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统计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_统计学论文

对现代统计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_统计学论文

对现代统计学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延论文,统计学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新思维

构建大统计学科体系,首先要阐明统计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指出它的研究对象、目的及任务,因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将直接决定这门学科体系的设定与构造。

一、有关统计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在研究统计学的内涵与外延之前,有必要先对统计学学科的属性作一些探讨。关于属性问题,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的人士认为“人们对统计学学科的认识,也由传统的实质性科学转向了一般性方法论科学”。统计学学科的属性是否真的发生了这种变化?它到底属于哪门科学?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这里所作的回答是:对于统计学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不可能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答案,因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所以这就决定了他既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又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从现在看来,说统计学学科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属性,恐怕比说其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已有许多人认为,统计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它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值人们欢呼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社会科学即将成为历史之时,在这里又提出作为现代统计学学科同时还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否为抱残守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不合时宜也好,离经叛道也罢,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从历史的、发展的、辩证唯物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可以看出现代统计学的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1、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每当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都要引起统计学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从而有力地印证了统计学固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客观存在性。

统计学的发展史表明,统计学已经历了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古典统计学时期。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近代统计学时期,再从19世纪中叶进入现代统计学发展阶段。如果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统计学的发展时期作一个对照的话,可以发现这两种历史进程总表现为一种相伴相随的关系,即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地变化总是要引起统计学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许多国家中的确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进行资本扩张,各国相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活动,由此引发统计工作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新的景象,并形成统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高潮,后人称之为“统计万能时代”。同时,统计学中新的流派“凯特勒主义”异军突起,从此,统计学又开始进入更为丰富发展的时代。再例如,当前在我国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求统计工作必须进行深刻的变化和全新的发展,从而也使统计学科在中国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和发展。以上例证足以说明统计和哲学、经济学及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每当重大的社会变革发生之时,也就是这些学科得以发展之日。

2、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历代统计学派纷争不断、更新叠起的现象进行辩析,可以看出在众多学派中,将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大有人在,这并不是历史的错误,而是统计学学科本身内在的社会科学属性的表象化。

纵观统计学学科发展的全部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统计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政治算术)、理论探索(概率论产生)、相互分离(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的分离)到融合发展(“大统计”概念的产生)等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涌现出了多少大大小小、主流与非主流的统计学派和流派。然而,究其争论的原因,不外乎如何继承发展已有的统计、如何理解统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等一些问题。那么,根据它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大致上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独立的社会科学论者;一类为数理统计学派。现在的问题是:为什麽会产生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学派?笔者认为:因为统计学科的性质固有两重性,而属性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内在属性的表象化将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社会的、经济的、人为的等等。所以说哪一学派占据主要地位或哪一流派退出历史的舞台正是两种属性表象化出现了替换显象,而不是该属性本身的消亡。

二、现代统计学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统计推断,从而对所研究问题(主要指的社会经济现象)提供决策依据的一般方法论科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大主体部分。

在统计学上述定义中,特地为外延即研究对象的范围加上了注脚,予以界定,本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其思考如下:

1、从现代统计学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它的研究对象所在范围应集中于某一区域,有明确的界定,而不能无边无际、容纳“百川”,成为一种通用科学。

从一方面看,由于统计学主要从事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统计学本身就是数理的,这也就决定了数学与统计学的亲和性极强,从而赋予了统计学学科自然科学的特征;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统计学中的许多理论总是要以经济、政治、社会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为依托,这也就使得统计学与经济学及其它的社会科学有近亲关系,从而又赋予统计学社会科学的属性。虽然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社会学交叉,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但它毕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不同于数学,又不同于经济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现在的问题在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所在的范围是否该加以界定?也就是说统计学是不是要对所有领域里的数量关系都进行研究?我认为,大可不必,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必要加以界定。因为一门学科想要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数量关系都进行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什麽都想研究,结果什麽都研究不了。况且,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门类设置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予以取舍。例如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决没有面面俱到,像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将商品分析得淋漓尽致,甚至连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都显示出来了,然而,他仅仅只把这种分析定位在经济关系上,根本不去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形成的具体过程,他认为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的形态应该是工艺学的事。试想如果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不加选择地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统统进行分析的话,那经济学还成其为经济学吗?所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属性规定,将研究范围外延明确地界定在社会经济现象上。

2、统计学生存的意义也决定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外延界定在社会经济现象上的合理性。

统计学科的形成来源于统计实践活动的频繁开展。人类的统计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当时主要进行人口方面的统计。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统计活动不断地增多,不断地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对统计的研究内容和表达方式互异,因此,后来陆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由此可见,统计学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社会经济现象把握的要求,这也就是统计学生存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这种需要,也就没有产生统计学的必要。同样,没有这种需要,概率论也就不会应用于统计活动之中,它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数理统计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是张皮,而数理统计则是附在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在统计学已取的了极大的发展的今天,统计学的这种生存意义会不会弱化以至变得不重要了呢?当然不会。试想如果现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范围排除了社会经济现象,统计学不仅会变得毫无生气,甚至人们认为连存在的必要都没有;但如果去掉自然领域的现象,统计学将不会有所逊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统计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比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要重要得多,故而将现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外延定位在社会经济上是由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存意义所决定。

标签:;  ;  

对现代统计内涵与外延的再思考_统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