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BIM技术;地铁;施工管理
1BIM技术的内涵
在2002年,欧特克公司将BIM这一理论和方法正式提出,其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就是模型的依据主要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利用数字信息仿真来对建筑物的真实信息进行模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BIM技术在施工领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通过这一技术可以有效的管控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等,使施工质量得以保证,使施工效率得以提升,从而尽可能地使工期缩短,使由于错误进行变更导致的施工成本额外增加得以避免,使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从本质来上来看,这一技术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将虚拟建筑进行构建,这一虚拟建筑能够将完整的建筑信息进行提供,其能够在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应用,使进度、质量得到提升,使项目质量提升。对于BIM技术来说,其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可视化;②协调性;③可模拟;④能优化。
2BIM技术在地铁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自2002年我国引进BIM技术以来,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个阶段内,对其研究从未停止,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中也对这一技术进行提及。然而这一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完全的落地,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2.1应用条件和准备不到位
(1)软件、硬件配置不当。对于地铁项目来说,与这相关的专业非常多、而且杂。所以,地铁项目在对这一技术应用时,其电脑软件、硬件的要求与其它项目是不一样的,其软件一定要将三维建模软件、碰撞检查软件以及3D可视化软件等进行配备。然而在一些地铁项目施工过程中,在软件选择上,未对其和电脑的兼容性给予关注,没有重视软件间的相互转换,选择的软件识别格式少、兼容性不强,使得后期信息交互受到影响。(2)建模规则不一致。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将正式的BIM建模规则出台,甚至连行业规则也没有,因此,大多数施工单位未将自己的建模规则进行编制。由于与地铁项目相关联的专业太多,特别是设备非常多,想要将它们有效的区分,就必须有自己的规则,统一的建模规则能够使建模效率提升,同时将一些麻烦得以避免。但是在很多地铁项目中,其建模规则都是不统一的,例如命名规则以及颜色使用规则等,尤其是在不同专业间,因为建模规则不一致,使得数据格式不互通得以产生,这样就不能将机电等专业的深化模型进行有效的利用。
2.2选择BIM平台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多数软件开发商都在开发BIM协同平台,其就是为了能够把模型和项目参者在统一平台上整合起来,使数据共享、实时更数的目的得以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对于协同平台来说,当前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是在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中,平台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要求平台的协调能力要特别的高。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企业在BIM平台选择时,都以价格为重点,对平台功能的丰富性十分重视,而对平台和项目的切合度以及后期服务不关注,这种做法使得平台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尽管平台功能多样,然而和地铁项目的切合度存在问题,使得应用效果不理想。
3BIM技术在地铁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强化前期准备
(1)软件、硬件条件准备。对于BIM技术管理人员,要对BIM技术以及电脑软件选择方面要精通,对于BIM电脑来说,其配置与一般电脑相比要高一些,结合其使用的BIM软件和工程情况,选择相应的电脑配置,其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使软件的有效运行得以满足。对于CPU来说,要有两个,至少是IntelXeon及以上,内存至少16G,硬盘至少1TB等等,同时要配备三维建模软件、深化设计软件、碰撞检查软件以及造价管理软件等等。(2)统一建模规则。由于地铁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BIM技术参与人员不少,对于大型地铁项目来说,通常在项目拆分后,其模型文件数量众多,所以,科学、合理的文件命名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管理人员的理解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所以,建模规则统一,对于BIM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常来说,建模规则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一般规则,主要是文件命名、工程量清单名称等。②模型文件命名,例如在应用Revit三维建模软件时,其文件命名可以这样做:项目名称-地点-楼层-专业-系统-介绍.Rvt。③颜色规定。就是为了能够将项目不同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得以有效区分,尤其是水、电等,构件多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利,将不同专业、系统模型,使用不同的颜色,从而能够将模型快速识别。
3.2合理选择平台
(1)平台要素分析:①能够对不同主流软件格式给予支持,现阶段主流程的BIM软件主要有五大系列,例如Revit、Archicad等等。我国以广联达、鲁班等为主,其输出格式都是不相兼容的,因此,BIM平台要能够将这些主流格式兼容。②具备专项施工管理作用,BIM协同平台的目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其主要是将成本、质量、安全等信息有效整合。③对模型轻量化给予支持,否则过大的体量、过多的模型会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④具备数据库功能,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2)平台选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功能全面型,这一方式以功能的全面性为重点,施工企业需要把其实际需求看成是列,把市场上现有平台看成是行,再将平台功能进行核对,从而将平台进行选择。②有所侧重型。这一方式对于企业功能需求重视度不同时进行使用,也可以把其实际需求看成是列,但是要对需求的权数进行设置。再将市场上的所有平台看成是行,再逐个将平台功能进行对照,最后将权重进行相乘,就是所选最佳平台。③某一特性型。对于施工企业只专注于一点较为适用,例如专注价格的。
3.3改进建模流程
想要使BIM技术的应用得以持续推进,就必须要梳理流程,特别是施工方的BIM应用模式流程,对相关参建单位在不同阶段的工作进行明确。①模型创建阶段,建模人员获得蓝图后,要整理图纸,结合建模规则进行创建,遇到问题要收集起来,与设计、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要审核模型,之后建模人员对其进行完善。②模型处理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的不同专业模型,整合模型,再碰撞检查后,将不同专业间的问题有效解决,再结合结果和问题,深化处理各专业模型,之后由专业工程师审核,再进一步完善模型,使全专业的模型深化得以完成。③模型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应用处理后的模型,其主要有技术、进度、成本等方面进行体现。④模型交付阶段。这一阶段要根据竣工图、设计修改等完善最终模型,结合相关专业的竣工信息,修改模型信息,结合业主需求将模型文件进行编制,移交最终模型。
参考文献:
[1]孙贤斌,刘倍.BIM技术在地铁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2):87-90.
[2]BIM技术在地铁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D].长春工程学院,2017.
[3]李国宾.BIM技术在地铁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7(17).
[4]佚名.BIM技术在地铁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395(21):177-178+181.
论文作者:冯任坡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模型论文; 建模论文; 这一论文; 地铁论文; 技术论文; 项目论文; 平台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