依靠自家的橡胶地收入大幅增长,他们也不再去傣族村寨打工。年轻一代由于失去了学习傣语的环境以及必要性,因此几乎都不懂傣语。
我们对下寨148户村民的婚姻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族内婚姻家庭有136户,占91.89%,族际婚姻家庭12户,占8.1%。在12户族际家庭中,有8户是汉族,4户是哈尼族。族际家庭中,除2户是外族女子嫁入,其余10户都是男方上门。族际家庭除了2户日常用语是汉语外,其余的都是布朗语。极高的族内婚是下寨布朗语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
唱歌也是布朗族日常生活的必要组部分。白天干了一天的劳动,到了晚上,村民喜欢邀约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一杯辣酒下肚,自然而言就唱起来了。为什么只有1000多人口的打落镇布朗族,能出这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音乐人。下寨的洲际布朗弹唱传承人玉安金告诉我们,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布朗族音乐,对弹唱入迷。如果老人不让听,她就会远远的听,有时候坐在河边悄悄地听,静静地看他们跳舞。常常会听着忘记回家了。因此,下寨平时看不到下任何一家打麻将的现象。大家的娱乐就是唱歌。
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所调查的212位村民中,有207人熟练掌握了布朗语,占总调查人数的97.72%,仅1人不懂布朗语。曼山下寨40岁以上的母语“熟练”程度均达到了100%,6-19岁、20-39岁的母语“熟练”程度分别为97%和95%。
曼山下寨属于打洛镇曼山村委会,该村是一个布朗族聚居村,辖曼芽、曼山上寨、沙拉村、曼岗纳、曼佧布朗、曼丙上寨、曼丙中寨、曼丙新寨、曼山下寨等11个村民小组,除曼佧是哈尼寨,勐宽是傣族寨外,其余9个都是布朗族聚居寨。高度聚居的村落格局,为下寨布朗族的语言传承提供了天然的人文环境。
(六 )生存 、发展是下寨布朗族兼用语的内在需求
布朗族是西双版纳的世居民族,布朗语是曼山寨、曼山村委会的优势语言。布朗族为了与外族交流以及宗教的需要,曾经兼用过傣语,现在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全民的兼用语变成了汉语。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使得曼山下寨的普通话在青少年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中青年熟练掌握汉语的比例分别为92.4%和100%。
四、曼山下寨布朗族和谐的语言生活推动了边疆的和谐
通过对曼山下寨语言生活的个案调查研究,认为曼山下寨的语言生活在边境语言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代表性,我们有以下认识:
目前高校体育课存在组织单一,重复练习较多,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我国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上面,举国的体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要从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角度上来出发,这种类型的体质所体现出来的体育竞技培养方式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竞技体育和教育没有办法进行良好的连接,从而使得运动训练的和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良好的融合,最终使得我国篮球运动的后备力量在不断的减弱,不利于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在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上,由于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融合不够良好,也会使得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在运动员退役之后,他们的就业范围并不大,最终使得我国的经济体育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是共同的佛教信仰和共同的文化传承促进了跨境民族的来往和交流,加深了跨境民族的感情,有助于跨境民族的和谐。
由SDS-PAGE结果(图2)可以看到,3种样品的电泳条带相似,未见过敏原断裂片段,仅有的不同是两组水煮样品在100~130 kDa之间的一个条带比未加工花生蛋白样略深,这可能是热加工产生后蛋白聚集体导致的[16]。而iTRAQ实验结果(表1)也表明,Ara h 1等8种过敏原蛋白的数量比值均在0.85~1.67之间,这也说明加工后各种过敏原蛋白的数量变化不显著(两种样品间的相对含量大于2或者小于0.5时表现为具有显著性差异)[30]。总体而言,水煮加工对各过敏原蛋白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产生蛋白聚集体等,从而影响其高级结构。
二是和谐的跨境民族关系促进了跨境民族语言的和谐。跨境布朗语语音略微有些区别,但不影响交流。大家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跨境布朗族从未出现不语言或其他方面不和谐的现象。
三是温厚善良的曼山布朗族,无论是本族内部还是与傣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非常友好。不同民族之间从未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参考文献 :
[1] 李宇明.语言生活和语言生活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16(3):67-71.
[2] [3] 陈娥,郭云春.昆罕大寨布朗族经济发展与母语保护[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1):94:95.
[4]黄彩文,黄昕莹.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与国家安全[J].大理学院学报,2014(7):18.
Language Harmony and Frontier Solidarity ——Take Manshan Xiazhai of DaLuo town as an Example
Chen E
(Institute of Sino-Tibetan Studi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first-hand materials,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harmonious multilingual life of Manshan Xiazhai in Dalo Town, Menghai County,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Come to three points of understanding:The mother tongue of Manshan bulang people is well preserved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passed on;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re the guarantee of language harmony;The language harmony of frontier ethnic groups is conducive to the frontier solida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Key words : Language Harmony and Frontier Solidarity;Bulang people; ManShan village
收稿日期 :2018-01-13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布朗族昆墨人的母语活态保护研究”(QN201704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云南跨境语言研究”(ZDZB201505)。
作者简介 :陈 娥,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布朗语、布依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879(2019)01-0070-04
[责任编辑 :杨世武 ]
标签:语言和谐与边疆团结论文; 布朗族论文; 曼山下寨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