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危害及应对策略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危害及应对策略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危害及应对策略*

高炳亮

摘 要: 错误的研究方法、错误的理论观点和错误的理论立场决定了历史虚无主义必然是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将人们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入歧途,扰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诸多危害。在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培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从而构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屏障。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问题 危害 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页。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想方设法地误导人们接受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把人们领上一条对民族历史的歪曲、诋毁或否定的邪路,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危害。因此,必须解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武装,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头脑,引导人们坚持用唯物史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何在?

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集中于传播错误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模式。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并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由此看来,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何在?

(一)问题在于历史虚无主义执行错误的思维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背离历史研究应该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规律孤立化和碎片化,选择性和主观性地“还原”“重评”或“反思”,从而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

首先表现为孤立化,即撇开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追求所谓“真相”。“还原真相”是历史虚无主义最为迷惑人的幌子。然而,它们对所谓“真相”的“还原”往往是撇开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孤立还原。比如,有人抓住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经过“三大改造”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很显然,他们对历史错误的所谓“理性反思”,有意忽略了当时中国所处的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605页。 可见,对任何历史事件的“还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历史错误的“反思”,都不能撇开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历史,是唯心史观最大的痼疾。

其次表现为碎片化,即仅抓住历史片段而忽视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疯狂传播的一大特征。它们通过网络短文、微视频和微信朋友圈,或对历史事件进行断章取义式地“还原”,或对历史人物进行抹黑或美化式的“重评”。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必然导致对整体历史的割裂,以细节代替整体,从而忽视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迷惑性、渗透性和腐蚀性,也增加了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难度。历史有其发展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要发现历史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碎片化解读,以孤立分析的琐细片段来否定整体过程,从而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这恰恰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沦为分裂主义势力的鼓吹手,肆意诋毁爱国主义,图谋破坏国家统一,企图将人们的国家观引向分裂主义的邪路。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沦为分裂主义势力的鼓吹手,通过歪曲和否认中国是长期统一国家的历史事实,意图分裂国家的统一。事实上,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虽然历代王朝分分合合、政权更替变迁,但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是不容置疑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歪曲尤其是对革命领袖的诋毁、革命前辈的贬损和英雄人物的抹黑,历史虚无主义者肆意诋毁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断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的恶意歪曲和肆意诋毁,必然会将一些人的国家观引向分裂主义的邪路。

4.3.3 田间管理。①前期管理。栽苗后3d,查苗补苗;遇旱天,浇水促苗。封垄前锄地灭草。②中期管理。及时排涝防旱,拔除杂草,避免损伤茎叶。提秧控旺防止秧蔓垄底结地瓜。③后期管理。注意防旱排涝,保护茎叶。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中,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都在所谓“还原历史真相”名义下被曲解了,其目的在于企图将人们引向唯心史观一边。其一,通过宣扬“告别革命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其二,通过夸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经历的挫折和所犯错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三,通过篡改和捏造原本清楚的历史事实,抹黑和丑化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妄图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消弭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对人们的精神鼓舞。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鼓吹、夸大和美化反面人物的所谓“历史贡献”,从而达到为其翻案的目的。其四,通过美化和吹捧民国历史妄图说明当今的中国社会还不如民国时期。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加以否定和歪曲。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肆意歪曲,必然会将一些人引向唯心史观的歧途。

(二)问题在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错误的理论观点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观点散见于各种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对历史人物的“重评”和对历史错误的“反思”之中,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然而,无论如何“还原”“重评”和“反思”,都无法摆脱其对既定史实的否定和虚无、对历史人物的歪曲和虚构,以及对历史错误的夸大和造成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及独特历史背景的忽视或选择性遗忘。

第一,对历史事件的否定和虚无化还原。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件的“还原”,通常有意遮蔽或突显某些历史片段,或者重新叙述历史发生过程。比如,他们罔顾张国焘在革命路线方面所犯错误的事实,虚构中共中央对其进行“迫害”和“毁谤”的情节,从而演化出不同版本的张国焘叛逃革命闹剧。至于遮蔽或突显哪些历史片段,取决于他们所持的特定立场和诉求。

面对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不仅需要高度警惕,而且需要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办法,切实解除历史虚无主义武装,化解来自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我们要坚持将唯物辩证法作为历史研究和指导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培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

2017年外伶仃岛垃圾产生量(由担杆镇政府提供)见表1。外伶仃岛旅游分为淡季和旺季,旺季为5—10月,上岛旅游人数随季节波动较大。可以发现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与上岛人数一致,旺季垃圾产生量比淡季高44.7%。海岛生活垃圾通过垃圾转运车收集、运至垃圾处理站分拣为4类:①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泡沫、硬纸板、塑料瓶、金属;②压缩处理垃圾,包括无法低温焚烧的垃圾,如玻璃、织物等;③低温焚烧处理的垃圾(包括水产垃圾),由于垃圾含水率较高,常常需要加入含水率较低物料混合;④建筑垃圾及一些大件家具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首先强调生态绿色设计,立足于现实情况,充分考虑“蓝轴”与“绿轴”的相生相依。植物配置上科学选择与景观审美综合考量,力求做到原生态化和低碳化。其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规划设计和文化景观建设的弹性和活性,统筹兼顾,保持校园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新区建设方兴未艾,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然资源和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源,然后去发现景观营造中的文化缺失,去构建和规划属于中国高校特有的魅力景观发展战略。

(三)问题在于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错误的理论立场

通常来说,任何一种思潮都有自己的立场。只不过有的思潮明确摆出自己的立场,而有的思潮却隐藏其立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摆出一副“说真话”的样子。然而,这些表象均无法掩盖其错误的理论立场和政治诉求,即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最终要达到“灭史亡国”的根本政治诉求。无论打着何种幌子、披着何种外衣、摆出何种样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通过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歪曲和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妄图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根本目的。

最后表现为主观性,即在抹黑领袖人物和英雄事迹的同时为反面人物翻案。在对待历史人物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主观代替客观、以臆想代替史实,从而混淆是非,在抹黑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同时为反面人物翻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两个原则:其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避免神化或去时代化。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矛盾来分析,从而找出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既要避免将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撇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用当代人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其二,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打着“还原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摒弃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要么用当代人的标准苛求历史人物,要么通过非黑即白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手法,从而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用当代人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用非黑即白的思维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之实,是历史虚无主义抹黑领袖人物和民族英雄、为反面人物翻案的伎俩,而这些方法恰恰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方法。

二、历史虚无主义:危害何在?

从最近20余年间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情况看,其社会危害性不可小觑。这种危害性不仅广泛而且深刻,遍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渗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灵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造成无形的破坏,尤其是把不少青年人引上歧途。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已经严重地销蚀人们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破坏。

(一)历史虚无主义抢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2011年春利用质不育两型系891AB的可育株S(Rfrf)作父本,与常规品系5771R(隐性核不育的恢复系)为母本杂交,F1大量自交,2013年春调查所有F2均无不育株分离(说明5771R是可育胞质),故选择38个F2单株自交,同时与891AB的不育株成对测交, 2014年春出现5个不育性彻底的全不育测交组合,4个有微量花粉的全不育组合,7个有50%左右不育株的组合,22个组合全可育,继续利用全不育组合与对应的自交单株连续回交,于2015年育成了育性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71A及对应的保持系9171B。选育过程见图1。

(二)历史虚无主义用错误的民族观取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历史虚无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联姻”,企图将人们的民族观引向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中华民族自古代华夏民族开始,历经5000余年的融合与发展,尽管内部族群结构不断变化,但中华民族自身始终是一个包容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主体。在民族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罔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内部不断传承融合的史实,滑向煽动民族仇恨、激化民族矛盾和分裂民族团结的极端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无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特点、抹杀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从而转变为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民族虚无主义。对此,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话语往往同时投射出极端民族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归根到底根源于他们理论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历史沦为他们为达成意识形态诉求而随意剪接、拼凑的材料”(6) 闫方洁、宋德孝:《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主义叙事及其方法论悖论》,《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在民族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妄图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对有关民族史实的歪曲,不可避免地将有些人的民族观引向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歧途。

(三)历史虚无主义用错误的国家观取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第三表现为选择性,即肯定支流而否定主流。选择性解读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他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有利于其观点的选择性解读,突出旁枝、隐匿主干,肯定支流、否定主流。比如,随着西方国家对近代中国的殖民入侵,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传入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就借此美化近代以来的外来侵略。唯物史观要求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及其规律,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这些先生常常几乎是故意地忘记,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4页。 选择性、片面地乃至僵硬对立地看待问题是无法把握历史的,它使得历史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解读历史、随意裁剪历史的错误就根源于唯心史观的方法。

(四)历史虚无主义用错误的文化观取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历史虚无主义滑向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曲解、污蔑和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鼓吹中国全盘西化,拥抱“蓝色文明”,从而将一些人的文化观引向文化虚无主义的谬路。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文化上否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无疑具有根本性和毁灭性的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肆意曲解和污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没落的“黄色文明”,中华民族“愚昧”而“丑陋”,充满“奴性”,安于现状,缺乏创造力。同时,鼓吹西方文化是先进的“蓝色文明”,中国应该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去拥抱“蓝色文明”,走上全盘西化的邪路。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表现手法,与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7) 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的文化虚无主义如出一辙。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歪曲,尤其是对领袖人物的污蔑和对革命英雄的抹黑,历史虚无主义图谋否定中国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曲解、污蔑和否定,以及对西方文明的鼓吹,必然将一些人的文化观引向文化虚无主义的谬路。

三、解除历史虚无主义武装的基本策略

第二,对历史人物的歪曲和虚构化“重评”。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人物的重评,往往和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还原”结合在一起,通常表现为对正面人物的负面化解读和对负面人物的正面化解读两个方面。比如,他们有意编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负面材料,从而达到否定领袖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的目的;相反,有意忽略汪精卫、蒋介石等曾经犯下的历史罪行,同时为他们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大唱赞歌,从而达到肯定某些历史人物及重新评价相关历史事件的目的。

第三,对历史错误的夸大和选择性反思。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错误的“反思”,通常表现为夸大历史错误,从而达到歪曲或否定相关历史人物的目的。而对于其造成错误的主客观原因,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发生时所具有的独特历史背景,他们往往采取选择性突显或无视的态度。比如,他们无限夸大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非正常死亡人口的数字,在选择性突显“大跃进”带来的后果时,忽视了其在激发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做出“大跃进”决策时中国所处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及危害。马克思主义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坚强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进攻,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引领人们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要求人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客观、理性、全面、辩证地把握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9)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 在实事求是方法论原则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种种歪曲和臆想、对革命领袖的污蔑和抹黑、对英雄人物的诋毁和贬损及其险恶目的,都会在铁的事实面前暴露无遗。第二,坚持理性地把握历史。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住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历史的把握同样如此。综观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言论,无不充斥着狭隘的非理性主观情感。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就需要我们坚持理性地把握历史。第三,坚持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历史不容割裂,要真正把握历史就必须全面、辩证地把握,而不是像历史虚无主义那样碎片化地割裂历史、孤立地选择历史片段。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要坚持全面把握和辩证分析。第四,坚持运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不会终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决不会因苏联的解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某些挫折而归于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全球性影响,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其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切入点,在处理民族事务时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培育和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不可否认,不同民族均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但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大家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利益诉求。在处理民族事务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民族观,也是坚持个性与共性相共存的民族观。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一切民族事务的根本原则。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民族问题往往是多民族国家发生政治动荡、内乱乃至局部战争的根源。第二,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在尊重民族历史的前提下,从现实情况出发,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就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典范。第三,在寻求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既要注重保持各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又要注重基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之民族共性的塑造和传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第四,坚持以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核心旨归。在民族问题上,妄图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以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核心旨归的民族观,正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可靠屏障。

再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反对分裂主义,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宗旨培育和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主权、领土、政权组织和居民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国家都需要维护自己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权稳定和国民利益。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当然权利和首要职责。历史虚无主义美化外敌入侵、为卖国投敌的反面人物辩护、鼓吹分裂主义图谋破坏国家的统一,这必然为国家和人民所不容。第二,坚持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不全面、不客观地看待一个国家的历史,当然就不可能形成对这个国家的正确看法。正确的国家观正是在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饱受外敌入侵的屈辱史、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复兴史的全面客观把握中形成的。第三,坚持树立对国家前途的自觉担当。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正稳步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变成现实。中国梦的实现依靠全体人民的不懈奋斗,正确的国家观要求人们自觉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相结合,并外化出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第四,自觉传承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本文获取了宁波市2017年底路网矢量数据,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城市高速路等,同时也获取了宁波市2017年河网数据。通过将双线或多线简化为单线的方式对路网、河网数据做简化处理,简化后对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719个街区。

最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发展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破除文化虚无主义,以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目标,培育和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正确的文化观”所指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 。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肆意曲解、污蔑和否定,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曲解、污蔑和否定。由此可见,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要以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价值指引。历史虚无主义鼓吹中国拥抱“蓝色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将西方价值观念强加于中国,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歪曲。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建立在积极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想象基础上的自信能够促进成功。与其他方面的自信相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40、41页。 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坚强的理想和信念,彰显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强大的软实力。

四、结语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容虚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4)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强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但绝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甚至也不是思想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抵制。当前,在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抽除其唯心史观的理论根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构筑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强屏障。

教师在与学生展开谈话时应当采取平等性的原则。谈话本身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当以交流为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谈话当中应当以平等的角度针对学生的问题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不能以教育的方式进行说教。要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生活观的内在逻辑研究”(FJ2018JD201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C912.6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771/j .cnki .35-1334/D .2019.03.008

作者高炳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厦门 361021)。

〔责任编辑 朱新屋〕

标签:;  ;  ;  ;  ;  

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危害及应对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