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印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中小企业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08(2004)03-0013-07
中印两个亚洲国家近年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代表了一种发展中国家新生的经济力量,我国的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之中,中小企业因其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本文拟运用比较制度的分析方法对中印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及其相似之处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寻求一个从比较微观的角度研究印度经济的新视角,并就教于方家。
国外对印度中小企业进行研究的学者,把产业集群作为其最成功的创新。而国内对印度中小产业集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印度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与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小产业集群有哪些有比较意义的方面,则至今缺乏比较全面的阐述。本文将运用比较制度的分析方法对中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在区域选择上,则选择中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浙江北部嘉兴地区作为国内研究的样本。
一、印度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印度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大约有350个城市和2000个村落产业集群。典型的各类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及其地理分布见下表。
印度各类产业集群分布
┌────────────┬────────────────────┐
│集群种类所在地 ││
├────────────┼────────────────────┤
│汽车及配件集群 │Vijayawada、Pune、Pritampura in Madhya │
││Pradesh │
├────────────┼────────────────────┤
│纺织集群│Ludhiana、Panipat
│
├────────────┼────────────────────┤
│泵业、发动机和铸造业集群│Coimbatore │
├────────────┼────────────────────┤
│陶器制造│Khurja │
└────────────┴────────────────────┘
┌──────┬─────────┐
│玻璃制品│Ferozabad │
├──────┼─────────┤
│木制品业│Srinagar │
├──────┼─────────┤
│石制品 │Kishangarh, │
├──────┼─────────┤
│化学工业集群│Vapi in Gujarat
│
├──────┼─────────┤
│钢铁冶金│Jajput in Orissa │
├──────┼─────────┤
│食品加工│Aizawl andGuwahati│
├──────┼─────────┤
│工程集群│Kolkata
│
├──────┼─────────┤
│医药集群│Hyderabad │
└──────┴─────────┘
注:根据The hindu Online edition of India’s National Newspaper Friday,Nov 07,2003编制。
印度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生产领域业涉及到最终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等8000个门类。1991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放松了对产业部门和外商投资的管制,并注重引进技术,这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在印度政府看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最重要的就业部门,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而获得技术和保持竞争力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问题。中小企业缺乏辨别技术的能力,融资环境差和研发水平低、适应多变的贸易形势并规避风险的能力差、缺乏有技术训练的人力资源、强调生产而不是生产成本、管理水平差、与技术中心隔绝因而缺乏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等等。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印度政府把促进集群发展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引擎。针对上述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印度政府通过系统的规划来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由传统的产业集群向创新性产业集群过渡。
印度政府曾在政策上支持过四类产业集群:拉贾斯坦邦的手工印花纺织、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针织、朋扎的毛织业和食品加工业集群。从1999年开始,激励目标逐渐由传统产业集群向高科技及创新型产业集群转移,如班加罗尔的机器设备制造、泰米尔纳德邦Ra nipet/Ambur的皮革制造、古吉拉特邦的医药制造等。
政府的系统支持首先对这些集群都经过了仔细的筛选、并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有具体远景规划要求。这些系统支持表现在:(注:Dhawal,Mehta,V.P.Kharbanda and Dietrich Brandt,1999,Innovative Activities at Enterprise Level: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India,Germany,Italy and UK-A Synthesis Report Working Paper Se riea no:WP/EU-IND/1999/03,Contract no.IND/B7-3001/95/115-31.)
第一,在第十个五年规划中,印度拿出67.5亿卢比用于实施升级产业集群基础设施(IIUS)的计划。该计划选出20到25个产业集群提供项目支持,首期有19个产业集群得到了支持。苏拉特的珠宝业集群、海德拉巴的医药业集群、印度北部的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毛纺织业集群都在其中。
第二,与金融体系改革相配套,建立了印度小企业开发银行,加强了与印度国家银行和国家小企业公司等合作,注重产业部门和国家及邦际的集群的横向协调发展。有42个产业集群被选为优先发展项目。
第三,积极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要使中小企业有能力创生、获得、扩散知识并保持对外部新技术的开放性,有效的国家信息服务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印度政府组织了地方信息服务机构如数据库和研究会等来联系专业团体,吸引专家帮助中小企业引进新技术。譬如,在纺织业集群中组织了由126名手工艺人组成的手工印花合作社,还选出10个企业和12个企业家,作为重点帮助对象,接受国际专家对成型、纱型、设计和转包合同的咨询及帮助,并由15家出口商促进它们的出口。另外,政府还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了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和商务中心等等。
第四,建立面向国际竞争的本土技术能力,建立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机构,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冲动主要表现在改良生产方式及行销策略,改善管理等方面。为了给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建立技术资料库,形成技术能力和知识的良性流动,并加强研发团体与企业间的合作。现在印度有2900个研发机构,其中1350个是私人部门,在私人部门的咨询服务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研发机构在中小企业的创新上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促进企业产业集群与研发机构、大学和其它企业的战略性联合也一个有效的途径。另外,印度政府还通过设立工业区、技术园区来促进技术的创新及其有效转让。从印度的经验来看,边学边干是集群渐增的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核心动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的提升是知识的积累而不只是生产系统的改良。譬如,印度南部城市哥印拜陀是发展铸件和泵业配套的集群,为了提高科技含量,该地区设立了现代测试、研发中心。该项目获得美国国家产业发展组织(UNIDO)下属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中心的支持。又如,皮革业是印度能迅速适应技术变化的传统产业部门之一。在制革工艺的微处理和清洁处理阶段的技术提升保证了产品质量能稳定地达到国际标准。另外,计算机辅助技术和CAD在制鞋和制衣业出口公司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五,简化出口程式,提供出口信用担保,以便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潜力。印度有300万中小企业,分别占据了工业产出和总出口份额的50%和42%。同我国一样,印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成为该国重要的出口基地,约占该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60%以上。另外,全印还有约180个有出口潜力的城镇也受到关注。在这些集群中,出口商可在24小时内获得电子注册,为出口而进口的机器设备的进口税率不超过5%。
当前,印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地方性产业集群、区域性产业集群和全国性产业集群。其中,地方性和区域性产业集群在印度产业集群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这些地方性集群(典型者如Rajkot的柴油发动机产业)中,家族式企业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家基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同样的阶层或几乎相同的家族背景,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也十分相似、多数是家族式融资、彼此相熟,群体内部协调性较高而竞争性较低。这些特点与我国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十分相似
二、中国浙北地区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对我国浙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方兴未艾,有大量的文献,在此拟通过对浙北嘉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概述来描画这些集群的成长和演进,虽不全面但也反映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概况。(注:参见朱华晟:《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王谨等:《浙江服装产业集群效应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2期;李植斌:《浙江省产业集群区的创新环境与持续发展》,《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12期;林秀枝:《嘉兴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中国嘉纺装饰布第一镇海宁许村案例研究》,浙江嘉兴学院2004年未刊毕业论文。)
在嘉兴地区,以工业园区表现的产业集群有海宁中国装饰布、经编、秀洲针织羊毛衫、桐乡濮院羊毛衫、嘉善和南浔的木业园区等。这些集群的演进历程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用形象的口头禅来予以简洁而中肯的叙述。
集群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口头禅是“织机买了吗”。从1983年海宁许村农民沈耀荣联合13户村民依托2台老式铁木织机创办了第一家联户企业开始,人们不经意间的见面问候语就是“织机买了吗?”这表现了中小企业在集聚的初始阶段对新技术的渴望,到1992年前后,全镇拥有了3000多台织机,形成了全国第一个被面专业市场。
第二个阶段的口头禅是“进园区了吗”。许村人的这句口头禅是企业加速发展壮大的代名词。进入园区是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良机,使得企业空间布局更为集中,专业市场功能合理规划并不断扩展,渐成气候。
第三个阶段的口头禅是“外贸单子多吗”。目前,许村已有29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要做大出口贸易必须具备优质产品和通畅的出口渠道。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织机,淘汰土制织机,利用CAD/CAM技术开发新花型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面向世界市场也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化市场一直贯穿其中,这是因为定点的交易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办一个市场,兴一群产业”正是产业集群的写照。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早期集群中的生产者和交易者通过相互信任、高效及时的交割而建立的纽带逐渐被打破。与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而迅速调整的动态的和多样化的生产创新机制,逐渐形成。集群中的各企业分别占据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并不断提高其生产工艺,各企业由此和谐地共生共长。
三、中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制度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适合于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同时,发展产业集群也是一种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良好方式。
中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相似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
1.比较低的初始投资。较低的初始投资可以采取自融资形式,便于集群中的企业由小到大有机地成长。
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来看,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初始的资本品投入较低,机械设备的成本较低,市场进入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市场都经历过需求量激增、行业利润率上涨的阶段,在这种市场结构的激励之下,资本不断流向这个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从而形成该产业集群成长中黄金时期。譬如,浙江嘉善的木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是其集群效应明显显露的时期。
2.家族式参与的初始投资。因初始投资较小,所以多数可以在家族内部完成。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也保证了融资的顺利进行。
3.不断寻求技术升级,达成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性能,并以此建立公共信用,为获得公共投资打下基础,并促使集群向创新阶段演进。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企业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及既存制度之间的交流,形成创新的空间。同时,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相互协作的企业间能够迅速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结果,生产效率得以提高,集群得以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集群能否向创新阶段演进,是集群能否延续其生命周期并持续扩大的关键因素。此时,增强集群内企业的干中学及其与研发团体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将凸现其重要性。这一点在中印两国都是如此。这表明,政府在推行以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核心的政策时,建立为集群服务的研发支持体系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
4.不断提升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外资的引入引发了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和积累。根据特定产业及其产品的特点,深入研究其工艺和价值链,使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由低端向高端提升。只有集群中的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某种领先的技术优势,整个集群才能在世界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至于日趋没落。譬如,印度苏拉特宝石业集群在石料切割和抛光上拥有的技术和诀窍,使得这些集群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成为集群不断发展的动力。
中印中小产业集群在发展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这两个国家的国有企业在历史上都曾居于垄断地位,在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市场逐渐形成许多“缝隙”,给中小企业留下发展空间。第二,两国都曾经历过市场短缺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产品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中小企业通过较少的初始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即能进入市场,获取大利,积累资本。第三,市场环境不成熟,制度性交易成本巨大,加上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只能借助历史上形成的某些优势,如某种手工艺的现代形式(如浙江的纺织服装集群);或通过空间的聚集如形成专业化市场来降低交通、信息搜寻成本;或提高交易频率来降低运转成本,通过这种种方式,全部交易成本就可以被摊薄,从而形成独特的优势,足与国有企业相竞争。第四,市场的不规范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譬如,选择“小”的灵活的治理结构来,以便“见风使舵”,顺应变化;又譬如,将耐久性的“专用资产”投入减少到最小(因为资产越是专用,就越依赖契约关系的持续),减小潜在的交易成本等等。可以说,在中印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之所以集群趋于替代大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因为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在上述诸方面更能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结语
大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将交易环节内部化来节约交易成本,中小企业则通过在空间地理上的聚集形成集群来节约交易成本。但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对集群的变迁和多样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均衡的多重性说明了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历史过程在选择特定均衡结果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注: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
而制度一旦形成,就进入锁定状态,要转换则需要较高成本。如何利用外部压力,以制度互补、锁定、路径依赖的机理来引导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使之继续其良好的成长路径,而不陷入低水平的复制或走向没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印度在这方面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