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道德教育 同理心 同情心 集体教育 自我教育 表扬 惩罚
道德教育,这可能是现在网络上对中国教育讨论的比较多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对应试教育抨击时往往是人们可利用的一个很有利的武器。看看现在网络上接二连三的有关教师暴力、学生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只重视应试而导致道德教育缺乏上。那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究竟该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本文就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浅薄理解进行如下简单梳理。
一、什么是道德教育
何为道德,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百度百科,道德条目]这句话说明道是德之根本,而德是道的外在形式。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提到的道德往往只是单纯社会伦理上的人的行为规范。特别是道德教育只是单纯的指学校对学生品行做的教育。
苏氏道德教育也指的是学校里的道德教育,苏氏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就是让其朝真正的“人”的方向去发展自己。而这种道德观其实跟上面提到的百度百科中的道德非常相似。在苏氏道德教育观中,培养人是最最根本的目标,也即“道”就是成为真正的“人”,而“德”则是通过成人的外在表现逐渐向孩子们渗透使其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当然不只是他的道德教育,其实他的有关智育、有关劳动、有关家校合作等都是围绕着培养一个“人”这一目标的。
二、同理心及同情心的培养
在苏氏看来,孩子们在未被正确教育之前是无所谓善恶之分的,只是他本性中的动物性使其“仅仅停留在只知按自己的需要行事的那个阶段”,“结果孩子长到7岁了,孩子身上出现了看起来难以理解的现象:愿望被野蛮话了。”[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赵玮 等译.杜殿坤 等校.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 p161]而这种野蛮化使学生做出了许多在大人看来非常不正常的或没礼貌的行为。比如用玻璃片将甲虫剖为两半,往鸟巢里边扔石子,将正准备到井边喝水的老人挤到一边等等。学生们做这些的时候并不是从善恶的角度去考虑,而只是本性中动物性的显露而已。
那么怎样唤起孩子善良的本性,怎样让孩子的“人”性显现呢?
首先,苏氏从孩子对动植物的关心爱护方面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而这种培养并不是外部的说教,而是激发孩子内部的善的一面。他告诉孩子们当落单的小鸟不能飞到南方过冬时,就会遭受寒冷和饥饿,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为小动物着想,这样的话一部分女孩子的善良之心就被激发出来。然后又在学校建立起动物医院,通过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心照顾激发孩子们的善良之心。当然这种激发不是说一下子就让孩子们善良了起来,有些孩子需要慢慢的培养,比如科里亚起初是因了虚荣心而为啄木鸟找食物,但苏氏说到:“即时良好情感始于虚荣心也无妨,先让好行为形成习惯,过后他就会唤醒心灵。”[ 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下)[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7 p275]而这种心灵的唤醒就是“人”的本性的显现。当然除了对动物的关心爱护外,苏氏还通过对植物的美的欣赏来唤醒孩子善良的心灵。他带领孩子观看一朵出奇的熬过寒夜的玫瑰,这种情景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忧伤之情。如“我的眼睛与科里亚的目光相遇:第一次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忧伤和牵挂——纯洁的幼儿情感。”他带领孩子们亲手栽下一颗颗椴树、栗子树。让孩子们和植物成为朋友,通过对植物的悉心照料让孩子们善良的心灵得以显现,从而战胜心中动物性的一面。
其次,苏氏通过培养孩子们对他人的关心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们照顾动物和植物,可以将孩子的善心激发出来。而对他人的关心则是直接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勒让德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只有一个人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才会勇敢的去面对困难,才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 [奥地利]啊弗雷德﹒阿德勒.李青霞译.自卑与超越[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2.12 p016]而这种奉献精神,则需要在教师的语言影响和集体情绪的感染下不断的产生。
为了唤起孩子关心他人的激情,苏氏研究了需要关心的人的心理特点。从有痛苦的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该如何帮助他才能让他减轻痛苦。比如不能叫痛苦的孩子回答问题,比如要求孩子们不要对有痛苦的人表示好奇等。他引导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有痛苦的人施以帮助。当然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得设身处地的为有痛苦的人着想,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别人的痛苦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将关心他人的激情转化到实际行动后,孩子们的心也就变得高尚了起来。
三、家庭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以上论述的是对孩子善良的心的激发。而这种善良的心的激发过程当中,除了受到诸如上述苏氏的一些做法的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孩子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苏氏的论述中主要指家庭和学校环境。当然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们还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有计划的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周围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比如苏氏提到的科里亚·兹,由于父亲无意识的从厂子里拿一些小东西而导致孩子产生了最后的偷盗行为。还有苏氏介绍的有关餐厅中的一些孩子的不正确的行为等。这些看起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在潜意识中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映像。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学校建立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环境之外。还得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让学校教育能够和家庭教育保持和谐一致。当然也尽力倡导社会各部门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四、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培养是从内部激发孩子向善的心灵。家校良好环境的创建则是让孩子看到自己周围环境的美好,在潜意识中留下美好的东西,从而让自己向这美好靠拢。而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则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观念的调节。有了前面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但孩子们还是不能很好的使自己保持美好的时候。这时就需要集体或者自我进行强制的转化,尽管这种强制还不像惩罚那么直接。
当然了苏氏的集体教育并非是完全的个人服从集体,而是利用良好的集体道德风尚,使孩子们自觉的感受到美好事物的存在,从而逐渐改变自己。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包容。比如调皮小孩瓦利亚的故事中,当教师要叫家长以示惩罚时,孩子们却替他求情,这种集体的包容让孩子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明显的。当孩子意识到集体对他的包容时,自然也就会对集体作出回报,不再干调皮的事,并且还制止其他人干调皮的事。
而自我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自己强制自己的能力,当然这种强制是建立在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的时候对自己做的强制教育。当然了这种自我教育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就是说孩子们得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其找到正确的途径,从而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
五、表扬与惩罚
前面我们叙述都是没有对孩子们直接干预,只是让孩子们在成人创设的氛围中从内部得以发展的道德教育。而在这些内部进行的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也需要教师进行直接的干预,这种直接干预就是表扬和惩罚了。
表扬,作为一种对孩子良好道德行为的肯定,教师适时使用,会起到激励孩子,使孩子在道德发展方面有一种成就感的作用。但是,滥用表扬则可能适得其反了。比如苏氏曾举得一个例子,一位同学捡了钱,教师便在教室里表扬了这位同学,结果没过几天,好多同学都开始捡到钱了。而这一表扬就没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最没办法的办法,是教师对一些难教儿童的行为直接干预的一些强制性手段。对于惩罚的使用,教师更得慎之又慎。所以教师在惩罚学生以前,必须要考虑到后果。也即这种惩罚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一目的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法。当真正实施惩罚时,也应就事不就人。也即干老师所说的:“对错误零容忍,对犯错的人无限宽容。”当然了,所谓的错误必须是学生已经自己认识到的错误。
表扬和惩罚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教育手段,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直接干预。但德行的发展最终还得依赖孩子的内在道德律令。所以表扬的目的是不用表扬,惩罚的目的是不惩罚。最终孩子的道德发展还是得靠自己。
论文作者:任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的人论文; 集体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