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论文_李梓宁,于洪波

山东省威海市妇幼保健院

【摘 要】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在骨科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分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6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分级护理组采用分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24h、术后1周时的Autar 评分及满意度和健康知识评分情况。结果:分级护理组术后24h、术后1周时的Autar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护理组的健康知识得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推动护理的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使得医师和床位护士沟通更直接、有效、准确,极大提高了护理资源的利用率,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骨科下肢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22-01

骨科大手术极易诱发血栓形成,据报道,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 发生率为43.2%[1]。但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目前,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研究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 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骨科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分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6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分级护理组采用分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术前护理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 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②术后护理≤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A.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B.将患肢抬高院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腘窝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C.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D.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E.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F.疼痛护理: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如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后24h、术后1周时的Autar 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及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采用t检验,当P<0.05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后24h、术后1周时的Autar 评分情况分级护理组术后24h、术后1周时的Autar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一直以来,DVT 的预防被认为只是临床医生的责任,而与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DVT知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术前的骨科病人因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体位等导致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易诱发DVT[2]。但DVT的发生具有隐匿性,故对DVT 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通过Autar 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的“护嘱”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24 h 及术后1 周Autar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说明对患者的静脉血栓个体风险进行连续客观评估,根据其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根据患者术后Autar 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常规护理组,此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 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力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确保基础护理规范化落实的同时,完成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的病情监测,对治疗与康复效果的观察,对机体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得到与护士接触的更多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采取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对机体状况评估,以降低危重、长期卧床、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达到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3]。

以手术风险评分来确定护理级别,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推动护理的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使得医师和床位护士沟通更直接、有效、准确,极大提高了护理资源的利用率,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翱翔, 张广清, 付秀珍. 香港老年髓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35-36.

[2]徐桂茹.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5):1273-1274

[3]罗勤袁贺文袁宁宁袁等.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分级护理防治研究. 华西医学2012, 27(8):1240-1242.

论文作者:李梓宁,于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  ;  ;  ;  ;  ;  ;  ;  

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论文_李梓宁,于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