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养专门人才的特点及其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香港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唯一的资源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也已充分证明,香港经济的起飞得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促进香港经济发展中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有它独自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
香港是个国际化城市,它的经济基本上与商业社会有关,因而高等学校几乎都普遍设有工商管理院系,财经院系,电脑、信息和社会工作院系。理工学院和大学的工科各系,也偏重电子和生产技术管理、轻工加工、建筑学学科。例如,香港理工学院设有四个学部二十二个学系(院、中心),它们是:应用科学学部,下设应用科学学系、数学系、航海学系及社会工作学系;商业及设计学部,下设会计学系、商业及管理学系、电脑学系;建筑及土地使用学部,下设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建筑及测量学系;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和工程测量学中心;工程学部,下设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学系、机械及运输工程学系、生产及工业工程学系以及工业中心。该院还设有医疗服务学院、纺织及裁衣学院以及环境学中心。从这些院系、学科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学校是根据香港社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一切按社会实际要求而定。
七十年代以来,香港各个工业部门普遍引入了先进技术设备,其产品设计与创新、品质控制、经营管理等都达到了先进水平,工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服装、玩具、塑胶花、钟表、收音机、风扇等出口值都占世界第一位。总之,香港整个制造业出现了竞相发展的局面,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工业也不断兴起,且开始向高质化、高产值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花样必须不断更新换代,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更新技术、提高人员的素质等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针对这一情况,香港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理工教育,以满足香港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不断调整、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增加理工科专业的比例,扩大理工教育的份量,以配合和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香港大学在原有理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工学院和建筑学院,开设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学、建筑学、土木学等专业。应香港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陆续开设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理工科专业及电脑有关研究、服务中心。到了八十年代,随着香港经济和工业快速向多元化发展,香港又于1984年建立了城市理工学院,当年收全日制学生500多名,部分时间制学生700余人。到1986年,全日制学生增至1260名,夜间制学生1057名,日夜兼读制学生100多名。香港理工教育的迅速发展,是高等学校对理工人才迫切需求的反应,是高等教育主动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事实也已证明,香港的理工科毕业生一批又一批地进入工业界,已大大加强了各行各业的技术力量,加强了香港工业的改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使香港工业更具有适应世界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专门人才
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发展国际化。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有领事馆和商务专员公署,有50多个国家的大公司在香港设立了1547家分公司,外资银行占香港银行总数的70%以上。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它的进出口贸易、海洋运输及货柜码头、轻纺工业产品、银行业及黄金买卖、股票交易等,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有关人士认为,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港的高等学校面向世界,重视国际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为香港经济界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经济头脑和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应变能力,能审时度势地发展生产的企业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的优势、利用国际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香港经济不断发展。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马临博士所指出的:“两大学及理工学院,对社会之服务一向甚为成功。事实上,以香港之资源及国际关系而论,若无优良大学生作为主要工作人员,何以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要地及现代化之大都市,即属难以想象。”
为使高校毕业生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的角逐,香港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训练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各校均积极与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活动。例如,树仁学院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办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与美国路易安纳州州立东北大学合办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与英国威尔士理工学院合办法律荣誉学士学位课程;城市理工学院与显利管理学院及布伦劳工商管理学院合办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浸会(Baptist Church,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编者注)校外进修部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合办副学士及学士学位课程,合办音乐学士学位课程,与英国工业管理学会合办工商管理夜间课程;理工学院与伦敦东北理工学院合办荣誉文理学士课程。这种联合办学的方式,一方面弥补了本校师资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国际科技、经济动态。
此外,香港名高校还重视聘请外籍教师和海外知名人士到校任教。同时,各高校都分别参加了国际大学联合会、东南亚高等学府联合会、英联邦大学联合会或东南亚专业学院联合会等一个或多个国际教育组织机构。这样,使学校成为国际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学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香港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靠海外引进的,这样,如果不培养出大批的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消化、开发新的应用技术和改善企业管理,香港经济就不可能迅速发展。香港高等教育正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据统计资料,至1986年底,香港两所大学(即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和理工学院所设的130多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学系中,属应用性的专业近百个,其中两所大学的应用性专业约占该校所设本科专业的65%左右,两所理工学院(即香港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所设的专业、学系,则基本上都属于应用性的。此外,在树仁学院、浸会学院和岭南学院三所学院的近40个专业中,应用性专业也占绝大部分。近十年来,两所大学、两所理工学院和上述三所学院,共培养了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六万多人,其中应用专业毕业生占70%以上。此外,还培养了二十多万部分时间制和兼读制毕业生或结业的应用专业人才。由于香港高校所培养的大都是应用型人才,属香港社会的急需人才,因而高校毕业生深受社会和企业部门的欢迎。
此外,香港高校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各校学生事务处一般总是主动地向社会各部推荐、介绍本校的毕业生,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使用人单位重视本校所培养的人才;学生事务处还经常地、及时地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有的院校还把基本资料输入计算机,以供经常查阅。经常向学生介绍谋取职业的技巧,介绍可供求职的工厂企业、商业部门、政府机关和教育单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于学校的努力,学生大都能找到较合适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学用一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1986年度的本科毕业生中,80%以上在两个月内已正式就业。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就业辅导组的调查表明,这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职务相当满意的占一半以上,大致满意的占三分之一以上。
四、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办学,鼓励社会各界扶持高等教育事业
香港地区高校林立、人才辈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热心教育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各类机构与企业界的大力支持。香港有许多高等院校是由社会各界的私人、团体和企业单位提供资金而开办的。树仁学院、岭南学院这两所在香港地区颇有名望的私立学院,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经费资助,它们是无法开办并维持下去的。此外,香港还有十四所专业私立院校,它们是:珠海、广大、香江、联大、华侨、德明、清华、远东、能仁、平正、信义宗、逸仙、华商和华夏。
香港社会各界的私人及团体,除了直接开办高等院校外,还提供巨资资助那些香港政府开办和负担经费的大学和专业学院。这些政府开办的大学和专业学院,它们的办学经费、科研经费、校舍建筑、奖学金、助学金、教师出国进修费等,都大部分或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香港社团和私人以各种名义、各种形式捐助给各高校的经费,其数额是很大的。香港大学新闻处主任徐天佐曾指出:“目前香港大学每年的经费支出约为6亿多港元,其中有两成左右是从捐赠基金投资的收益所得”。例如,查良镛先生捐赠800万港元给香港大学开展中国与东方学术研究;邵逸夫爵士捐赠1亿港元给中文大学兴建第四间书院;利氏家族捐2500万港元给中文大学发展新科技和学术研究;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给香港理工学院装备了价值1100万港元的“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并提供保养及其它服务;香港赛马会也给香港高校捐赠了15亿港元的建筑费用。香港社会各界给高校的捐款,当地的报纸一般都给予报道。从香港八家报纸(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明报、快报、新报、信报、华侨日报、天天日报)1987年刊载的捐赠汇总统计,香港社会各界这一年中给高校的捐款共12项,总金额超过17亿港元。
在香港各高校中,依靠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资金而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免息贷款以及紧急助学金等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香港中文大学,464项奖学金(约为160万港元)、182项助学金(约为44万港元)、252万港元的大学贷款是依靠社会团体、企业及私人捐赠设立的。此外,香港高校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的许多项目,也能得到一些企业家、实业家和基金会的捐助。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职员从1978—1982年四年间有71人到国外大学进修、研究或访问,其中只有少部分是通过国际交换的方式解决经费的,大部分由设在香港或国外的基金会给予经费资助,如“关祖尧教职员发展计划基金”、“岭南信记工商管理博士研究奖金”等。
从香港培养专门人才的经验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而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按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置相应而合理的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因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人才的培养类型,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校的科研方向等问题,它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因此,设置合理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保证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类型和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二,要进入世界市场,参加国际性竞争,就必须重视国际经济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我国要进入国际经济舞台,成功地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关键要有一批高质量的适合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而要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国际经济头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学习香港的做法,打破“闭门办学”的状态,广泛开展各种国际交流和国际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走向世界。
第三,为使学生毕业后能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高校应建立就业指导部(或就业指导办公室)。我们应学习香港和外国高校的一些做法,如在学校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学校就业指导部(或办公室)的职能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的毕业去向和分配原则;向学生报道适合于他们职业的有关情况;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选择职业;报道历届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与成就;将全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所需人才的信息公布、陈列出来;邀请历届毕业生回校向学生交流就业情况;安排用人单位与学生见面、座谈;组织学生到各用人单位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就业的心理训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