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升学率、毛入学率的提高,高职院校“问题学生”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认识在日益提高,师资在日益优化,硬件设施基本配置到位,但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他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等同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和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高职生也将心理咨询当作是简单的聊天和宣泄,出现了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予以改进。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形势研判;对策
当前,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大国要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制造大国要变为智造强国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教育热潮的不断高涨,高职生来源更加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对这一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日益重视,占全国高校总数“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表现在认识日益提高、师资日益优化、硬件设施基本配置到位。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是一门新型课程,教育积淀不够深厚、思想认识不够深刻、教育目标把握不够明确,导致高职院校出现不少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成果甚微,实效性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令许多学校领导和学工系统人员感到头痛。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在不少误区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影响范围广,针对性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尽如人意的是,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他们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号,课后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门课,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发挥出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逐渐淡化。有些高职院校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他们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由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外,还包括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健康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课来解决,而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课无法深入地解决的。与此同时,也为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号召。因此,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时间及精力的局限 ,很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这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职生个体问题解决上有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万能药”。
3、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因为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给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认识
1、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宣泄、倾诉、亦或是聊天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只是为寻找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在这个思想多元、自媒体甚多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且相互倾诉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职生选择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可以简单宣泄的场所。他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好的听众。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听高职生的倾诉,更不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通过咨询来解决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询者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高职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很多高职生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他们将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等,将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他们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高职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相当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中有自闭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5%,而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左右。
二、高职院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有计划、有措施,使广大教师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对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还应该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领导骨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大纲,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中去,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教育经验。要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应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高职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要开设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课,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具体方法有:情景体验法:即给高职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实践锻炼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自评自述法: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
(二)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特别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了对教师知识传授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授了知识,却伤害了心灵。学校要帮助教师完善这一课,要参照今年《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进一步做好关心关怀干部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关注、关心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让广大教师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方法,使他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使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
(三)开展成效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学生,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简单的倾诉、宣泄。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方法、手段,通过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及时帮他们化解各类心理问题,矫治不良行为。要利用各种形式,面向全体高职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心理问题的探讨,对遇到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心理咨询。同时,通过校园各媒体广泛宣传,改变他们对心理咨询的传统认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张建安(1964—),男,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曾麟(1994—),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论文作者:张建安,曾麟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