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术刊物网络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刊物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术期刊从电子化到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学术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渐走向网络化。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不受版面和纸张的限制,具有超文本潜力;有利于编者、读者和作者的交互影响;可读性与可检索性强,甚至可显示逼真的三维图像、动态图形、甚至示范声音等特点。因此,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学术期刊,既超越了传统学术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综合具备了此前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除了传统的记录积累、传播交流、促进科研和人才培养外,还具有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功能。并且,随着电子期刊的易于检索和网上多种科技论坛的出现,使获取学术知识的成本降低,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总之,网络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在英特网时代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起始于电子期刊。数字化期刊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形式:软盘,光盘,网络。电子期刊始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者在分别论述有关电子图书、电子文献和电子媒体概念以及电子资源、电子资料和电子版本等问题的同时,开始把电子杂志、电子出版物概念引入他们的研究课题。如Garson和Howard在1984年将电子期刊定义为“一种以数字形式呈现的期刊”。他们认为电子期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储在DIALOG、BRS等联机检索中的大量数据库;一类是存储于磁带、磁盘发行的数据库。但是,由于网络的发展,使得电子期刊迅速朝网络化方向发展。Brandt在1992年将电子期刊定义为“以一定时间间隔用电子形式发送的一些信息组合”。他认为电子期刊包括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在网络上出版和发送的电子学术刊物和电子论坛,以及以磁盘、磁务、光盘等形式发行的电子刊物。新兴的网络载体弥合了视听媒体与纸质媒体间的鸿沟,实现视、听、读的结合。因此,专家认为,只有互联网的期刊,才能够称为真正的数字化期刊。而且,网络化电子期刊在制作出版、订购、发行等方面均有其特点。因此,只有网络电子期刊才能真正实现电子学术期刊的功能。
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电子化发展非常快。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最新信息显示:目前10万种最常用的期刊就有3千种可由电子途径获得。又据英国图书馆协会统计:1994年馆藏电子版期刊174种,1996年上升为517种,目前更是大幅度上升。日本政府对期刊电子化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如日本科学技术公司(JST)和国家科学信息中心于1999年4月达成一项合作——在线期刊项目,此项目仅在今年就得到国家0.42亿美元的支持。9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了网上期刊,如《神州学人》、《中国计算机用户》、《计算机世界》、《化学通报》等。到1998年10月,上网期刊突破120种,形成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栏目,成为因特网上展示传播中国科技期刊的窗口。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技术、管理、标准问题尚待解决。网络期刊以其信息传播速度上的优势,必将对纸质期刊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国内学术期刊应面对差距,抓住机遇,加快学术期刊电子化的步伐,否则,国际学术刊物将吸引更多的优秀论文,甚至可能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等严重问题。(注:见丁丁:《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其有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00080。据作者介绍,目前国外的与网络期刊化相关的研究项目主要有:(1)BLEND计划英国伯明翰与拉夫堡电子网络发展项目(The Bimingham and Loughborough Electronic Network Development Project)于1982年~1991年施行,目的是“通过一个电子期刊及信息网络来探索与评价不同形式的用户,交流并且评估这个系统的经费效率及其对系统的客观冲击”,它的出版物可通过联合学术网络及公用电话网络来查询。此计划至少在一方面验证了电子期刊的优越性。(2)Red Stage Project.它是由Springer VeHag、AT&T贝尔实验室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于1993年共同开始的研究课题。Springer VeHag为分子生物学及放射学的30种期刊提供电子订阅系统,读者可使用AT&T贝尔实验室开发的电子文档阅读器来获取这些电子期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可使用PC终端工作站来检索、阅读、打印这些期刊上的论文。(3)Quarter计划(英国)。这个项目的目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它涉及很多方面的电子交流活动,包括电子邮件、网络化的计算机会议、电子文档发送和电子出版。作为Quarter项目的一部分,世界第一份超文本(hypertext)电子期刊"Hyper Bit"得以出版发行。(4)Core计划(美国)。它是将一个大学需要的化学文献发送到某个大学图书馆的工作站,终端置于学院各部门的书桌上,以供读者使用,文章以文本形式及图形形式存人。(5)Tulip计划(美国)。于1992年开始施行,由出版商(EIe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实施,该计划主要是公司将其出版的1100种印刷型期刊,转换成电子TIFF映像图,配以SGML编码的标题用于检索,文本则由ASCll码构成,然后将这些期刊放在九所大学的局域网上提供使用,目的是从经济、法律及技术角度研究电子期刊的可行性。其他一些较有影响的电子期刊研究计划还包括ADONIS、UNCOVER、UMIBTIENT、网络SJPS项目,AAAS/OCLC、CLINICAL、TRIALS等。)
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如果将传统纸质刊物称为旧媒体的话,网络化的学术期刊与互联网的其他数字媒体一样,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新媒体。传播学专家通常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它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个体众媒体而非大众媒体,传播模式是窄播而非广播;第二,它是一种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间具有充分互动性的媒体;第三,它是一种复合媒体(多媒体):新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在文本、视频和音频之间任意转换或兼而有之;第四,它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媒体:全球的网络市场消除了国与国的界限,家庭甚至个人与跨国公司一样有机会拓展全球市场,信息以最低的成本让无数的人共享。
网络学术期刊结构功能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与传统期刊相比,网络期刊结构除具“标识功能、整合功能、版权功能、信息开发功能”外,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拓展:(1)检索功能增强。网络期刊同印刷版期刊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检索能力。一般的期刊站点设有检索引擎,无时空限制,期刊中的任何作者名、地名、年代、关键词等均能被单项或多项组合地进行检索,检索的范围既可以在所收全部期刊中,也可在限定的年份内、某类或某专业范围内,甚至可以在某种期刊中单独检索。检索到所需论文,便可要求全文传输。(2)交互功能。期刊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在“科学沙龙”中讨论成果的传递,期刊产生并普及以后,人们利用期刊探索争鸣、交流成果,然而由于出版周期长等原因制约了科学交流的开展。
交互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BBS公告、讨论组、聊天室、电子邮件等网络交互功能被一些期刊站点利用起来,读者、作者、评审者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直接进行探索、交流。网络期刊出版周期短,并具交互功能,论文作者与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读者可以对作者论文作出评论意见,作者也可根据反馈意见对论文内容作修改与完善。网络期刊有着传统期刊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的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网络期刊的管理、评价、标准化以及知识产权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总的说来,网络期刊的发展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所提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传统学术期刊上网向真正的网络型学术期刊转变,以及网上创办期刊合法地位的确定、版权管理等问题的解决。(注:方义松:《网络期刊结构及其功能》(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2001年6月14日,湖南图书馆主办,电子版双月刊。)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网络学术刊物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而更为主要的是它的“破坏性创造”特性。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就是媒体整合的过程,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新的整合方式,而不是单纯取决于新的技术。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的巨大差异。(注:见吴征:《新媒体的文化使命》,中青网,现代传播评论,6/12/2001。)
网络学术期刊特点之二是可以选择信息:传播学专家吴征认为,新媒体使得传媒的性质变为用户有选择地“抓取”或使用网络上的信息。因此,注意力争夺战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一个关键。深受信赖的品牌也会在网络上越来越重要;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数量越来越少,少数盈利好的报纸、杂志将跨越地域合并,成为新的集团,以求规模效益。小的印刷媒体将被互联网挤垮。据资料分析,1997年,中国作者在SCI中有8200多篇论文,只有9%发表在国内的杂志上,91%是发表在国外杂志上。我国有学术期刊4300余种,截止1998年,只有11种进入SCI核心。不抓住学术期刊网络发展的契机,许多传统的学术刊物将丧失生存空间。
但是,从简单的传统学术期刊上网起步,向真正的网络型学术期刊转变,网络期刊还有许多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期刊结构选择性继承,现行网络期刊正处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载体的转变并未完全打破传统期刊结构。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新的结构标准仍未形成,现行网络期刊结构并无定式。网络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文献形式,在其传播利用中也必然面临着这一基本矛盾。相对于传统期刊结构及其功能而言,网络期刊的载体优势以及基于载体优势的结构变革与结构功能的强化,在更大程度上弱化了这一基本矛盾。这一变革即将抑或已经直接导致一种新的文献结构形式。
嫁接传统学术刊物的优势,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对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嫁接工作的效果往往难尽如人意。这从大部分国内传统媒体网站的现状,就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期刊结构的变革与发展是基于网络载体的优势,以更大限度的便于读者对期刊文献的获取与利用为出发点,但由于个体变革力度的差异而使得变革与发展处于不同步状态。部分网络期刊结构除由于载体的转变而产生的功能性改变外,基本上是传统期刊结构的翻版;但就一般而言,大部分网络期刊利用网络载体的大容量存储、组织传输快捷简便、具交互功能等优势,在期刊文献的组织、出版、内容结构等方面实现了或多或少的变革,进而打破了传统期刊的结构体系。(注:方义松:《网络期刊结构及其功能》(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2001年6月14日,湖南图书馆主办,电子版双月刊。)
三、传播模式和传播思维上的创新
学术期刊网络化的实践和趋势,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思维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因此网络学术刊物被传播学者称为是一种新媒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学术刊物,较之传统媒体的纸质学术刊物来说,几乎是具有革命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学术的传播方式、使用方式、检索方式和重新组合连接的方式上。有很多迹象表明,新媒体遇到的东西会比以前想象的更为有益。专家认为,将来大多数杂志和报纸很可能会产生两种趋势:印刷产品会驱使读者上互联网站点,反之亦然。同时这些媒体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各个形式根据它们自身力量去起作用。例如,网站可能会处理简短、快捷的新闻,而把其他功能留给报纸或杂志。将来,冗长的非故事性报道可能会通过网站以数字化形式发布,然后利用POD技术打印出来。(注:见俞韬编译:《新媒体:旧媒体的救星》,中青网,现代传播评论专稿,新港湾原创,4/25/2001。)
学术期刊上网,决不仅仅是将内容送上网页这么简单。网络是个新媒体,许多内容都必须重来,不是把原有的刊物内容搬上去,也不是追求原有的其他媒体竞争。原创的内容才能体现新媒体的特性,创造真正属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新媒体处理信息专长不同,视听行为会不同,分送内容的方式也会不同。学术期刊要想在网络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必须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网站的优势,以信息换取生存与发展。知识经济的标志之一,是承认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这使得“知识传播网络”与“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传播方式变革引起网络学刊的结构变革。基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超链接功能,人们对网络期刊的利用将由传统期刊的逐期阅读过渡到网络期刊的依主题查找簇文献,在网络空间中,期刊的概念得到淡化,主题文献成为期刊服务的主要组织单位,网络期刊论文都将以单篇的方式提供。“单篇连续编码出版”、“多篇专题出版”并提供多维检索将成为网络期刊的主要出版模式。如有的网络期刊提供了从关键词、作者名检索期刊,以及浏览过刊,或浏览按主题分类的论文集。目前网络期刊基本形成以“期”为单位网上发布,以单篇形式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除期刊主页外,单篇期刊文献直接标示着某一种网络期刊,考虑到读者获取与利用文献的需要,所有反映期刊物理层面、单篇作用层面、单篇内容层面的属性特征都在其中得到了一定的标示。
因此,媒体网站在对信息的加工时应该不断创新,譬如在向读者提供学术信息全文的同时,也可以提供精编的学术提要,满足网络用户快速及时了解全方位信息的需要;或者提前刊登传统期刊媒体主要内容的节选,吸引受众即时了解更加详尽的内容。对信息进行多层次开发,实现“一站式”服务也是学术刊物网站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寻找的出路。例如,《高校学报导读(综合版)》介绍中国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有要文简介和目录索引。所提供的要文简介中,列出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刊名、中文摘要等事项作检索点。有些学报的论文可供免费订阅还可以通过列表查询部分高校学报的文章。
内容结构的拓展、网络的大容量存储、及时传输等优势拓展了期刊文献的内容结构。具体表现在:(1)学术信息。在一些期刊站点上设置学术信息栏,报道的内容包括短文、简要成果报道、会议公告、有关科研或科学政策的最新消息及其他一些学术信息。这些消息短小精炼,使读者花不多的时间就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各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2)补充信息。传统期刊受版面篇幅的限制,一些诸如实验数据之类的信息一般难以容纳,网络期刊以“补充信息”的形式在正文叙述之外,介绍与此相关的更多的科学数据、有关的录音或录像材料等。(3)多媒体形式。网络期刊内容形式不完全是印刷版期刊的平面静态文字与图表,数字、动画、音响为一体的多媒体也逐步成为网络期刊的一种内容形式。
四、学术期刊网络化实践
学术刊物网络化,需要建设一批面对需求、影响广泛的门户网站。面对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学科领域的有效供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国家计委正在探讨的课题——一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工程(中社网)。这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的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运作方式的示范工程。
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工程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采取政府导向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组织框架,政府的政策意图通过标准的市场化公司治理结构得以贯彻,国家信息中心作为中介组织实现政府公共政策目标与公司运作目标的统一;其次,它是一个全新的网群组织,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为社会发展领域的各类网络站点提供发展平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窗口,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专业门户和专业项目的整合中,为社会提供新的服务和附加价值;第三,它坚持公益目标,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但又要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产增值,中社网将通过提供增值服务保证现金回流并逐步扩大,利用资本市场使资产升值,通过社会信息资源平台与垂直门户网站的有机组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就是一种官督民办的机制,“官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总体规划;二是设定标准,即社会发展的信息指标和技术指标;三是建立协调和评价体系。“民办”主要体现为建立一种动力机制,以优势的品牌和良好的融通资金能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这一项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中社网的建设。互联网带来了无所不在的信息共享与史无前例的人本位经济,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盘整和对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中社网正是通过创新性找到与现有的各种服务体系对象系统的合作关系,建立与传统社会资源和新兴互联网资源巧妙对接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形成一种全新的“资源平台+垂直门户”的商务模式。只有找到网上、网下资源组合的有效方式,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
中社网充分发掘传统行业中可以e化的部分,积极主动地通过招投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等方式整合传统资源,彻底改造传统的行业服务价值链,逐渐形成了一套网络平台与传统服务终端体系相结合的商务运作模式。中社网不仅支持各信息专网的横向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同时在标准化的极富柔性的项目式管理基础上。以孵化的方式,组织设立一系列符合国际商业规范和行业要求,并拥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公司企业。这些完成裂变的公司企业,合成中社网工程的整体运营平台,从不同的行业领域有力地支撑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的建设。(注:《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社会服务—一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工程众人谈》,《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8月3日。)从中社网的实践看,未来网络期刊结构及其发展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其次是方便读者的获取与利用。现行网络期刊结构处于发展不同步的无定式状态,但综合各类期刊站点对期刊结构的变革,已基本发挥了网络优势。将结构的变革与发展贯彻到每一个期刊站点,以方便读者获取与利用为出发点与被保留的传统期刊结构元素进行结构重组,是网络期刊面临的一大任务。基于网络的优势,网络期刊结构应以强化主页结构信息功能来简化传统期刊的繁琐结构,向简单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五、还尚需拓展生存空间
互联网的力量是资本和注意力的力量。一个网站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并取得发展,必须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就是由受众关注的力量支撑起来的数字选票。网站的权威性和指导性首先来源于对网民注意力的吸引。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网站的公信力主要靠网站本身的经营来积累,与母体传媒的公信力相关系数并不高。因此,传统媒体网站要想在网络空间延续传统品牌的效力,关键在于清醒地认识自身现状,探索出真正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运作方式,并寻找到真正能够适合未来发展的经营理论和发展模式。
目前的中国内地,尽管到1999年底已经有700多家媒体上网,但这些站点除少数外都缺乏明确定位,向门户站点、综合站点发展,服务单一。缺乏卖点,反而将受众本来就有限的点击率分散掉了。因此,媒体网站要想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必须走个性化之路。从学术刊物网站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竞争焦点不是拼抢速度,而在于如何报道和诠释上,这是无法模仿的,容易形成网站的独家风格。
目前,国内学术网站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赢利平衡点,资金来源除了母体的大量投入外,主要依赖媒体的信息产品和广告收入,而这两项来源又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而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便直接制约了新闻网站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升级。拥有诸多优势的网络广告为什么没有吸引来客户?一是在国内很多产业还不十分认可网络广告,更重要的是网络广告的千人成本要高于传统媒体。
由于国内学术刊物网络媒介尚处起步发展的雏形阶段,和其他网络媒介一样,网络学术刊物在网络信息的组织、编排和传播上还有不少问题和障碍。首先,网络传播依托信息网络,其发展直接受网络设施建设状况的制约。就国内而言,网络传输速度较慢和上网收费较贵是目前影响国内网络发展的两大障碍,也是阻碍学术网络传播面向大众的关键性因素。第二,国内已上网发行的学术刊物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子网络这一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强大的功能远未充分开发利用。如资料的保存和主题索引还不便利;学术动态分析还不成熟;依附网站的网络广告资源也有待开发等等。第三,网络传播给学术信息传播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新问题。第四,专业技术人员及网上信息传播采编人员的缺乏,影响到学术传媒网上业务的快速发展。第五,资金投入量大,制约了学术媒体网上业务的开发和拓展。第六,网上业务的完善和创新,如利用网站进行广告业务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注:王宇:《中国内地传统媒体网站生存策略》,中青网,现代传播评论专稿,新闻记者(6/15/2001 9:18:58 AM)。)
国内学术刊物利用网络传播的,具有规模效应的,现在主要是向网络化转化的数据库以及系列电子杂志。前者如清华大学的《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数据库》,后者如《中国大学学报导读》。中国大学的学报有1000多种,但是大多数发行量较小,且多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很不利于读者的阅读、查找。为此,清风系列电子杂志利用“希网网络”的平台,建立了这份系列电子杂志《中国大学学报导读》。通过此项工作,能够将全国主要大学学报新近发表的科研论文信息提供给受众,以了解中国大学的研究动态,方便查找。《高校学报导读》网络版是以目录和摘要的形式,通过邮件列表发行的网络杂志。订户是传统大学《学报》的读者——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和科技人员。
目前,学术刊物的网络化,要维持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一定的难度。互联网公司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运营机制灵活,富有创新精神。但传统媒介一般是事业单位,缺乏按照市场原则的运作,更谈不上以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来保证其有效运作,因而市场经营意识淡漠。主流媒体由于体制和政策的束缚更不可能有整体突破,传统媒体开设的网站自然而然地顺延了这种角色的定位。固有的传播形态、经营观念和运作方式,与网络特征错位,制约了学术网站的创新。以上述《中国大学学报导读》为例,目前,《高校学报导读[理工版]》的订户仅在3500人左右;《高校学报导读[社科版]》的订户仅在2000人左右。维持这一电子杂志主要靠网站的投入,并且试行广告收入。(注:清风系列杂志,主编:扎良,清风制作室,(listedit@chinese.com;D.L.Zhao@263.net).浏览该杂志可登陆:《高校学报导读[理工版]》http://www.cn99.com/cgi-bin/get_lsts?listname=xuebao;《高校学报导读[社科版]》 http://www.cn99.com/cgi-bin/get_lsts?listname=shxb.)
因此,从学术刊物网络化的任务需要看,现在迫切要求有一套可操作、可比较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学术刊物网络化提供一套建设标准和实施方向。这包括:1.学术刊物网络化内涵和外延的界定;2.学术刊物网络化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依据;3.学术刊物网络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及依据;4.学术刊物网络化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5.学术刊物网络化水平的测评应用。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并行的条件下,网络期刊未来应该是按企业化机制运作,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上网期刊规模、良好的期刊信息内容、服务功能特色和广泛的读者群的网上期刊出版集团。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但需要在资金上大量投入,各期刊编辑部的数字化意识也有待加强。
标签:新媒体产业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网站结构论文; 新媒体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电子期刊论文; 传统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