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发展规律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情报学的历史与现状自80年代以来,情报学开始就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情报理论严重滞后于情报工作实践等一系列弱点进行“自我反思”,并力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以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学术界猛然荡起了一股试图以“信息学”取缔情报学研究的学术思潮,对情报学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使人们对情报学的学科特色及其特殊的发展个性有个清晰的认识。透视并综合研究情报学产生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将其浓缩、概括为表中的全时阶段划分方案(见下页)。
2 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
透视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可对情报学的发展做出如下几条规律性的描述:
第一,自然生长规律。
这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形态,是指万事万物皆有其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其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得以实现的。情报学亦不例外。情报学产生与发展的内因是文献情报工作理论对文献情报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和文献情报工作实践发展的理论需求以及文献情报工作者对文献情报事业的理性追求。情报学产生与发展的外因即外部条件,既有社会、科技、军事的,又有经济、政治、政策的。情报学的产生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综合作用下,其理论内涵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文献情报工作的理论研究始于1895年国际目录学会(IIB)的成立,IIB的初衷是编制一部新的《世界书目》、开展文献分类与编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改进并推广杜威的十进分类法(UDC)。随着科学社会化的发展,文献种类及其数量不断增加,原来的目录法所揭示的文献深度已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人员文献查找方法的需求,于是IIB于1931年发展为国际文献学会(IID),进而于1938年又扩展为国际文献联合会(FID),文献情报工作理论研究由原来的目录学领域扩展到了文献学领域。在二战的影响下,于1945年前后出现了科学情报的概念,人们开始追求文献检索的自动化,相关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被引入到文献情报工作的研究领域,1950年又出现了情报检索的概念,各个国家都逐渐认识到了科技情报工作的重大意义并纷纷建立自己国家规模的科技情报机构,在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下,情报学终于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脱胎于目录学、图书馆学和文献学走向了独立。我国于1958年出现了情报学一词[1],美国于1959年出现了Information Science的术语[2][3],法国于60年代初产生了Informatique一词[4],1967年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提出了Informatics一词[5]并把它作为科学情报理论的新学科名称。至此,情报(科)学宣告诞生。不过,此时的情报学理论研究仅局限于科学情报领域,即科学情报学。后来,随着情报的社会功能的增长,情报的内涵不断扩大,80年代,“情报”术语逐渐“公用化”了[6],情报学理论研究又扩展到了基于“公用化”了的“情报”术语的“大情报观”的范围。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又给情报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必将大大拓宽情报学的研究视野。
表.情报学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全时阶段划分方案
对比项目阶段划分时 段技 术 环 境实 践 环 境理 论 特 色
思 公元前古代的兽皮、 图书分类与编目 在图书分类与
想 2世纪 等原始文献编目工作实践
萌 至1895载体及后来中体现着原始
牙的书本和卡的情报学思想
期片式纸质文。
献载体。
理
1896年印刷型检索书目文献学术组 文献分类理论
论 工具、手工织与机构的建立 、文献工作的
孕 至 检索、穿孔、发展和完善手 定义、范围、
育 卡片、缩微工检索系统并追 文摘与索引理
期
1985年复制技术及求和开发机械检 论以及文献存 计算机输入索系统。贮缩微化和检
与输出缩微索自动化的研
胶片(IM/CO究,情报及情
M)技术的产报检索概念的
生与应用。提出,两次国
际科学情报会
议的召开。
学 1959年至磁质存贮技国家规模的情报 情报科学、情
科 术的发展及机构和各级各类 报学学科名称
产 计算机情报情报学术组织的 的出现,关于
生 检索技术的建立,大力发展 情报、情报科
期 60年代末广泛应用。计算机情报检索 学或情报学等
系统并提供脱机 有关术语定义
(Off-line)批处 以及情报科学
理的定题服务(S 或情报学研究
DI)。
对象与研究内
容的讨论,计
算机情报检索
理论的研究。
学 全数字通信大规模集中型情 情报系统及其
科 网络和大型报系统的建设, 管理理论,联
发 70年代 计算机条件联机情报服务(O 机检索理论,
育 下的联机情n-line)占主导。 情报传播与交
期 报检索技术(
流理论。
此时代称为““联机时代”。
学 80年代至光纤通信和卫
局域网、地区网 情报用户理论
科 星通信支持下
、国际网等多种 ,情报网络及
成 的各种计算机
报网络系统的建 资源共享理论
熟 情报网络技术
设,国际联机和 ,开始重视情
期 90年代初、“高密光盘
异型机种的用户 报学理论基础
+调整微机”
接口设计,各种 与基础理论的
的On-site技术。类型数据库的大 研究,出现了
规模建设,On-l 情报学发展的
ine服务与On-si “自我反思”
te服务共存。 。
未
现 在 以光纤通信和
全人类统一的信 基于信息高速
来 高级多媒体智
息宝库建立与维 公路条件下的
发 至
能终端为主体
护,用户可随时 开放性信息资
展 的全球信息基
随地访问全球网 源管理与信息
期
将 来 础设施。
络上的任一数据 经济理论和全
库,获取自己需 球统一的国际
要的各类信息。 信息政策的研
究。
第二,梯度发展规律。
这是指在情报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渐进性与飞跃性发展交替出现的发展现象。正是这种渐进性与飞跃性发展的交替出现,才使情报学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情报学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使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产生一个明显的理论“梯度”。由表中可看出,任何两个相临的发展阶段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梯度差”。在其理论孕育期,情报学研究的重心在“原始U规范”(此时期的文献分类、文摘及索引理论和机械化文献检索理论的研究等都是为着解决日益增多的文献数量与文献用户的情报利用之间的矛盾而展开的);在其学科产生期,研究重心在于“S规范”;在其学科发育期,转向了“T规范”;在其学科成熟期则转到了面向“U规范”。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提出与逐步实现,情报学的研究将要向着“以U规范为中心,S、T、U三规范协调并进,统盘发展”(如图所示)的方向转变。认真研究情报学在每个阶段飞跃发展的条件,有利于充分认识情报学的梯度发展规律,把握情报学飞跃发展的时机,促进情报学的跳跃性发展。
第三,技术推进规律。
这是指情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下向前推进的。在情报学的阶段性飞跃中,技术起了关键作用。正象文献[7]所说:“从情报科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飞跃来看,四五十年代是半自动化、自动化检索时代,数字计算机开始投入使用;60年代建立起实验性检索系统;70年代建成实用On-line系统;目前又发展起了On-site光盘检索系统。这四次飞跃,每一次都依赖了通讯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以及存贮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进步。没有计算机,就完不成自动检索;没有通讯技术,就实现不了联机;没有网络技术,联机检索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意义;没有存贮技术的发展,光盘技术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放眼世界,紧盯技术,从技术中发现问题带动理论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不能因理论与技术的不同步而放弃技术”。更不能将情报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情报技术传统认为是造成情报学理论研究滞后于情报工作实践的“罪魁”与“祸因”。
第四,吸纳融生规律。
这是指情报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容纳其它相关的学科知识,而在自己学科机体内交融生长、交叉发育的内在机制。情报学首先吸收了目录学、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母体”营养,形成了情报学的雏形,在二战和战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等外界条件作用下,使情报学很快得以诞生,在情报学“出生”的过程中,又吸收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等新鲜的理论“血液”,使情报学终于成形、独立。之后,在其学科发育的过程中,情报学又相继吸收了通信科学、管理科学、语言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知识,不但丰富了自身的研究内容,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在其学科成熟期,又进一步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理论和人工智能、网络工程等技术科学知识,使情报学理论体系更加复杂和完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向前发展,情报学还要不断地吸收和兼容更多新的学科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其吸纳融生规律在今后的学科发展历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五,迂回上升规律。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报学研究重心的“迂回”,在理论孕育期,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原始的“U规范”,而后经过学科产生期的“S规范”和学科发育期的“T规范”,到了学科成熟期,情报学的研究重心又“回复”到了“U规范”。表面上看似迂回,但学科成熟期与理论孕育期相比,无论从研究内容的广度上,还是从研究问题的深度上,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上升”性。原始“U规范”仅注重于“找”的问题,而学科成熟期的“U规范”,既注重“找”的问题,又重视“用”的问题,但更注重解决“用”的问题,尤其是“什么用户在用”、“怎么用”和“如何方便用户、使用户更有效地用”的问题。二是情报学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而表现出的“补课式”的自我调整、自我补充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现象。
第六,范畴扩展规律。
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报学的基本范畴如情报、情报检索系统等概念的内涵总是在不断变化扩展的。情报界的前辈杨沛霆先生早在1982年就注意并研究了情报概念及其功能的历史演变与扩展情况[8]。目前的情报概念早已不是70年代以前仅局限于“科技情报”的范围,而是渗透于社会、科技、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乃至各个行业的“公用化”了的、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信息现象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情报检索系统已走过了50年代以前的书本式、卡片式手工检索系统,到五六十年代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机械情报检索系统,再到70年代的联机检索系统、80年代的网络化检索系统和进入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的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网络检索系统。二是情报学学科范畴的数量不断增加,例如情报系统、联机检索、信息经济与信息经济学、光盘及On-site检索系统、超文本系统、多媒体系统、全息检索、信息高速公路等范畴,都是在情报学研究吸收了其它的学科理论、概念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相继出现的,因此,情报学学科范畴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增加的,表现在其理论体系上,就是情报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情报学的范畴数量和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必将会出现新的增加与扩展。
3 结语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报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规律性强,个性明显。情报学在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未来过程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完全替代的特殊作用。从概念范围上讲,情报仅是信息的一部分,世界上存在着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三种不同性质的信息类型,情报学仅研究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和社会信息活动规律,是信息学科群中的一个特别成员。如若以信息学来取代情报学的研究,岂不有点类似于以哲学来代替其它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吗?情报学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情报学的学科发展规律是明显的,我们应尊重历史,尊重实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情报学的未来。还是严怡民先生说得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向21世纪的情报学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