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弱质分析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产业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部地区的产业弱质分析
中部九省内部经济差异大,主要产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中部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业)、基础产业及资源加工业等为主要产业。从自然资源条件看,中部最突出的资源是煤炭、石油和水力等能源资源,以及铁矿、铜矿、铝矿和磷矿等关键性矿产资源。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中部地区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水电与火电)、黑色和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其中,以采掘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黑龙江、山西、内蒙、河南、江西;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湖南、安徽等;资源与加工并举区有吉林、湖北等。此外,中部还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和饲料粮基地。(见表1)
表1: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西地带主要产业比较
地区 东部 中部西部 全国
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 28.42 43.16
28.43 100
人均耕地(亩/人) 1.03 1.921.93 1.55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36.0 42.09
21.91 100
煤炭产量占全国比重(%) 34.6 49.515.9 100
石油产量占全国比重(%) 43.0 38.618.4 100
电力产量占全国比重(%) 53.4 29.317.3 100
钢铁产量占全国比重(%) 60.5 27.312.2 100
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 42.8 41.016.2 100
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3.1 31.133.2 39.8
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6.9 68.966.8 60.2
资料来源:(1)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2)陆大道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然而,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弱质性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生产率水平较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远远超过东、西部,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42.09%,远大于东部和西部的比重。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耕地以种植业为主。从农业生产率方面看,人均农业总产值全国排名前10位的中部省份只有吉林、湖北和内蒙古。
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明显偏向重工业,而重工业又以传统工业为主。重工业的产值比重不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超过东部12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中部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但实际上这是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超前发展、轻工业滞后所导致的畸形化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的投资倾斜政策决定的。“一五”期间国家安排在内地的工业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47.8%,在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中部地区占82项,占实际建设项目的54%。20世纪70年代,中部引进了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和电站设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粮食的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其中1996年在建的110项国家重点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交通建设项目,中部地区有36项,占32.7%。结果,中部地区重工业得到超前发展,形成工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但与此同时,该区人均收入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达不到工业化中期水平。
三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值与从业人员比重不相适应。表现在:一方面,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看,中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远远超过其产值比重,相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远远低于其产值比重。显而易见,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没能带动非农产业的就业扩张,从而没有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
四是企业缺乏活力,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从陆大道等学者列出的国有企业活力指标综合值(该指标由总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利润率、权益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加权算出)看,全国平均为0.02,东部为1.05,西部为0.98,中部则是-1.32。中部除黑龙江省为0.44,其余全为负值。这表明中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已是普遍现象。
此外,我们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供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整理得出中国三大地带企业创新能力得分如下表。
表2:中国三大地带企业创新能力对比
地区 中部 东部 西部 全国
新能力34.5748.03 29.18 38.04
中部地带企业创新能力不但低于东部企业,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强表现在企业拥有较多的研究开发人员、注重研究开发的投入、企业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重视技术改造、投入市场的新产品多。然而,这些恰是中部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所欠缺的。中部产业结构变化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如钢材,我国粗钢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质量钢材严重短缺,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2000多万吨优质钢材。再如纺织业,国内市场上的高档面料几乎全是进口。
五是中部地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平均超过70%),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平均不到20%);从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看,中部最慢,不仅低于全国,而且低于西部。
六是中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危机,主导产业发展不利,产业难以升级,特别是一些单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按照地方主导产业确定标准看,中部有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四省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其余各省大多是资源型产业和基础产业,如山西是煤炭采选、黑色金属,吉林是化工及交通设备,黑龙江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湖北是冶金和交通设备。这种产业状况造成一方面主导产业不明,地方产业缺乏特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中部产业结构与中部资源状况相吻合,这固然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长期以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居主导地位,初级产品、粗加工生产比重居高不下,形成单一资源型产业,而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缺乏,以至产业结构单一,调整、优化、升级困难重重。
表3:三大地带非国有经济进展状况(平均得分)
非国有经济进展状况(得分) 中部 全国 东部 西部
1999年 4.41
4.8 6.91 2.99
20004.65 5.34 7.58 3.60
变动0.25 0.25 3.60 0.61
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999年 2.93
3.8 6.54 1.69
20002.97 4.03 6.79 2.03
变动0.04 0.23 0.26 0.34
资料来源:樊钢,鲁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
二、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素质的措施
按照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原理,一个地区工业增长与城市扩大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吸纳资本、劳动等要素的能力;而城市的这种聚集能力又依赖于城市前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如果城市在前期的发展中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一产业将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从而再派生出新的产业。中部地区正是因为主导产业成长不力而影响了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反过来,城市供给不足,又抑制了要素聚集和城市经济势能的扩散,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部地区产业弱质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而低度城市化又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素质。
1.适应城市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使不同层次的技术相协调,不同资源、要素相匹配,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当前,要抓住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良机,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巩固和发展前景看好的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和汽车工业。
3.加快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要选准产业方向,把发展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同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寻求动态比较优势,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快企业制度、城市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消除城乡壁垒和行业壁垒,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创业,鼓励城市下岗人员再就业。政府的职能是制定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发展规划,搞好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搭好平台,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进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5.调整城市规模结构,增加特大和超大城市供给,尽快实现城市功能转型,从一业为主的生产型专业化城市向多功能的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转变,为提高产业质量和城市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服务。研究表明,2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效益最好,其中每百万固定资产的工业产值要比全国城市平均数高出45%。
6.打造若干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建不同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和若干产业带,形成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合理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打破城乡分隔,加强区域内外、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协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