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男女同校教育是促进小班儿童与亲友相处融洽的有效途径_家园共育论文

家庭男女同校教育是促进小班儿童与亲友相处融洽的有效途径_家园共育论文

家园共育是促进小班幼儿与亲人和善相处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班论文,和善论文,有效途径论文,亲人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与人和善是中国人最注重的中庸之道的表现。所谓“和善”即温和而善良,亲和力强,容易与人相处。幼儿与亲人和善相处就是让幼儿知道自己是与亲人共同生活的个体,懂得关心、尊重、感恩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萌发和善之心,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然而多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爱,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考虑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导致了幼儿片面地发展,对他们今后社会性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不再简单地将目光聚集在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是把关注点落实在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方面。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给予适宜地帮助和引导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所谓“家园共育”是指家庭中的家长与幼儿园的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建构家园合作共同体,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二、策略与方法

我们常说:“5+2”的教育等于“0”,是指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钩的情况下,教育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那么,如何让家园共育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

1.通过“好家长俱乐部”活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因此,家园共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育儿观、教育观。在小班新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们就成立了“好家长俱乐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富有凝聚力的小团体,在老师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借助家长沙龙、特色亲子活动、班级网站、班级QQ群、和爱园地等方式,把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传递给家长。很多家长感慨,孩子来到这个新的大家庭,自己也仿佛进了一个学校,突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发现教育这门学问太神奇了。家长们渴望能经常在一起侃教育、学教育,于是一些家长主动在班级网站及QQ群里发送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大家积极跟帖发表各自的教育观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还发动家长撰写了二十余篇家庭教育案例,特邀了三名高等师范学院的专家老师逐一做了点评,并装订成精美的小册子——“让亲情在这里升华”。当这本小册子发放给每个家庭时,家长们欣喜万分!有位妈妈说:“通过小册子我不仅可以和家长们交流,还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真是太好了!”另一位妈妈说:“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我被浓浓的亲情感动着,从专家点评中,我悟出了一些道理,走出教育的困惑。”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幼儿感知体验。

主题活动是在一个阶段中,以一个教育目的为主题,制定教学计划和开展相关活动。它要求在认识周围生活的基础上,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于是,我们就从幼儿现状和课题的需要出发,根据某一主题选取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创设相适应的情景,以激发和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达到最佳效果。如父母是孩子身边最亲、最熟悉的人,我们设计了“爸爸妈妈本领大”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从而懂得尊敬父母并听他们的话。三八妇女节我们设计了“亲亲好妈妈”主题活动,通过歌曲“好妈妈”、故事“原来是你”、手工制作“爱心卡”等系列活动,满足孩子对妈妈爱的表现。此外,尊敬老人是传统美德,我们设计了“亲密一家人”,通过“谁是家里年纪最大的人?”“谁需要更多的照顾?”等话题,让孩子学会关注老人,通过区域游戏及情境表演,孩子们体验了爷爷奶奶做家务及照顾孩子的辛苦。

3.通过专题亲子活动,增进浓浓亲子之情。

专题教育活动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专门研究或讨论的内容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于是,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亲子活动,营造温馨和美的亲情氛围,帮助幼儿体验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开展了“家庭结对亲子童话剧表演”,内容包括“拔萝卜”“三只小猪”“小熊请客”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剧目,孩子们在和亲人同台表演中,在和家庭互动中,获得了与人和善相处的美好体验。我们举办的“快乐亲子Party”活动中,幼儿亲手为家长做汉堡、做手工花环、送上祝福的话语等,让在场的家长们激动不已。在五月份的“阅读月”里,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二十余篇“爱的小故事”,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前半个月,家长和孩子在家里进行亲子阅读,后半个月,孩子轮流在班上分享阅读,个别妈妈还主动抽时间到班上和孩子们一起讲故事。六一儿童节,班上每一个家庭都参加了“家庭亲子游戏交流会”活动,有传统游戏贴五官、翻花绳、跳房子等,也有自创游戏飞叠杯、球滚山洞等,大家济济一堂,亲情浓浓、和乐融融。丰富多彩的专题亲子活动,让幼儿在亲情中获得了爱的体验,逐步学会了关心亲人并与亲人和善相处。

4.通过个别教育活动,唤起幼儿情感共鸣。

个别教育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对象的个别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异性。班上孩子受不同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与亲人和善相处方面的表现也相差很大,有的孩子对待家人彬彬有礼,有的孩子则任性、粗暴、爱发脾气。

观察对象:糖糖男

实录:今天是新学期第一天,可爱的糖糖在妈妈和奶奶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为减缓孩子焦虑情绪,老师建议只留一位家长陪同,糖糖立刻提出:“妈妈走,奶奶留下来。”在奶奶的关注下,糖糖开始对班上的新玩具感兴趣,他拿一个扔一个,奶奶在一旁乐此不疲地捡一个放一个。糖糖看见奶奶把一个玩具放错了地方,就习惯性地叫了起来:“奶奶你是笨蛋吗?玩具放错了!”奶奶乐呵呵地“夸奖”说:“哟!真的放错了!奶奶笨蛋,还是糖糖聪明!”老师不解地询问:“孩子说脏话,你不生气吗?”奶奶叹了口气说:“哎——习惯了!我喜欢他没用,他就是欺负我。”

分析与策略:“隔代亲”是现代家庭的一种现状,祖辈对孩子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顾,而容易忽略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家庭不仅是幼儿物质生活的基地,更是道德规范的启蒙地。婴幼儿时期,孩子本身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奶奶对孙子的溺爱正好把这种自我中心任其膨胀了,使得他形成了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不良行为。

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呢?首先在家庭方面,我们多次和奶奶交流,帮助她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让她知道将偏爱、溺爱变为理智的爱,在家里对糖糖的言行举止要及时给予正确地引导。其次在幼儿园方面,我们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采取情境表演的方式,通过移情的训练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先让糖糖扮演“奶奶”,当情景再现、角色换位时,他觉得捡玩具太累,听到脏话也不开心,糖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站在奶奶的角度看问题,替奶奶着想了。于是,我们再让他扮演一次宝宝,这次他主动搬来一张椅子让奶奶坐下,自己亲手捡玩具,学会用和善的举止去关心奶奶了,当听到老师同伴的掌声时,他开心地笑了!现在的糖糖是与人和善的糖糖,对奶奶亲切又和气。现在的奶奶是幸福快乐的奶奶,见到老师总要说声“谢谢!”。最后在家园共育方面,要认识到与人和善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注重对孩子积极行为的强化,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果与分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婴幼儿开始是以家庭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外界的。他们在与亲人的交往中慢慢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和亲社会行为。因此,小班幼儿与亲人间的和善相处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儿童社会化的发展进程。我们通过家园共育这条途径来促进幼儿与亲人间的和善相处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渐渐懂得了尊重亲人,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们也知道了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也要收获孩子回馈给家长的关爱,真正建立亲密又平等的亲子关系。

标签:;  ;  ;  ;  ;  ;  

家庭男女同校教育是促进小班儿童与亲友相处融洽的有效途径_家园共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