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转型期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对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特点及其社会存在实际的准确把握,是理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的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引致的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嬗变,对我们探索新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有四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从国际范围来讲,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是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主要的国际背景。二是新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新变化和新形式的主要的原因和条件。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主要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成为当前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基础。四是面向新世纪的人的培养的问题。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最关键的就在于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无论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还是科学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形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变化。现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问题,就是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对人的培养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我的陋见。
1.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上。在这一格局下,世界各国都有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全球化确实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机。经济全球化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求得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在现时代,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这一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换句话说,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使各国实现资源的更优的配置,但另一方面,由这种更优配置引致的经济效益及其成果,却可能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着不合理、不公正和不公平的分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世界范围内经济上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极力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契机,把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把“西方化”看成是“美国化”,推行政治制度的单极化或所谓的“一体化”。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上的主动权,强行推行政治制度的“趋同”,以此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世界政治格局的这种取向,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现存的世界政治格局存在着激烈的政治制度的单极化和多极化的斗争。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这些变化,对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对所培养的人,一方面要能够了解和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运作,能够适应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深刻理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性质及其趋势,能够冷静应对这一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复杂的局面。从人的素质角度看,既要有现代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经济管理等知识和素质,也要有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政治素质,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在转型时期,怎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等问题,都日益鲜明地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总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的变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新的课题。
2.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于这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在这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思考一下科学技术革命对人自身发展提出挑战的问题,特别是对人自身的基本禀赋提出挑战的问题。如果撇开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具体的物质内容,仅就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人自身的基本禀赋的严峻挑战来看,自18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人自身的发展有三次大的解放和三次大的挑战。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商业上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蒸汽机在生产动力上的革命性的进步,实现了人的“体能”的解放。但是,在人的“体能”获得解放的同时,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对人的体能、体格、体魄的崇拜也随之减退下来。接着,19世纪初取得突出成效的工具机的革命,不仅进一步推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人自身的手工技能向工具机的转移,从而实现了人的“技能”的解放。原先生产中需要人掌握的一些技能,可能是人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学习的结果。劳动技能,特别是一些高超的技能是包含在人的体内的一种能力。工具机的发明使人的技能得到解放,人们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能借助工具机完成很复杂的工艺操作,生产出很完美的工艺产品。人的“技能”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标志。但是,随着人的技能的解放,人们却开始轻视人的技能,人们不再把掌握某种特殊的手工技能看成是人的值得自豪的禀赋。再接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的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人的“智能”的解放,把原来要由人的智能完成的部分工作交由计算机来完成。随着人的智能的解放,人们又开始轻视自己的智能,进而轻视人自身的智力培养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其中包括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伦理提升、品质和品格锤炼等。20世纪70年代,面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诸如“单面人”这样的问题。“单面人”的提出,实质上是对新技术革命产生的人的发展后果的一种思考。
确实,在对人的“体能”、“技能”轻视的冲击后,如果人的“智能”再遭受被轻视的冲击,人自身的禀赋也许将丧失殆尽。当然,人也在不断地应对科学技术革命给人自身发展提出的挑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问题:19世纪末,当人们在自身的体能得到解放,但同时体能这一禀赋受到轻视时,有可能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忆,利用全球性的奥林匹克运动的方式,找回昔日对人的体能的崇拜;同样,人们为了找回失去的对“技能”的崇拜,开始建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收藏的主要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弘扬人自身曾经有过的手工技能上的辉煌。现在,当人面对自身的“智能”受到挑战并可能受到轻视时,不知道还能够通过什么方式找回来。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提升问题,必然成为人类物质文明进步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我们有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神圣的历史责任。
3.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国情,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存在做出的各种描述中,用“多样化”来概括也许是比较接近实际的。这里包括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等等。这些“多样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存在特点的概括,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必然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得到表现。原来单一的模式、单一的社会存在产生的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现在多样的社会存在、多样的意识形态。这就提出了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年的新课题。同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和政治、经济发展和思想道德升华、经济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4.上述三种情况表明,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已经十分现实而紧迫地提了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重在教育。假如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需要集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内容系统性上,把握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应该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高度,从世界上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潮急剧碰撞的高度,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高度,从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中,真正把握从科学文化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刻内涵。
其次,从教育过程系统性上,把握这一系统工程的基本环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一方面存在着如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体过程,探讨和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以此为前提,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探索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内容和生动形式,切实增强这一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还要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亦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为一体,要着力于在第二课堂建立起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载体,其中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要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上,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成长成才的奠基石;要十分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仅表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上,而且更体现在教书育人上。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还是在学识学风上,教师都应当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总之,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实质上就是如何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通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这两个“贯通”中,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载体和阵地。
最后,从教育环境系统性上,把握这一系统工程的全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教育应该为学校教育提供最有利的氛围和最有力的支撑。要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像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良好舆论环境的营造、健康生活氛围的熏陶等,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都依赖于社会各界的关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更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得到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关心。总之,全社会真正达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共识,是切实加强和改进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结合教育战线的具体情况,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教育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困扰人们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怎样更加深入地看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到底还有没有作用的问题;二是怎样更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到底如何做的问题。从操作的层面上说,第二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要更大一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落到实处,只有落到实处,才谈得到行之有效。《若干意见》也专门强调指出:“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企业、农村、学校、科研院所、街道和其他基层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好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
如何把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在《若干意见》中,我理解是提出了一个总的根本任务和五条具体要求。一个总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五条具体要求是:(1)认真贯彻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工作;(3)充实和改进“两课”教学内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 )强加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5 )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这一个任务和五条要求,中心是围绕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来展开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够落到实处,要在行之有效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必须从教书育人着手,既要把握学校教育的大方向,也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之中。所有这些方面,都对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更高的要求;也对会从不同方面影响教书育人的家庭和社会,提出了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二
在所有这些环节中,需要重点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当前在学校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辩的,正是素质教育的含义问题、灵魂和核心问题;从实践上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工作,应该说,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的最佳“接口”,就在于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无论是“接口”还是衔接,其实都只是表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学校的素质教育,理应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地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说,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地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理解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这样一种关系,关键是要对素质教育本身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应简单去抠素质教育的字面含义,甚至不宜给素质教育本身下简单的定义。《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并没有从字面上给什么是素质教育下定义,而只是从质的规定性上勾画出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倾向,即过于拘泥于“素质”的字面含义,把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解说得十分玄乎,甚至把“素质”理解为一种先天的本能,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对这种“本能”的一种“唤醒”过程。其实,人的素质既有先天遗传获得的部分,也有后天习得的部分,而后天习得的部分,无疑是人的素质的主体。即使是人先天遗传获得的素质本能,也要经过后天环境(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塑造,才能够成为现实的素质和健康的素质。所以,决不可以将人的素质神秘化,决不可以用唯心主义去解说人的素质和学校的素质教育,在素质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上,确实有一个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的问题。
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正确的理解,还要克服另外一些不良倾向。比如,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理工科类的学生兼修一点人文课程,或文科类的学生兼修一点自然科学课程,以为这样的简单的综合,就是我们今天所大张旗鼓推行的素质教育。还比如,也不应当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教学生懂一点文学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能背几首唐诗宋词,能欣赏几首中外名曲,能画几幅中国山水画或西洋油画,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对素质教育作了非常片面的理解,低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
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文学、音乐、美术的修养,当然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本身所不应忽视的。但是,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应当有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素质教育的决定》是从教育方针的高度和广度上来界说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表述与《教育法》中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突出了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发展方向和教育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决定》还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复杂,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用素质的全面提高来纠正智育第一、甚至智育惟一的错误思想倾向。
三
《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的表述,不仅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德育首位”的思想,而且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所在,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是1999年6月13 日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几乎同时,在6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发表了纲领性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应当说,《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公布,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灵魂的讲话的发表,使人们在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得到了认识上的统一,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对教育界和社会上争辩很多的素质及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的问题,得出了重大而正确的结论。确立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素质中具有的核心地位,自然就确立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2月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 再一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方针、与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青少年学生不仅要加强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谈话,决不只是针对一两个突发事件而言的,而是着眼于整个教育事业,着眼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对如何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如何积极正确地推进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如何保证教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如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在新世纪的人才与知识的激烈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等重大问题,提出的战略性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江泽民同志这次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是对去年全教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进一步发挥和深化,是对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的更加系统全面的阐述,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殊关系的重申和强调。结合江泽民同志去年的讲话和今年的谈话,我们确实可以说,应当更加深入地、全面地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的讲话的精神实质,真正想清楚:素质教育是怎样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人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难题,就必定会迎刃而解。
四
江泽民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的思想,与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是完全相通的。毛泽东同志说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更是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在1989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不是否定和排斥智育、体育和美育,而是抓住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精神支柱的东西,即灵魂和核心的东西。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即便不是从政治上着眼,而仅是从健全人格的角度考虑,也是为青少年学生最终成为能够过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所益处的人,打下做人的基础。如果从政治上着眼,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列宁当年所强调的灌输原则,在这里并没有过时。
21世纪是世界各国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世纪。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决定了未来的国际竞争,必将以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为焦点。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才去掌握和创造的,因而,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各类专门人才,谁就会在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占得有利的地位。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起码的政治立场和品德素养,那么,这样的人才,就很难说是能为自己的祖国所用的。而且,人才的成才轨迹也一再证明,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的人,往往既能够充分发挥智能上的天赋,成为卓越的各类人才;也能够以勤补拙,克服某种先天不足,同样成为各类富有成就的专门人才。相反,那些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恶劣的人,即使有天赋的才能,也会将“聪明”用错了地方,不但成不了人才,还往往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所以,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有“德”无“才”,不是真正的“德”,这样的人办不成事;有“才”无“德”,不是可用之才,这样的人要干坏事。只有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能够干好事、干大事,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希望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理论支撑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西方国家国际战略的调整,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些情况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继续扭转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外,当前着重应该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改进就不可能得到加强。而为了改进,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检视和反省,找出与时代、与社会、与人们的思想脱节的地方,才会知道该改进什么、怎样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否顺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实践的进展和突破往往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国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一直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答疑解惑”,即围绕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等,了解群众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研究,然后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第二个层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这项实践活动本身的规律性进行研究,比如,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规律、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对象、内容、方法、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哲学背景、思想发展、制度演变、重要人物及其著作,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以及以上方面的比较研究,等等。经过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的努力,这两个层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都存在某些不足。相比之下,第二个层面的研究更弱一些,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中“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状况。这种理论上的不均衡,造成了思想政治实际工作的倾斜:往往把大部分力量用于应付群众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或突发事件,或者陷入事务性工作中,用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理论素质提高的力量却非常少。许多重要的问题理论界研究得很不够,至今未见有高水平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出现。在基层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往往在专业知识方面得不到明确的指导和系统的培训,只能靠自己摸索。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实际效果与党和群众的期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谁都知道,不懂得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而想当医生是不可能的,然而却没人把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当做一件危险的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学问,里面有高深的知识,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有很高的要求。虽然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走群众路线,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搞“大政工”,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把它做好。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国民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与国外的思想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化、学科化程度也必须越来越高,理论素养必须越来越深。只有看清这种趋势,才能体会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理论,就不会有突破性的实践发展。所以,当我们面临客观上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形势而思想政治工作却不能很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时,就必须投入力量,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的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支撑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才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理念,创新才不会是花架子。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的研究,需要发动众多学科的学者参与其事,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丰富性、深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这门学科既有很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应用性、对策性的课题;你既可以做“深井”式的专题研究,也可以做整体性的宏观把握;它需要以分散的、各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的整合和飞跃;需要一支联合起来的队伍,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历程已经表明了这是大势所趋。西方许多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60年代末学生造反运动的冲击下,面临许多现实性课题,政府采取了鼓励措施,吸引了各个学科的专家参与研究。从学科上看,主要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甚至医学、逻辑学等学科。其中还出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而在同一学科内部却出现了细分化倾向。比如专门研究青少年政治观点如何形成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就是政治学与社会学交叉的结果。风靡世界的美国柯尔伯格·劳伦斯创立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学生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它表面上是一个伦理学课题(通过测定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来确定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实际的基础却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和心理测试理论及技术。又如,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社会学是研究这一课题的主阵地。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学的理论和应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获得迅速发展的。60年代后半期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推动着社会学界高度重视青少年研究,并终于在1975年5月,经国际社会学协会执委会批准, 正式成立了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20多年来,该会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主要有青少年监护、青少年自我形象、传媒、流行音乐、电影、计算机等与青少年、青少年性教育、代沟问题、少年父母、失业与青少年犯罪、(苏东事变后)青年与政治民主、“新法西斯主义”问题等。总之,大到青年的国家观、政治观、世界观,小到青年的衣食住行,都有人在悉心研究。众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不但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益专业化、学科化,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日益职业化,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高水平的甚至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不断涌现,而且创办了许多专业刊物和学术团体、机构(有些还是国际性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对家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给政府的咨询作用越来越强,成为政府的好参谋、好帮手。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学科化也已开始。从1984年起,高等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大专、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培养层次,学科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在继续发扬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同时,专职政工人员的学者化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学者,有不少是从党史、党建、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法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出身、转行而来的。他们原来的学术背景对于现在的研究大有裨益,但也面临着进一步调整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理论综合创新的任务,应努力建立真正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不过,转行只是学者们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一种途径,大多数学者并不希望也没必要转行,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一样能够触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问题,一样可以开展研究。比如,大学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都讲授专门知识,无论这些知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何,只要能结合其历史背景、知识基础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又比如,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怎么样?围绕这些认识产生过什么斗争?为什么说这些知识是真理?它们的应用对人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生,任何一门课程说清楚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都将使他们受到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以及道德观的教育。除了智育,在体育、美育中也可以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还有一些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本来就是学科理论的组成部分,比如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法理学中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公共财政学等学科中关于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国际政治学中关于国家利益的理论,民族学中关于国家和民族的理论,等等。你既可以把它当做纯学术的问题来研究,也可以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或者用它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例如,研究了政治意识形成的过程,就可以指导政治意识的培养:从什么年龄开始培养为宜、它与父母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学校和社区各起什么作用、同辈群体或学生社团的活动经验对于青少年对政治的理解有什么帮助,如何培养政治兴趣,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如何形成,等等。诸如此类的理论,在很多学科中都有。只要大家开阔思路,都可以把它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的研究目前不应急于构造新体系,而应主要围绕问题展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的背后,实际上都隐藏着某个理论问题,是理论模糊甚至理论混乱的表现。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前提下,当前的研究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展开。我个人认为以下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1.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他们的有关思想都非常丰富,但是各有什么时代特点和针对性?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有哪些变化、发展?要突出解决哪些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如何联系国内国际的形势领会其精神实质?
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理念。现代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什么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思想政治教育起了什么作用?苏联和东欧国家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没能挽救其政权的垮台?在我国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是“统帅”、是“生命线”还是处于“服从、服务和保证”的地位?这些问题都应该结合国内外形势,予以新的解答。
3.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什么人有资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认定其资格?教育的权力来源于什么?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何由专职化向职业化和兼职化过渡?如何解决政工人员的培训问题?培训的内容框架怎样?
4.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研究。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基本上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如何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能使党的领导方式与实际情况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是否该朝着社会化的方向调整?如果是,这一调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发挥社区和社会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又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如何从体制上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两张皮”的问题?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背景是什么?它与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有什么关系?如何认识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征?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差别?如何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阶级性、民族性与全人类性、时代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社会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社会控制和社会活力等矛盾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是“经验”还是“理解”?在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注重教育对象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有何意义?当前国际教育思潮对这些问题有何反映,如何分析评价其观点?
以上问题侧重方法论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更具体的研究课题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世俗化”取向的分析、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6.我国和其他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动向。
列举以上题目,意在启发思路,仅供参考。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各个学科在这里交叉、融合,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领域,有志者大有可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改进,出路在创新”,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大多数同志的共识。与其把创新的口号喊一千遍,不如扎扎实实地研究一个问题。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称)应该解决人们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特别是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问题即信仰问题。但思想理论教育为什么应该担当起解决这一问题的责任,如何才能担当起这种责任?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信仰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
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部门,这就是信仰教育。它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使一定的社会成员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它能够使一定的个体完成和实现他的社会化过程,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特定社会中的一员,为一定社会所接纳,它还可以使个人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教育与各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相配合,发挥着自己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信仰教育多种多样,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宗教信仰的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教化虽然不是一种宗教的教育,但也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的教育。每一种信仰,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无不力图在社会上加以传播,吸收更多的信仰者,从而实现其改造世界的作用。资产阶级也进行信仰教育,他们关于个人主义的宣传就是一种信仰教育,这种教育广泛地渗透于关于社会政治理论和纲领的宣传、关于资本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宣传、关于宗教观念和信仰的宣传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为了发挥自己的这种作用,它也在不断地进行宣传,对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信仰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如果没有这种信仰教育,或者这种信仰教育不是富有成效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发挥它巨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尤其是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否则的话,就不会有世界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会有我们这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后,特别是在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信仰教育就不如过去那么有效了,这当然有多种原因,也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思想理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之所以必须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是其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从本质内容和根本功能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中,信仰教育并不只是某些特定内容的教育,而是渗透在全部内容之中的。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教育,它提供的是一种与宗教神学和有神论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宇宙图景,是一种与各种唯心主义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每一种成熟的信仰中都包含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也都向人们提供一种信仰。在我们的信仰体系中,唯物主义信念是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哲学信念。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信仰教育,即关于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的教育。讲政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重要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一种政治信念。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信念教育,它不只是让人们懂得一些道德规范,而是让人们接受它,形成道德信念。其实人的良心就是道德信念的集中体现。在思想理论教育中还包括法制、纪律方面的教育,这里面也有一个信仰问题即法律信仰的问题。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仅仅有法律条文是不够的,仅仅有警察在执法(即使是严格的执法)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们对于法律的神圣性的信仰。法制教育不只是让人了解一些法律条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形成法制意识,形成对于法律的信仰。如果人们并不把法律看做是正义的、神圣的东西,并不认同法律,那么就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也就不会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解决人们的深层次的思想信念问题,并不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临时任务或额外任务,而是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任务。
三、当前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
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关于信仰的基本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人们对于信仰现象的本质和特点、规律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打破人们对于信仰的神秘感。现实中许多人之所以走向了神秘主义信仰,原因之一就是对于信仰现象抱有一种神秘感,不了解信仰本身作为人类社会精神现象的特点和规律。而当人们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信仰问题时,那么他们在信仰选择上就有了一定的辨别力,从而为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打下了认识论基础。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人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于完整的信仰教育来说,这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前者是信仰教育的基础部分,后者则是信仰教育的核心部分。我们的目的当然是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我们的信仰教育不只是向人们宣讲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是首先向人们介绍关于信仰的一般知识。我们的信仰教育不是蒙昧主义的教育,不是对人们进行封闭式的信仰灌输,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建立在人们对于信仰现象的科学认识基础上。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另一方面,进行这种科学信仰的教育必须以人们对于信仰的科学认识为基础。
关于信仰基本知识的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大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信仰的特点、本质、规律的知识,主要向人们讲解什么是信仰,关于信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第二,关于信仰与人自身的关系的知识,包括信仰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人为什么必须有所信仰等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使人们意识到信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关于信仰选择的基本标准和出发点问题的知识,以及如何确立信仰的基本方法。信仰是不能强迫的,它是人们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的信仰观念同时并存,都力图主宰人们的心灵世界。每一个需要确立信仰的人,都会面临着在不同的信仰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只有经过慎重的认真的选择而确立起来的信仰,才是靠得住的,才能经得起其他思想影响的冲击。因此,我们的信仰教育不能越俎代庖,把既定的信仰强加于人,而应把进行信仰选择的基本规则、基本标准和基本方法教给人们,让人们以理智的态度,郑重地选择科学的信仰。
在人们对信仰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着重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方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信”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依次过渡的层次性结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最高层次,它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它统摄着下面的三个层次的“信”,因此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概括和代表这整个信仰体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中的体现,是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体现,它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政治信念。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也是这个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质上是对这一信仰中的理想目标的信念。在任何一个成熟的信仰体系中,都包含有信仰者所追求的基本的理想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由小到大的系列,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追求该时期所设定的具体目标。人们的信念体现在对于这个理想目标的态度上,就表现为信心问题。如果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没有必胜的信心,那么他就不会有坚定的完全的信念。信仰不是抽象的学理的东西,它总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在共同的事业中体现出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繁荣、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重要体现。对它的信心就是社会主义信念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信仰体系中,还有一个层次是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问题。表面看来,“信任”或“信赖”的问题,只是一个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但实际上,它在这里就具有信仰的意义,是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保持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党和政府。共产党是共产主义信仰者的团体,是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载体,是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这个党的领导,共产主义信仰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和影响,不会在当今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由于我们党在中国是执政党,所以党和政府是一致的。对党的信任也就是对政府的信任,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四、信仰教育必须遵循信仰本身的规律
信仰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必须遵循信仰本身的规律性的。人的信仰的确立、保持、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信仰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以下只简要地提出几点,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传播信仰与传授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任何信仰的教育都必须有其知识的载体,都需要传授某些与信仰有关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可能是科学知识,也可能是非科学的知识。宗教信仰由于其自身的非科学性,它只能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一些神话故事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牵强附会地与某些科学成果相结合,不能实现科学知识与信仰的一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惟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信仰,只有这种信仰才能做到这种一致。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要与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知识密切结合。但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并不完全等同,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能真正完成信仰教育的任务。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些知识来影响他们的信仰。通常我们说理论课难教,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方面,而在于使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变成他们的内在信念方面。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注意激发人们的信仰需要并提高人们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信仰是人自身的需要,不是外来的强加的需要。尽管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信仰,但从根本上说,信仰为人人所需要。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于理想、信仰和献身的要求,只是有些人意识不到罢了。只要有一定的场合和契机,人们就会感受、意识到这种需要。信仰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人们明确地意识到信仰对于实际人生的必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信仰需要。事实上,就目前中国人的现实情况来说,可以说已经比较强烈地表现出了对于信仰的需要。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人们是否需要信仰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信仰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信仰选择的问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如何选定自己的信仰,确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困难的事情。为人们提供可靠的选择信仰的标准,提高人们选择自身信仰的自觉性,这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后,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思想理论教育作为一种信仰教育本身就有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低层次的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较高层次的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侧重道德信念、政治信念等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侧重理论信念,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理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用日常生活经验来宣传信仰,而理论教育则是通过理论体系的研究来宣传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面更广,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都是适用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主要针对有相当知识学养的人,以及党员和干部。高层次的信仰教育的优点是,它有助于使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的把握,通过对理论的理解来加强和巩固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科学信仰来说,这种高层次的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理论上的了解,就不能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高层次的信仰教育是以低层次的信仰教育为基础的。一个人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信仰熏陶,他的信仰往往是从自身的经验和真情实感出发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会发挥更大作用。相反,如果缺乏有效的初级的信仰教育,那么高层次的信仰教育的优点就发挥不出来。因此,理论教育必须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系统工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