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论文

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论文

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历史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上有识之士已经作出这样的估计:21世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与此相联系,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及其笃实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会引起世人的热情关注。

这个估计切合实际。仅从本世纪末来看,国际汉学研究,日趋热烈。由美国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较好的销路。中译本在我国的销售量也不少。不仅如此,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说,近年来我国在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术交流的外国学人人数激增,国外著名大学都设有汉学中心或系科,或开设有关汉学的课程。另一方面,来我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不满足仅仅学习语言,他们中有许多人希望兼学中国历史和文化。根据这样的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原北京语言学院已于去年年底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专业有所扩大,增设了一些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程,受到外国学生的欢迎。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关于汉语的学习,以及关于我国历史文化(含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的研究,将会逐渐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我国学人需要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方面多作深层次的系统的研究。

外国有些政治家、国际事务活动家以及汉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活力是什么?

活力,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国外的朋友一旦接触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就会看到这样的事实: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没有空白点,历经风雨沧桑,有过兴旺发达和暂时衰落的时期。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近代几乎遭受过所有列强的欺凌和宰割,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吞并和消灭。于是提出民族活力和生机的问题。

这就不能不谈中国的民族精神。虽然这种精神总是带有时代的印记,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华民族对于正气、操守,以及国家的统一和尊严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当历史发展到近代,民族精神与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将个人的生命融进整个民族复兴的汹涌澎湃的洪流。经过长期奋战,在20世纪中叶基本上取得了民族独立。接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便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的主题。

中国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是和中国历史的演进及其特点分不开的。由于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成了统一的国家,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这不但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且逐渐培育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的民族精神。即或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分裂和割据的时期,但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这和欧洲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外国学者已经著文说明,中国在东汉末年开始出现连续350多年的分裂局面,尽管如此,“中国避免了欧洲查理曼朝之后分裂成地区国家林立的局面”,到了唐代(618—906年),再统一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地方”。这一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延续到中国近代和当代的历史,便具有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崭新内容。因此,探讨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不能离开中国历史“统一”这个要点的。

中华民族的活力的再一个源泉,就是它具有笃实和深厚的理论思维传统。关于此,有少数外国学者因不明真相,曾经作过否定的回答。这里不去说它。事实是,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比较讲究实际,比较平实,比较重视人的作用,而且很早就发现了自然和社会的“物极必反”的辩证转化规律;讲“刚柔相济”,也就是讲辩证法,而且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坚强信念。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倡“养气”(培育浩然之气,即信念、理想、高尚精神等等);后来又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总之,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精华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的结合。这个特色,专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作过这样的论述:“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高深的。”

这个论断符合历史实际。在中国近代和当代历史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继承了这份遗产,在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将辩证法和唯物论从朴素形态提高到科学的形态加以总结、发展和创新,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以上只从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中华民族的活力问题作为一个例证,说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这些看起来仿佛距离现实比较远,实际上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更加重要的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今天和未来。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发展的日子里,我们中国学人有必要在历史文化方面作深入的研究,这是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渠道,需要有高质量的深层次研究的成果。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我国学人和政治活动家们应当有更多的发言权。

标签:;  ;  

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