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论文_孙锋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10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1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患者血肿量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与血肿量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可取得显著疗效,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血肿量变化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术;糜蛋白酶;脑出血

脑出血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发作,疾病发作后,患者会有明显血压升高、呕吐、头痛等症状[1],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疾病症状,会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2]。以往针对出血量为30至60毫升的患者主要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可以使血肿量与机械性压迫减少,不过单纯穿刺引流术难以将毒性代谢产物作用完全阻止,还需给予药物控制疾病症状。本文主要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10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1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在58至79岁间,平均年龄(67.62±6.58)岁,平均出血量(40.35±13.36)ml。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在57至78岁间,平均年龄(66.74±6.73)岁,平均出血量(40.26±13.84)ml。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情绪激动、活动时发病;疾病发作后有血压上升、呕血、头痛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疾病发展较快,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首先CT检查;首次出血。

②排除标准。①脑梗死、脑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所致出血患者;心肺基础疾病患者;出血量低于30ml或者超过60ml;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或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微创引流术治疗。给予局部麻醉后,颅骨钻孔,采用颅内血肿穿刺针(一次性)穿刺,在存在落空感后,可停止进针,将定向仪去掉,取钝性针芯,选取血肿腔部位,慢慢推注,将陈旧性血液适量抽出,抽出量在出血量的30%至50%间。术后给予抗生素、脱水剂行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对照组一致,观察组取4kuα-糜蛋白酶、12.5ku 500ml肝素钠生理盐水、100ku 尿激酶,将其作为冲洗液,取针型血肿粉碎器插入,经加压推注,喷射至血肿部位。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治疗。

4 kUα‐糜蛋白酶+ 100 kU 尿激

酶+ 12畅5 kU 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00 mL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三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患者血肿量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采用头颅CT对患者的周围水肿面积与血肿体积进行测量,评估患者再次出血情况。采用ESS[3](欧洲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量表评估内容包括步行能力、意识、言语、水平凝视能力等,分值在0至48分间。脑水肿评估主要依靠评价患者的血肿周围水肿大小与血肿量。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经研究得知,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3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3天内,对照组中出现了6例不良反应病例,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1.8%;观察组中有1例不良反应病例,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发病后进展快,发病急,有相关资料显示,在脑卒中疾病死亡患者中,脑出血死亡所占比例为15%[4],其有害效应包括继发性损伤与原发性损伤两种类型,所谓原发性损伤,就是指脑出血后,出现了血肿扩大的情况,压迫了脑组织,造成脑组织损害,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出血增多的情况,继发性损伤是指脑出血后,脑组织受损,当出现脑出血后,即刻(或者在14后)出现了脑水肿。

以往主要采用常规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具备术后恢复快、操作简单等特征,能够使患者颅内水肿减轻,不过有相关资料显示,在微创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5]。

糜蛋白酶对积血、局部水肿具有治疗作用,能够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且具备抗炎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微创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后,效果非常显著,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血肿量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糜蛋白酶的使用在脑出血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楠,高钟生,孔桂良等.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3(06):852-854.

[2]李亚楠,高钟生,孔桂良,李英杰.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静脉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3(07):1046-1048.

[3]叶锐.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08):1135-1137.

[4]许静鸣.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辅以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3):251-253.

[5]许峰.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论文作者:孙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血肿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论文_孙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