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波, 高旭[1]2018年在《西方汉学中的《淮南子》翻译与研究——基于英文书籍的文献史考察》文中认为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叁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各种专题着作,翻译和研究作品始终并行出现;在作者群体上,以英国学者为开端,但美国学者逐渐成为绝对主体;在学术影响上,罗浩、桂思卓、马绛等人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曾引发热议,推动了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高旭[2]2017年在《回顾、反思与前瞻--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文中研究表明从西汉武帝时期至今,《淮南子》研究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不论是在文献的整理传播、思想的研析阐发上,还是在多维的文化研究上,都已累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亟需现代学者以"淮南子学"新的学术体系视野,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总结,进而构建起现代中国人文学术中的"淮南子学史"。通过对古今中外"淮南子学"的通贯性、总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客观指出当前《淮南子》研究中存在的各种局限不足,为学者们构建合理科学的"淮南子学"研究体系提供前瞻性的建议,进而推动《淮南子》研究的深入进行。
谢徐林[3]2017年在《《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南子》作为汉初黄老学的总结性着作1,处于中国古代学术从先秦子学到汉代经学的转折点上。它的天人感应思想内涵丰富而有特色,广泛吸收了前代各种天人感应论并借助"气"的学说融汇成一个系统。然而其天人感应思想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故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绪论中追溯《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梳理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论从简单、朴素的社会观念到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的发展历程。指明天人感应论是中国古代敬天尊天的文化传统的产物,其伦理维度始终大于神学维度。进一步由汉初的思想氛围分析为何"究天人之际"成为了时代主题,以及为何《淮南子》的天人感应论足以称为一种"思想"。第一章对《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文将《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 视为其天人感应思想得以成立的基础,以"精气说"作为《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成立的关键,以"道德论"作为《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价值旨归。第二章分析了《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特质。指出其最大特点是立足于道家天人之学的大框架来吸收融汇各种天人感应论,这一点体现了汉初黄老之学的强大包容性。其次,本文探究了《淮南子》天人哲学中"天"与"道"的确切关系,从而指明其天人感应论乃是道主导和规定下的天人感应论,这一点可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对比。最后,本文强调《淮南子》的天人感应思想基本贯彻了其气化论的立场,并肯定其文本中体现的自然主义态度和存疑精神。第叁章关注《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评价问题。指明现代学者对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研究基本指向董仲舒而极少关注《淮南子》,是由于对汉代思想的简单化概念化处理。通过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二者精神主旨的巨大不同,以突出《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在现代评价问题上,本文强调要从学界对古代天人感应论的某些固有印象中跳出来,要把握《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中主导性的特点,并充分理解其"以事论道"的表达习惯,以及带着存疑精神去审视其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本文以中国古代天人之学的发展为背景,梳理了《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内涵、特质和历史地位。一方面注意《淮南子》与先秦学术的关系,挖掘其天人感应说的思想渊源,尤其重视其所受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之影响。另一方面注意汉初思想界之氛围,并把大约同时代的《淮南子》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不重在批判,而强调同情地理解,以尽量还原其思想的本来面目。
丁立福[4]2016年在《《淮南子》对外译介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年,晚至唐朝传到日本等近邻,新航路开辟后始传向欧、美等远邦;西方《淮南子》全译本的出现更是迟至21世纪。2003年由加拿大学者查尔斯·白光华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法语全译本、201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英语全译本及其2012年的精华版,在《淮南子》远播欧、美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白光华为研究《淮南子》及中国传统思想还一度游学台湾,受到台湾《淮南子》研究大家于大成教授的点拨。香港语言学家及翻译权威刘殿爵教授也为《淮南子》的对外译介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胡铃凤[5]2012年在《《淮南子》文本引用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淮南子》是秦汉时期集大成的诸子杂家着作,由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其体例宏大博奥,内容深邃驳杂,文辞繁复华丽,不愧其西汉杂家之称、“淮南鸿烈”之名。书中广取博引,所涉及的朝代从先秦之前至先秦秦汉无一不包;内容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先秦秦汉诸子及其他着作、谚语警句等更是无一不纳。毋庸赘言,《淮南子》这一广征博引的文本事实“成就”了其“杂”,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杂”进而又彰显出《淮南子》本身内蕴的宏大丰富、思想的包容整合,并由此奠定《淮南子》在中国古代诸子着作中的历史地位,多方面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就文学范畴来说,正是文本思想、内容、文辞等方面的“杂”直观且清晰地证明着《淮南子》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成就,文学角度下认识的《淮南子》更加灼灼其华。因此,更好地观照、剖析《淮南子》的文学性是当下《淮南子》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本论文立足作品,基于《淮南子》广征博引的文本特点,希望从考察其文本引用情况入手,选取比较具有文学张力且丰富多彩的引用内容,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先秦秦汉诸子及其他着作、谚语警句等,将其纳入引用范畴与文学视野,对之进行较详细、完备的梳理归整,进而联系文本所属时代前后诸子着作的叙事方式,总结出《淮南子》文本引用的方式特点及与他者的异同,于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具体探讨、剖析这些引用内容及引用方式为《淮南子》所增添的文学效果,明确其引用的思想性以及主观意向,最终为研究《淮南子》文本所具有的文学性、考量其别具一格的文学魅力服务,同时为肯定其文学价值、巩固其文学地位努力。鉴于以上情况,论文主体从以下叁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梳理、归整《淮南子》文本所引用的内容。首先,对文章所涉及的“(纯)文学(角度)”、“引用”等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说明;其次,分类梳理、归整《淮南子》所引用的内容,围绕立足文学视野、考察文学特性这一核心角度,本文选取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先秦秦汉诸子及其他着作及当时的谚语警句等引用内容,按类对其进行较完备、详尽的整理与考证,以期达到对《淮南子》文本引用情况尽可能全面的掌握,明确《淮南子》引用的文学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总结《淮南子》文本的引用方式。从古至今引用都可算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创作方式,此部分即立足文学范畴,对《淮南子》文本具体的引用方式加以探寻、考察,大致从语义层面、情感层面、逻辑层面叁个维度进行,并联系彼时的叙事特色,对文学引用这一情况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简要研究归纳,将《淮南子》中大量的引用“合法化”(即文本所处时代之前,文学创作于引用方面共同特色的体现)。第叁部分:探寻、阐释引用为《淮南子》文本所带来的文学效果。《淮南子》堪称当世的百科全书,当前对其阐释、认识的角度也越来越多,文学尤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主题。《淮南子》所引用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学张力,营造出深远广阔的时空背景,使《淮南子》呈现出强烈的文学色彩,引用为《淮南子》带来丰富语词、深刻内涵、多样形式、深远思想等各方面的文学效果。考察《淮南子》所引内容的文学因素有助于巩固《淮南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彰显其熠熠生辉的文学价值。
单长涛[6]2015年在《近叁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近叁十年来,学界对《淮南子》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自然观、生态伦理、生命哲学、农业生态等为视角,涉及对其生态思想的整体定位、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的探讨等方面,但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淮南子》为何具有生态思想缺乏深层追问,以及相关的波及性研究不够等。
马庆洲[7]2010年在《六十年来《淮南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提出《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景武之际,是汉初文化的产物,自成书以来,即以其内容之广博而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其内容繁富,加之对其创作意图的怀疑,使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褒之者誉之为无所不包的鸿篇巨制,贬之者视其为大杂烩,真正的研究并不多。清代朴
龚莉媛[8]2016年在《刘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汉交替的急剧变革,带来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革新。身处这一特殊时期的刘安,经历着人生浮沉,他着书立说,俨然一文人。然而,背负着诸侯王的特殊身份,他的个性举止又比一般文人多了一层政治色彩。本文拟以刘安为研究对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考论刘安其人其事。以《史记》、《汉书》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考论史料中存疑之处。二、梳理刘安及其宾客的着述。文献来源以史志记载为主,同时包含部分诗文选集、目录书、政书、类书等记载,为深入研究刘安,并探讨其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材料来源。叁、根据史料记载,简述刘安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分析刘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四、通过分析刘安与统治者在思想上的分歧,以证明导致刘安悲剧命运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刘安所处时代、生平事迹及着述创作研究,揭示其与统治者在思想上的分歧,深入剖析了刘安中国文人式的悲剧命运。
郑毅[9]2012年在《身体美学视野下的《淮南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身体美学为理论视野,站在当代文化自觉的学术立场,以汉代经典文献《淮南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跨文化比较、多学科交叉、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文献与文物互证等方法论,以“身体”为中心,“身体”之生存“空间”与“身体”之“文艺”表现为研究进路,展开对《淮南子》的文化研究。以期开掘《淮南子》的“身体关怀”及其空间逻辑与文艺向度,从而为当代“身体美学”以及文艺学研究提供合理的文化身份认同与空间归属,最终为当下的乃至未来的“身体批判”与“身体教育”提供一种视角与策略,并为人性解放发挥应有的学科价值。为完成以上研究任务,全文拟写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内容:首先阐明《淮南子》身体美学发生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淮南子》诞生的空气与环境,阐明其文化语境,目的是清晰《淮南子》的历史“定性”。主要分析刘安政治理想之“悖论”、汉代政治转型中《淮南子》的文化自觉、地缘文化对《淮南子》思想形成的影响等内容。在《淮南子》“身体美学”的定性分析中,可见其之“身体”已然是政治话语的权力对象,对于刘安而言,政治身体化与身体自然化的“不可调和性”构成了《淮南子》及其“身体美学”诞生的文化动力。其次是论述《淮南子》身体美学的哲学基础与叙事策略,目的是分析《淮南子》之“身体美学”研究的可能性与依据。为此本章力图从分析《淮南子》之先秦“空间”背景出发,并由此展开对《淮南子》的空间话语与政治向心力的分析,在分析其空间话语权的政治向心力之后,进一步分析《淮南子》政治宇宙空间的建构与《淮南子》之身体与宇宙空间的同一性,阐明其空间话语权的政治向心力的原因;然后从文艺学的视角分析《淮南子》之个体身体与空间及其技艺的表现,再从时间的视点分析《淮南子》之身体的文学叙事特色等方面内容。再次是专注于《淮南子》身体美学思想研究。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论述“身体”的“政治”、“空间”之后,重点对《淮南子》的身体立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阐释,主要从《淮南子》身体立场的理论来源入手,然后分别对《淮南子》的身体美学中的核心内容,即身体意识、身体批评与身体教育,来系统阐明《淮南子》的自然身体观、身体时空说、身体的限制与超越、身体行为与艺术、身体美学的文艺学阐释、身体批评的物质与文学向度、身体关怀之回归自然身体的教育与建构等内容。最后论述《淮南子》“身体美学”之当代“意义”。这部分将研究的视界转向到当代语境与研究价值层面,重点在阐释当下空间伦理与身体消费的现象之后,分析《淮南子》身体美学的当代反思以及其身体叙事的文艺学、阐释学之价值。
罗毓平[10]2012年在《《淮南子》的哲学思想》文中提出《淮南子》问世于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流传至今已有2100多年。《淮南子》研究始于西汉后期,尤其从东汉后期开始颇受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其主流是《淮南子》思想的专题研究。虽然《淮南子》研究的学者众多,其研究几乎涵盖了《淮南子》思想的各个方面,成就斐然,但对这部鸿篇巨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继续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淮南子》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淮南子》哲学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社会政治哲学。《淮南子》哲学思想得以产生的主要背景是汉初统治者对治国之道的探索和战国末期以来的思想综合潮流。《淮南子》哲学思想是现实政治需要与思想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的结果。《淮南子》的思想顺应了汉初统治者探索治国之道的需要,总结和概括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承载了汉初人心思安的时代精神;在汉初诸子思想“复兴”的思想条件下,它融汇了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及汉初的科学知识成就,集汉初黄老学说之大成,代表了道家思想在汉初的最高成就。这是论文第一章的内容。“道”论分属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讲的是《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宇宙生成论是《淮南子》的理论重点,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宇宙生成论体系。《淮南子》认为,“道”比“气”更根本,“道”化生了宇宙万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指出宇宙万物的演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第叁章讲《淮南子》的本体论。其本体论蕴涵于宇宙生成论。本体道的特性有形上性、无限性、本根性、自然性等;其意义在于天、人合于道以及帝王之术得于道。《淮南子》的“道”论较少提及老庄所说的抽象、玄虚之道,着重于从具体事物层面来阐发道的本原、本体功能。关于《淮南子》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是本文第四章的内容。《淮南子》的辩证法思想从“阴阳合和”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变易特点。《淮南子》的认识论强调人能够认识事物,能够悟道,它还讲了认识的社会性,以及认识在于致用,阐述了由“末”(“事”)到“本”(“道”)、由“本”到“末”两条互用的认识途径及其方法。《淮南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是本论文第五章的内容。《淮南子》以它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理念,辅之以“利民为本”原则,建立了一个社会政治哲学系统,达到了提供“帝王之道”①的理论目标。《淮南子》以“纪纲道德”、“通古今之论”、“详说”的方式,杰出地展现了汉初的黄老学说,虽然以帝王之术为旨归,但包容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人生修养理论。《淮南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在汉初的丰碑,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西方汉学中的《淮南子》翻译与研究——基于英文书籍的文献史考察[J]. 孟庆波, 高旭. 国际汉学. 2018
[2]. 回顾、反思与前瞻--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J]. 高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 《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研究[D]. 谢徐林. 南京大学. 2017
[4]. 《淮南子》对外译介传播研究[J]. 丁立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淮南子》文本引用情况研究[D]. 胡铃凤. 西南大学. 2012
[6]. 近叁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J]. 单长涛. 鄱阳湖学刊. 2015
[7]. 六十年来《淮南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马庆洲. 文学遗产. 2010
[8]. 刘安研究[D]. 龚莉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9]. 身体美学视野下的《淮南子》研究[D]. 郑毅.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 罗毓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淮南子论文; 天人感应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汉朝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刘安论文; 文学论文; 道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