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人文关怀:最低保障目标的社会心理分析_低保论文

扶贫与人文关怀:最低保障目标的社会心理分析_低保论文

济贫与人文关怀——对低保对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低保论文,人文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7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672-9048(2007)05-0004—0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民政部门就肩负着这个重大责任,政府倾注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满足那些因为老弱病残或者社会处境而特别虚弱的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改变,老年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引起的下岗失业的增多,使得民政部门已经不可能向需要救助的人员提供更好的经济性照顾。因此,笔者对低保对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考虑是否可以平衡强、弱势群体的不同心态,在济贫的同时更提供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扶贫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低保对象的社会心理状况分析

在对江苏省六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低保对象的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低保对象在面对贫困时常常会有积极向上和悲观消极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表现。

(一)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脱贫致富的事例,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与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态度分不开,这些积极向上的低保对象,基本具有以下特质:

1.乐观

面对困难时,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的心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信心。乐观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人们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比如:乐观者将坏事情看作是暂时的(“我疲劳了”),然而悲观者将坏事情看作是永久的(“我被彻底打败了”);而对于好事情也是如此,因为那些乐观者使用永久归因(“我很聪明”),而那些悲观者使用暂时归因(“在这个上我非常努力了”)。一个人的经济、家庭状况,可能会因各种非可控制的因素而产生一些困难、挫折,或许这是作为社会个体无法自己完全控制的,但是,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成功走出困难和挫折的第一步。

2.希望

拥有了乐观的心理,才会对成功充满希望。心理学家把希望定义为:“一种以成功感为基础的正面激励的状态,它包括两层含义:(a)意志力(面向目标的能量)和(b)途径(计划达到目标)”。[1]21摆脱低保的愿望,让他们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去获得成功,希望被转变成了成功的信念,支撑着暂时的弱者。如果没有希望,他们也只会像那些破罐破摔、怨天忧人的失败者一样,每天生活在失望甚至绝望的阴影里。

3.信心

如果说希望还停留在假想的层面,那么信心的建立,就已经开始进入实质的运行阶段了,也就是从“我要什么”到“我肯定能做到”的飞跃。换言之,仅仅有了乐观的心理和美好的希望,而没有坚定的信心作保证,乐观就变成了盲目自大,希望就变成了空想,而低保对象们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仅仅靠爆棚的信心也是无法脱离低保群体的,还要“苦干”加“巧干”,化信心为恢复力。

4.恢复力

从困境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这对低保对象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复苏,更是心理上的恢复力的体现。“目前,公认的有恢复力的人的共同特征是:(1)坚定地接受现实,(2)一个被强烈的价值观支撑的深深信念——生活是有意义的,(3)一种即兴发挥、适时应变的能力。”[1]21调研中,笔者发现了很多人不但坚定地接受了自己是残疾人的现实,没有放弃改变生活的信念,同时还充分发挥了适时应变的能力,如有低保对象下肢残疾但是上肢健全,不会影响打电脑搞复印,所以一个人支撑整个电脑复印店,很快脱贫致富。正是有了这样顽强的恢复力,低保对象才能给出一份如此优秀的答卷,从艰难的处境中恢复过来的,从低保走向小康。

(二)消极悲观的心理态度

而具有消极悲观心理的低保对象占了大多数,对于这一类的低保对象,通常是由于疾病、残疾、灾难等情况致贫的,并且多为长期被纳入低保体系,因此普遍存在精神困扰,比较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体现在:

1.边缘感和隔离感

低保金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出资,以及部分社区的爱心捐赠。可以说,参加低保的人群,绝大部分不参与第一次的财富分配,而由第二次的政府统筹分配和第三次的社会爱心捐赠得到微薄的家庭收入。因此,低保对象属于社会金字塔的最底端,与之交往的人群也以与他们处于同一地位、同一阶层的人居多,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交往圈子,与圈子之外的人鲜有来往。低保对象自身也不大愿意与他人交往,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城市属于他们的只是少得可怜的低保金。低保户已经无法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了。

2.被歧视感

低保户不愿意走出自身圈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心理上的被歧视感。这种心理的产生来自于两个因素:社会歧视和制度歧视。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现在社会上针对低保户的比较常见的歧视心理有:认为低保户都是“吃闲饭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不劳动;因下岗失业而纳入低保的是能力差,没本事;认为低保户每月接受的救助来源于所缴纳的税款,所以有一种“衣食父母”的优越感,从而对低保户不自觉地看不起等等。另一种是来自于制度歧视。如低保户不能饲养宠物,不能拥有轿车、摩托车,不得用高档烟酒,一经发现,取消低保。

3.自卑感

在上述隔离感和被歧视感的阴影下,低保户产生了浓重的劣势感和自卑感。在从事的职业方面,低保户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且无一技之长,无业或者失业者占大多数,即使有一定的生活来源,所从事的也大多为摆地摊、搬运工等体力劳动,与所谓的办公室白领等工作不论在工作环境还是经济收入上都差距巨大。

4.失落感

低保对象多是由于下岗失业、生活无来源,或因病灾导致生活困难。因此,社会经济地位处于最底层的低保对象,在长期贫困的生活中,自我期望值逐步下降,往往是温饱即了,没有更高的追求。贫困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和焦虑。过度频繁的挫折会瓦解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亦会怨天尤人,极度消沉。

二、社会其他人员的态度对低保对象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对于陷入极度贫困的低保对象,总是充满同情和怜悯的

不仅如此,一旦成为低保对象,实际上就被标示为社会中的贫困者,由此可能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实际上,低保证成为很多绿色通道的凭证。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城市和部门出台了针对低保对象的各种优惠政策。比如,200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一律免收诉讼费。其他相关部门,例如教育、卫生、建设部门等也从关心贫困者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或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因此,应该说,成为低保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特别是比那些家庭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低保边缘户要幸运,相对而言,低保对象有机会获得比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社会同情弱者,但给与他们的却不仅仅是无私的救助,也有无形的心理压力

在成为低保对象的过程中,申请者需要接受家庭调查。有时为了做到所谓公正、公开,还要多次张榜公布,或者在听证会上介绍自己家庭的情况。这从工作程序上讲似乎是必要的,但是却给低保申请者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产生“为了活下去,只能不要面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当成为低保对象之后,实际上就被贴上了困难家庭、拿政府(纳税人)钱的标签。做出这种标示之后,周围人看待低保对象的眼光就发生了变化。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帮助穷人可能不会有问题,但是一旦提供了帮助,施助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求受助者像个穷人。比如说,应当过清苦的生活,为人应当低调,应当听从政府和社区的安排,不能有与穷人不相称的爱好和生活方式。这样,低保对象的生活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不仅如此,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也因为家里吃低保而遭人另眼相看,从而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在少数地区,接受低保救助确实存在使低保对象感觉耻辱化的问题。

(三)社会对低保对象的态度,让低保对象的相对剥夺感更加强烈

低保对象本身就是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的群体,他们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极易产生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根据朗西曼的ABX理论:A、B是两个人,X则是资源。A没有X,但期望得到,与拥有X的B相比,则A会产生强烈的剥夺感。[3]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工人下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三无人员等种种现象,低保对象中有很大部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而被纳入低保的。这是改革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必要的牺牲。但是,这些不能像普通居民B那样继续拥有资源的低保对象A,明显的感觉到B对他们的不同态度,或同情或歧视,不再平等。于是在低保对象为他们今后生活彷徨、焦虑、不平的同时,也更加剧了贫富对比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参照系的不同,使低保对象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感受加深,同时也受到心理的压抑,产生更为自卑消极的情绪。即使外界是一种同情、帮助的态度,这也无疑是对低保对象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

三、济贫与人文关怀

改变目前大多数低保对象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不是说制定几个制度,颁布几个法规就可以做到的。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真正从低保对象的心理出发,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不仅仅从经济上对他们提供救助,心灵的慰藉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此笔者认为,社会应该给予低保户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那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视低保金为“应得的免费午餐”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乐观、充满希望的人生目标,坚定走出低保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恢复力,为经济状况早日好转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我们可以相信,解决贫困,外力的帮助必不可少,但是心理的调适也同样重要,只有解决好低保对象的心理问题,疏导不满的情绪,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标签:;  

扶贫与人文关怀:最低保障目标的社会心理分析_低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