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集体论文,思想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3)05-0026-04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日益突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与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在现代化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邓小平科技思想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时曾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内”(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注: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将科学技术划入生产力的范踌,无疑是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性质认识的重大贡献。在他看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智能要素,主要是通过渗透融合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进入生产过程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显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地位在马恩那里得到了确认。
邓小平不仅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他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同时,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把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又不断推向前进。
1994年2月,江泽民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所作的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并说:“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江泽民的这一思想,在其以后的关于科技的重要讲话、文章、书信、批示中得到了重申。如: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等。
江泽民的这些论述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它突出强调了科技对整个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这就鲜明地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动力的观点,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发展,它对于促进人们对科技重要性的更深刻认识,推动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是以科技动力作用的认识为基础,我们党确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提出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优先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强盛。第一次把科技明确提到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而付诸实践。这显然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深化的结晶。也正是在这一认识深化的基础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发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伟大号召,提出推进科技进步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注: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29(1-2).)。我们党在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凸现出先进生产力,并把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发展科技上升到了实践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
2 突出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很高评价,他们历来把科学看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力量既是物质的力量,又是精神的力量。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科学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突现出来。
根据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显地加强了对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关注和重视,其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和提升。我们从党和国家有关科技的文件以及领导人有关科技的讲话、文章中,随处都可看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所给与的高度重视,并始终体现着依靠科技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思想。1996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从而把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明确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对于这一“基石”的作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
第一、科学技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前提和技术手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历来坚持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一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并从客观方面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而科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因此,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供着新的技术手段,促进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内容的丰富。为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应充分利用和掌握现代技术手段,“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既然科学技术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着相应的物质基础,提供着一定的技术手段,也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所以江泽民明确地指出“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注: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29(1-2).)这是从反面对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深刻论断。
第二、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本身就是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果,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29(1-2).)科学首先属于观念、智力、理论的范畴,它是脑力劳动的产物,属于精神生产领域。决定了科学技术既具有物质生产力,又具有精神生产力,而首先属于精神生产力的独特性质,从而规定了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内容的特殊地位。江泽民认为它始终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突出地表现在它所孕育和发展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于科学知识之中,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江泽民认为,科学精神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如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它们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要求则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也就是“实事求是”。(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这正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指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第三、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系统的其他诸要素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曾经指出:“科学、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注: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科学技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科技成就往往是思想解放的先导,科技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不断摆脱混沌、野蛮、愚昧、无知、落后、盲从、迷信等不自由状态,逐步走向自由与全面发展之境。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引起哲学的革命”(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致的,近代三大科学发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科学基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则从广度、深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丰富与完善。江泽指出,作为科学技术精神形态的科学精神,一旦为人们所掌握,更可以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明辨真伪,“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认识显然是正确而深刻的。
科学技术对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认识中可以看出,科技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的发展使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促使学校教材必须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发展”(注: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从而推进了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二是科技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便利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科技的发展不断向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促使教育结构、门类的调整及规模的变化。所以江泽民强调,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至于科学技术对卫生、文艺、体育等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
3 把科普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大力普及科技知识,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是毛泽东、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首先,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普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层的把握。江泽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普工作的开展。所以江泽民说:“一个国家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注: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29(1-2).)并说,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这种以世界战略眼光来考察科普工作,反映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我们党确定了发展科技必须。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伟大方针。同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普工作在中国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着深刻认识,认为科技的普及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良好风尚的树立与发扬,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要知道愚昧、迷信的盛行,是阻碍科技发展的最大敌人。并认为科技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只有广大群众共同支持与参与,才能形成科技发展“最深厚的基础”。科学技术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将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力量”,提供“强大的后劲”。基于这些认识,党中央指出,加强科普工作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强盛的基础。”(注: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其次,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充分地认识到了科普的紧迫性,这与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实的敏锐审视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历史,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却落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江泽民在《院士科普书系》序中认为,“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继往开来,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弥补历史的不足,是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这正是科普的经验所在。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及时的学习与掌握,以紧跟时代步伐;中国有着十多亿人口,教育科学文化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前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东西死灰复燃;一些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不断泛起,影响极大,严重困扰着科技的发展等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基于对现实的观察与认识,把科普的紧迫性严峻性鲜明地摆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因而,大力开展科普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在深化对科普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的同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围绕科普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和措施。第一,加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四科”宣传与普及。江泽民指出,科普工作重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因为这“四科”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江泽民针对社会上长期存在的把科普片面理解为单纯宣传科学知识的倾向,一针见血地指明:“有了一些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坚定的科学精神。”(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突出科学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相信、参与法轮功的不乏具有科技知识的人,其根本的就在于科学精神的匮缺。第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排头兵”的作用。科技工作者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决定了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庄严使命。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自觉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科学原则,维护科学尊严,遵守职业道德,严格行为规范。江泽民提出,要把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说明科技界的科普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同时要求科技工作者奋勇当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人们开展科普工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科普责任。第三,党政领导干部应首先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毛泽东、邓小平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科普工作,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将其重要性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江泽民曾谈到,自己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普及现代科学知识。”(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他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对现代科技一窍不通,连基本的科学精神都没有,就不可能重视和领导好科技工作及科普工作,“加速中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他说,领导干部只有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难以担当领导责任。江泽民要求所有领导干部要做科普的表率,学会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开展工作,做领导经济、科技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内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知识丰富起来了,科学精神在头脑中扎根了,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四,组织出版科普读物,搞好基本建设。重视科普读物的出版,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科普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加强科普工作的有力措施。江泽民认为,编辑出版高质量的科普图书,是一项基本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江泽民的倡议与支持下,一批如《现代科学技术基本知识》、《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院士科普书系》等江泽民亲自作序的科普图书及其他科普书籍相继出版,加之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1996年中宣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使科普热潮在中国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多方面的,以上主要从三个突出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三点足以说明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技重视力度的加强,以及科技思想的不断前进,充分地反映出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