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论文_陈小恋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论文_陈小恋

福建省漳浦县特殊教育学校 363200

摘 要: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导入就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课堂导入的几分钟,调动学生们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收住他们的心,整堂课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何巧妙的做好课堂导入,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注意讲究形式艺术和语言艺术。

关键词:课堂导入 形式艺术 语言艺术

课堂导入,也叫课堂导言、引子,指上课开始时教师对学生讲述或使用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和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回顾旧知识和直奔主题是常用的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十三四岁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师经常使用这两种方法,无疑是枯燥无味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的正确选择与运用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导入形式为老师上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但是,如何做到正确选择、运用与创造,我认为要讲究两方面的艺术。

一、语文课堂导入要讲究形式艺术

形式,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上升为艺术时,则指有意义、有意味的内在形式。以下我将以实例谈谈课堂导入是如何达到形式艺术的看法。

1.故事导入。初中生还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在导入时引用一些趣闻传说或寓言典故等,会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有位老师在教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机智幽默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这位老师接着说:“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并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个故事激起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于是便导入课文的学习。

又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傲慢地对他说:“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您可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老师也趁机引导学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这两则故事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又与教学内容相关,适合各种学生群体,作为课堂导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此,教师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所讲的故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如果不相关,再精彩的故事导入也不能称得上是艺术的运用。

2.游戏导入。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好得多。

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以“说特征,猜同学”的游戏导入课题。首先我给每位学生分发漂亮的小纸张,请他(她)们秘密写下班级任意一位同学的外貌、性格特征等(不能出现贬低性词语,鼓励写同学的优点。但不能出现姓名与号数,否则就违反游戏规则)。写下来后交给老师念,由学生猜。学生们写得热情高涨。这样导入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自然地揭示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卖油翁》前,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酒瓶和钻孔硬币拿了出来,自己先表演了反复练习的倒水动作。学生们跃跃欲试,却都以失败告终。我顺势道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自然引入了这个成语的出处——《卖油翁》。

3.音乐导入。合理的运用音乐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有位教师在分析宋词的豪放、婉约两种词风的课堂上,直接播放刘欢的《心中的太阳》、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讲豪放风格;而另选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那英的《为你朝思暮想》讲婉约派的风格。让学生一开始就以轻松的状态进入学习,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点,比起老师在上面大讲特讲两者的区别的效果好多了。

当然,不管是故事导入、游戏导入还是音乐导入,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有效的组织。一味迎合学生口味而忽略导入初衷的,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谈不上形式艺术。

4.设疑导入。指教师设置悬念、质疑课文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如有意识地设置耐人寻味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意识;还可作为示范,培养他们质疑发问的精神与能力。

于漪老师在教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时有这样的设疑导入设计:她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 )其( )、如( )其( )、如( )其( )。这很快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学生填写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在学生左思右想苦于求解时,于漪老师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使大家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教师加以引导,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课文时,我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在动物界中,哪些动物长着尾巴,哪些没有尾巴呢?”这不是个难题,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答案中我发现他们列举的有尾巴的动物大多是较强大的,如:老虎、狮子、大象、猴子、鳄鱼……而列举的没有尾巴的则多是微不足道的小动物:蚊子、苍蝇、青蛙、知了、鸡鸭、蝴蝶等等。于是我又问:“怎么有尾巴的尽是强大的动物,而没有尾巴的多是弱小的?”有学生说出了‘人’是没有尾巴的强大的动物。于是我又问:“人是没有尾巴的高级动物,如果人类拥有一条尾巴会不会更强大?你们希望自己也拥有一条尾巴吗?试想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系列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回答以及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改始终如一的要求吗?这样的设疑也就上升为形式艺术。

5.情境导入。“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学生的情感是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的兴趣。

如有位老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让学生先来假设:如果你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听力,你将怎样面对?学生马上讨论开了,有的说会自杀;有的说会打人;有的说会千方百计治疗,会去聋哑学校学习;有的说会买助听器……讨论的场面热烈,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这位老师趁势引入,自然导出课题,整堂课上得深沉而生动。

受这位老师的启发,我在备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时,也设置了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你们从小就遭遇不幸,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而且又不会说话,那么你们认为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不幸的命运呢?……如果在你们的这种生活中来了一位改变了这一切的人,那么你们将心存怎样的感激之情呢?”这样的一系列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也更用心地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

透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讲究课堂导入的形式艺术要遵循一些原则:

(1)联系性原则。课堂导入必须与教学内容想联系。(2)适应性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性格、知识水平特点选择导入形式。(3)启发、导向性原则。必须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思考。(4)时间性原则。导入必须控制在相适度的时间内,注意把握时间、详略得当。一般导入不超过八分钟。

以上的任一方面不注重,都极有可能出现重形式而轻实质、形式与内容脱节的想想。这样反其道而行的导入,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

二、语文课堂导入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不管以什么方式导入,都少不了语言的诠释与引导。同样的导入形式,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有可能,一言不慎则前功尽弃。教师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好的语言,可以成就导入的形式艺术。那么,讲究语言艺术也要明确:

1.好的导入语言要流畅、有情。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春》这篇课文时曾这样开课:“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涯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回忆背诵了一些学过的有关于春的诗歌绝句)并接着说:“但是,绝句它只是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两个字来写春。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这里头写了: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他写的春天的景物姿态气息声音我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对文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样观察的?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的?”在这里,于老师用了一系列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展现课文的意境。既讲究内容的厚重,又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这样流畅而有情的引导,就形成了一种艺术。

2.好的导入语言要简洁、精辟。特级教师李观搏说:“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我们讲课时要注意用语,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两句话;能用两句话说清楚的,不用三句话……”这句话引用到对教师运用导入语的忠告上很是恰当。有些教师在讲故事的导入环节很容易投入其中的,激动起来会增加一些内容,结果占去了不少时间,而影响了主要环节的教学。

导入的设计与选择是一门艺术,其方式也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而异彩纷呈,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完全包容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教学资源环境实际,综合兼顾、灵活选择。还要注意:导入语只是课堂引语,而不是教学重点。如果耗时过多,就会喧宾夺主,轻重失当。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始终保持“求索精神”,加强学习,去创造、利用好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http://www.huazi.org.cn/ReadNews.asp?NewsID=150。

[2]http://www.chinaedunet.com/source/lunwen/teacher/jcjy/2005/7/content_4919.shtml。

[3]马晓英 《游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2,38。

[4]赖华强 杨国强 《教师口才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5]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赖华强 杨国强 《教师口才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论文作者:陈小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论文_陈小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