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生产研究”教学案例分析_教学案例论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二氧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新课程难教是教师们的普遍反映,如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不少课堂出现了华而不实的现象:机械地讨论,肤浅地提问,廉价的表扬,课堂上掌声不断,还美其名曰是探究!怎样真正落实三维目标,避免出现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一教学案例来向读者说明一种能有效地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且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教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教材先给出了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然后再用此依据进行仪器和装置的选择,其大致顺序如下:

一、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二、装置的选择依据

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其他相关性质。

三、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四、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从教材中提供的有关装置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1]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具备了制取和收集气体的一些基础知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这节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而教材中是将这一结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的。如机械地按教材顺序讲解,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分析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后,结合其他老师的教学实际,决定改变课本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顺序,将教材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紧逼的8个问题,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变教材中直接呈现结论为学生“发现”结论,试图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尝试有效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并让一位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同时组织其他教师听这节课,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教学流程整理并点评如下:

课前先准备如图所示的图形材料(展示在大屏幕上):

[问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生答]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三个方法:

[问2]上述制取氧气的实验分别可用屏幕上所示的哪种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生答]反应1和2的发生装置可用A;反应3的发生装置可用B:三个反应的收集装置最好都用D。

点评:实验室制取氧气是课本第二单元内容,而制取二氧化碳是第六单元内容,两者跨度较大,知识是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设置上述问题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复习旧知识,还为学习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新知识作铺垫,所以[问1、2]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问3]已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如下:

,你认为发生装置应选择上述哪种装置?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用B。因为A装置中的试管口向下,盐酸在其中会流出来,并且A、C两装置都有酒精灯,而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所以不用A、C。

点评:通过[问题3]的答案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选择发生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问4]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上述哪种装置?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最好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宜用D(在不计二氧化碳溶解损失时也可以用D),又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不能用F装置。

[问5]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等性质。

点评: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像教材中那样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选择依据”,情由境发,境至情生。

[学生活动]点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

[问6]如欲利用下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该从什么地方进气?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若用A装置则从b进气;若用B装置则从a进气。

[问7]你还可以利用下列那些仪器和用品再设置一套和刚才不一样的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点评:这是一个比较开放而又紧贴教学内容的问题,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性学习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装置的选择原则的理解。

[问8]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根据下列原理制备:

请利用上述问题7中的仪器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氨气的装置。

点评:尽管实验室制备氨气是高中化学的内容,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提出了很多方案,掀起了探究性学习的高潮!

[几点感受]

(1)用问题引导教学必要且可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学习方式,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2]!老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往往是因为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用问题引导教学。此外,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师生互动活动中能开发潜能、锻炼适应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所以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即用问题来引导教学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行的。

(2)认真整合教材是关键

照本宣科的教学是早就为人们批判的,实际上有时教材中的内容按照一些顺序和方式来编排是文字表述的需要而不应该成为我们课堂上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比如写教材的人总应该在课本中交代一些结论,但是教师上课时一般就不宜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整合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合理地设置成一些问题,为学生探求知识铺设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登上知识的殿堂。如何设置问题呢?首先要解放思想,不受教材上知识的呈现顺序和方式束缚,而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教学程序,此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难度要恰当:设置的问题过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有位教师在和学生分析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时,也设置了一些问题,如:

[师问]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生答]是反应物!

[师问]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生答]是生成物!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得到了什么呢?课堂效率很低!因此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当然,也不能问得太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控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一般而言,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由低级到高级,低级问题的解决为高级问题铺设台阶,如本文中的[问1、2]就是后续问题的台阶。

②在要害处发问:要紧扣教材内容,有效地设置问题,满堂问等于没有问,有些知识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只要弄懂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该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处发问,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节内容,装置的选择原则就是关键,所以本案例就着力在这一方面做了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③在争议处发问,引导学生质疑:有些问题学生在认识上不统一,如本文中的[问4]:在“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问题上,不少同学认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少数同学认为1体积水只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排水法,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不计二氧化碳溶解损失时也可以用排水法。在学生有争议处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分析问题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要解放思想,给学生提问的时间,鼓励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诱使他们去探求真理,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把探究性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标签:;  ;  

“二氧化碳生产研究”教学案例分析_教学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