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楼市热点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楼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1999)06—0031—02
1999年8月,被誉为房改里程碑的中央国家机关房改方案出台, 预示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停止实物分房,从而加速货币化分房的具体实施,房地产消费将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但是也必须看到,房地产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的难点。本文仅就房地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思考。
思考之一:楼市热点,为什么热不起来
前几年,开发商和投资商都看好房地产业,一座座“大厦”、“花园”、“别墅”、“山庄”拔地而起,各种名目的“居民新村”、“居住小区”也纷纷起动,房地产开发确实火爆了一阵子。而盖起来的这些商品住宅因房价、质量、产权等诸多问题,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开发商也只能看着房子晒太阳。原因何在?
1.房地产热,只热了一头。前几年的房地产热,实际是房地产开发“热”。因为那些开发商、投资商看好“楼市”前景,一轰而上,其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都是空前的。而这些商品房的价格又明显偏高,5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而现实中的老百姓,靠工资维持一家生活,收入来源极其有限,凭自己的收入买房,差距实在太远。据北京市城调队的一项调查表明:1998年居民家庭户均可支配收入为2.6万元。而购买一套55平方米两居室的商品房30 万元左右,房价收入比为1∶11.5。客观地说,户均可支配的2.6万元,不可能全部用于买房,还必须安排子女上学和家人医疗保障费用。据北京市城调队对居民家庭购房的支付能力进行的调查来看:居民家庭购房:支付能力在1~3万元的占50.4%;3~5万元的占4.8%;5~7万元的占3.2%;7万元以上占0.73%;而支付能力在1万元以下的占23.87%。 这就是说,在现有条件下,99%的居民家庭只能冷落远离自己的商品房。这就是众多商品房年复一年在晒太阳的主要原因。
2.宏观调控缺乏力度。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房地产开发业”景气指数表明:1999年5月,“国房景气指数”小幅回落, 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速有加快趋势。主要是1999年以来商品房销售明显不如1998 年同期。 1999年5月份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6737.39万平方米,比1998年同期增长24.5%。这一情况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务院在批复《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方案》中指出:“各地应制定清理计划,力争在较短时期大幅降低商品房积压量”。批复要求各级政府“认真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理顺住宅成本构成,切实降低住宅价格”。但是,对于国务院这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批复,一些地方政府动作迟缓,缺乏贯彻落实批复的有力措施。有的省市,一批1993~1994年建成的商品房,有的已墙体开裂、墙皮剥落、门窗锈迹斑斑,长期空置的商品住宅,至今没有一个处置办法。近据《新华日报》刊发一则消息,标题是“买得起、卖得动,徐州新建住宅销售率达98.4%”令人欣喜。从徐州的经验看,主要是政府的有力调控。据报载,徐州市政府坚持“有效供给”原则,从老百姓实际购买力出发,努力降低房产价格,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挤干房产价格中的“水份”,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免收、减收30多种税费,工程造价按国家定额下浮5%,让利于民。 使得安居房每平方米销售价控制在800元左右,老百姓买得起, 开发商卖得动,使房地产开发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这就充分说明,政府的有力调控将给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创造光明的前景。
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居工程的实现,对整个社会有着无可估量的稳定作用,又有促进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推动作用。因为对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家用电器”的消费只是数以“千”计,那么商品房的消费是数以“万”计的消费,一旦商品住宅消费成为市场消费热点,它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勃勃生机。
思考之二:何处买到“放心房”
综上所述,国家一系列房改政策出台,为圆你的买房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与购买其他商品相比,商品住宅的消费具有下列特殊性:一是它的价值特别巨大,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二是它的使用周期长,一般都在30~50年上下;三是它具有流通性,而且在流通中存在着保值、升值的潜力,也存在着贬值赔本的风险。所以市民自己掏钱买房,要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因此购房者对商品房的质量特别关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买“放心房”。房子质量有保证,一分钱买一分货,不会吃亏上当。据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种现象,看房的多,成交的少。这是商品住宅销售不好,空置率趋升的症结所在。一方面,看房的队伍在增加、在壮大,他们中有的一家三代同行,欢天喜地去看房,也有小俩口、老俩口结伴同行,边问边看边商量,足见市民中蕴藏着购买商品房的巨大潜力,看房表现了一般市民对商品房消费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多数看房者无功而返,主要是因为房子的质量问题,价格问题,房产证问题。老百姓需要买到的“放心房”,总是很难找到。
概括地说,目前商品房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利用广告和售楼书欺诈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精心策划,并用电脑制作出十分精美、气派的广告和售楼书。展现在购房者面前的是蓝天草地,马路宽阔,整洁美观,绿树成荫和显眼的楼宇等等,真可谓图文并茂,让人神往。其实,这只是开发商的一种远景规划,因为是期房,其他什么都看不见。还有的售楼书在显著位置标明每平方米“起价”仅××××元。其实,“起价”,是钓鱼的诱饵。有关物业管理的介绍更是条条款款,尽善尽美。诸如“24小时立体式安全保卫”、“煤气入户,水电无忧”、“更兼维修、后勤家庭事务的专业物业管理,全面解除住户的后顾之忧”等等,也只是开发商“钓鱼”的诱饵,当你买房入住之后,就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一些已经购买了这类商品房的住户,他们就现身说话,大呼上当,正告看房者别再买这样的商品房。
2.偷工减料,质量、安全无保证。为了赚更多的钱,开发商们用房子华美的外壳掩盖“败絮其中”的实质,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打主意,偷工减料,大量采用不合格的低价材料,以次充好。如长沙市望城坡一商品房最近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设计图纸在施工时被擅自更改,钢筋水泥横梁没有了,该用水泥的改用石灰代替。还有的把化粪池由深改浅,由于太浅,下水道排污经常淤塞,特别是下雨天,更是脏物四溢,臭气熏天,住户苦不堪言。就是在房子看得见的地方,开发商们也偷工减料,如门窗的铝合金采用低价劣质产品等等,只有当购买者入住之后,毛病全都暴露出来,如门窗变形、墙体龟裂、屋面渗漏、泛潮,或者管道淤塞、墙皮剥落……让住户伤透脑筋。只能无奈的说:“刚刚解了无房之忧,又添修房之苦,真是花钱买罪受。”群众戏称这类“商品房”为“商病房”。
3.商品住宅面积“缩水”严重。购买商品房面积,是指所购买房子的总建筑面积。包括房子自用面积和共用分摊面积两部分。其中共用分摊面积是指公共门厅、走廊通道、楼梯间等共用的面积。但消费者买房,极少有带着尺子去丈量各个房间面积的。而开发商则从中捞钱,一套房子面积“缩水”惊人,少则几平方米,多则几十平方米。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5个城市1958 位商品房住户调查表明,70%的住户存在购买面积“缩水”问题,也就是说,这70%的商品房住户,他们买到的实际面积都小于协议书上的购买面积,这使商品住宅消费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南京市一位市民以200 万元价格购买了一套4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期房, 交付使用后才发现实际面积少44.8平方米,该房产商从中非法牟利达22万元之巨。
4.购房无产权证,住房有后顾之忧。房屋的产权证,是房屋所有权的合法证明。由于房地产业的开发管理不规范,很多开发商抱着“先上车、再补票,见机行事打溜票”的不良动机,楼市销售不按规范程序运作,致使楼市交易纠纷不断,消费投诉增多。如长沙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5年前已建成的“××花园”,住户至今拿不到房产证, 其中有位李先生花了30多万元购买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没有拿到产权证,无产权即无房子的处置权。因此,李先生想变买自己的房子也不能够,背了多年的包袱还要继续背下去,实在令人烦脑。长沙市还有一“××公寓”200多家住户也是已近三年还拿不到房产证, 使住户陷入“无名无分”的困境。唐先生于1998年在长沙市某开发商经营的“××公寓”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当时,开发商承诺房产证可在9个月之内办好。 可时至今日不仅不见“房产证”的踪影,更加糟糕的事情又发生了,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为工程款打起了官司,万一开发商打官司败诉,产权证也就难办了。产权证是压在这些住户心头的一块“心病”。据长沙市房地产局市场科一位负责人说,产权纠纷不是个别现象,是必须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谁违规,谁的产权证就办不下来。这样,吃亏受损失的是这些商品住宅的消费者。
5.物业管理收费混乱,服务不到位。目前物业管理公司收费普遍较高,每月每平方米收费,少则几角,多则几元,除此以外,物业公司还巧立名目加收费用,如广州市“××花园”还要向住户收取“入住保证金”1000元/户;用电保证金500元/户;水增负荷费220元/户;用电增容费400元/户;代装楼梯口防盗门400元/户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收费,实则是物业公司捞钱的门路。真正的物业管理和售后服务,却难于到位。
总之,商品房消费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困扰着商品房的住户,也大大挫伤了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是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严格住宅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监管。凡无《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商品使用说明书》的商品住宅,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违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是规范商品房销售的运作程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商品住宅消费,住宅质量,购买者难察内情,住宅价格、面积等都是房地产商说了算,这是不合理的,应当让消费者(即购房者)与开发商处于同等地位。从而促进房地产业开发与销售的良性循环。
〔收稿日期〕1999—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