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浅析论文

中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浅析论文

中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浅析

段琳娜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龙舟竞渡在我国传承至今、历史悠久、文化解析点众多,本文通过对其起源、竞渡之戏的形成、竞渡之戏的规则以及奖品的研究来完成对我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的分析和梳理。龙舟竞渡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传统水上体育运动,也是中国端午节日中的传统习俗。其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集节日祭祀、军事训练、群众娱乐于一体的体育娱乐活动。

关键词: 竞渡 起源 竞渡之戏

1 端午龙舟竞渡的起源

端午,原先只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来,因“午”与“五”同音,五月五日就成了“端午”节。到唐玄宗年间,因为李隆基是八月五日出生,为了避免“五”字的讳,改称“端午”龙舟竞渡产生于原始时代,在古代占卜中,午日是个恶日,是不吉利的日子。原始人遇到这种不吉利的日子就会求“神”保佑。古代的吴越民族依水而居,以渔猎卫生。独特的地理和生活环境,让舟船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和生活用具。然而,古代的吴越民族是一个以“龙”为保护神的民族,他们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在自己身上纹上花纹,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图形。舟船上刻有“龙”型纹路也是非常常见的。祭祀龙神的时候,划着龙型的木舟,敲打着锣鼓,将食物用竹筒或树叶包裹起来抛洒到水中,给龙神享用。架着龙形舟在水上竞渡,让龙看了高兴。这大约是最早的端午龙舟竞渡了,而远古人类对“龙”图腾的崇拜折射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尤其是对河水、洪水等自然力量的不可控。通过对“龙”图腾的崇拜祈求自然灾害特别是水灾,洪水等灾害不要发生或发生后能够得救的美好愿望。所以说,早在战国之前端午龙舟竞渡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祖辈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成熟的习俗之一。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悼念战国末年楚国伟大诗人屈原。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的著作中,是很晚的事。吴均在书中记载的大约是一个民间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大诗人屈原的热爱与崇敬,表现了人们对正义的执着追求。直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传御端午节全国纪念屈原,佩戴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千古流芳。这样一来,屈原与端午节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龙舟竞渡的真实由来反而变得模糊起来。由于人们对屈原的爱戴,直到今天人们对吴均的说法也宁可信其为真。

通过对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相关书籍的查阅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指导性文件的研读,掌握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构建竞赛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研究的测试指标提供准确的依据。

“龙舟竞渡”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体育运动,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却被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容甚至政治色彩。这一体育现象其实并不是偶然、孤立的,体育史中还可以找出其他事例。比如拔河,本起源于水战,后来人们却用它来显示力量,庆祝丰年。又如重阳登高,被赋予了迷信色彩的传说后含有避瘟神而逃灾去难的意义。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它不仅仅单纯具有技术性,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意识和思想,而是要反映人们的愿望、理想和要求,甚至受到政治的侵染。

2 竞渡之戏

2.1 竞渡之戏的起源

《荆楚岁时记》说,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竞渡之戏盖源于此。

据《武昌府府县志》记载,“竞龙舟分东西南街沿岸分党,以胜负为荣辱”这一段说,竞渡时分东西南街沿岸分段,人们以获胜为荣,以失败为辱。体现了当时龙舟竞渡之戏的竞赛组织情况和人们争相取胜的兴致。

元末明初,中原兵荒马乱、灾疫环生、民不聊生,由于太行山的阻隔,山西省内很少受到波及,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因此北方很多地区的难民大量迁往晋地。平顺县1997年版县志中就记载了两次大规模长时间的从河南林县向平顺县移民的事件。第一次移民在清末,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持续时间长达13年之久。第二次移民在民国18年(1929年),持续时间仅两三年,县境内的人口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2.2 竞渡之戏的规则

《随书·地理志》说,屈原端午节投了汨罗江,当地人追寻到洞庭湖也未见到屈原的尸体。由于湖大船小,没能渡过湖去,人们使劲地划起浆来争着返回去,比赛着划到亭上会和。这种游戏不断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传统的“竞渡之戏”。竞渡时,船划得飞快,浆声歌声想成一片,水上、陆上也是一片喧闹声,观看竞渡的人很多,像天上的云一样,各郡都是这样,而南郡、襄阳更为突出。

据张建封(735—800年)的《竞渡之歌》“五月五天晴明,杨花饶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霜如刀,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欋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看竞渡儿,何输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檝时”。此诗透露了很多龙舟竞渡的信息,竞渡是时间是五月五,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并且很热闹,人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并整齐而有节奏。这里船将船比作马,将竞渡的比赛规则介绍如下,龙舟头都有红旗引路,随着3下锣鼓声,红旗指示开始比赛,2艘龙舟争相跃出水面。船桨上下翻动、旋转。鼓声震天响在快要接近标杆上的彩头时变得急促起来,前船抢的彩头就像身披彩虹一样光彩,后到的船失去了夺标的优势只能空桡船桨。比赛的龙舟争抢的头破血流,岸上的失败一方的朋友心急的像火烧。按照输赢来决定赏罚,10只龙舟参加比赛,2只一组分5次赛完。竞渡胜利者将请郡府长官给他们脱下的衣服上写一个“上”字。

四川大学申开智及其团队[13-15]研制了压力振动注塑成型装置,如图2所示。该装置由模具、通阀、注射杆、储料筒、连接杆、弹簧销和挤出机等组成。物料经挤出机均匀塑化后,挤入振动注塑料缸内,从而将振动力场引入注塑成型的充模和保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力场的引入会极大提高聚丙烯(PP)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这是由于振动力场的加入改变了PP的晶型结构。

2.3 端午龙舟竞渡的奖励

据《雷州府府志》载:“众往观竞渡,好事者悬银钱于竿,龙舟竞夺之,谓之夺标。”这一段描写了观众和“好事者”跑去看竞渡,喜欢热闹的人把银钱挂在竿子上,龙舟争着去夺取,叫作夺标。

宋代端午竞赛中已有银杯奖。竞渡优胜者可以获得“银椀”这种“银椀”不是由裁判员发,而是真正去夺。“银椀”挂在一根标杆上,标杆浮在水面上,竞渡时,谁的船先到,谁就把“银椀”拿走,也叫做“夺标”。

3 结语

我国端午龙舟竞渡运动由来已久,且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传承至今。通过梳理我国端午龙舟竞渡的文化脉络,使我们能够对这项古老的水上体育运动有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仿佛又回到了那锣鼓喧天、人潮涌动的赛场,重新感受龙舟竞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参考文献

[1]孙适民.屈原、端午与龙舟文化[J].邵阳学院学报,2003(1):79-84.

[2]王凯珍,胡娟,杨风华.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110-113.

[3]徐剑,郑森.长江三峡龙舟竞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1):21-23.

[4]蔡堂根.论中国龙舟竞渡的起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1-57.

[5]张建封.竞渡歌[J].秘书之友,2016(6):50.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9(c)-0195-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7.195

①作者简介: 段琳娜(1981—),女,满族,甘肃兰州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

标签:;  ;  ;  ;  

中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文化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