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阶段论文,建议论文,网络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6)04-0030-07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做到‘四个提升’(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1]。“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水平。“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校校通和班班通最终都将指向、服务于人人通。“人人通”建设服务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战略大局,是“三通工程”的核心,是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关键。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较之前两通,人人通的任务更艰巨、实现难度更大。当前,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育信息化企业,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认识仍较为模糊;“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人人通建设机制仍需深入探索,三方的地位和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仍较为初级和零散化,未能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缺乏可行的常态化应用模式。“人人通”的持续建设和普及应用既是我国“三通工程”顺利完工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的关键。“十三五”开局之年,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网络学习空间本质内涵,把握网络学习空间发展脉络与阶段,分析网络学习空间现存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一、网络学习空间内涵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领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基本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运行于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之上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3-5],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为不同教育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系统[6][7]。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网络学习空间到底是完整的应用系统还是在系统中开辟的用户专属学习区域。二者虽有分歧,但其拥有共同的目标,皆指向服务师生成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确切地来说,第二种观点特指网络学习空间系统,即提供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家长空间、管理者空间以及机构空间等各种空间服务的在线平台。一般来说,教育管理部门通报的空间开通数量指向第一种观点,行业企业常提及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发与应用往往指向第二种观点。 根据网络学习空间运行载体服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除了学习管理系统、MOOC平台、教育云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外,日渐流行的各种社交化平台(如QQ空间、微信平台等)提供的空间服务如果用来支持教与学,也可以纳入网络学习空间的范畴。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如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北京数字学校、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等。通常情况下,各种行政文件、媒体报道以及学术文章中提及的网络学习空间多是狭义的空间概念。 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传统空间有显著不同,它流淌着互联网“血液”,能够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群体智慧的无缝流动与融通共享。虽然网络学习空间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虚拟空间,但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家长以及教育机构。学生可以利用空间完成预习、练习、作业、测试、实验、选课、协作、讨论等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空间开展在线备课、辅导、教学、研修等活动;管理者可以利用空间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家长可以利用空间实现家校之间便捷地互动沟通,实时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企业等机构可以利用空间更高效地管理机构内的个人空间以及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财产、人事等信息。 从外在表现形态来看,网络学习空间是由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管理者空间以及机构空间共同构成的空间群。网络学习空间具有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社会(支持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和环境(师生之间展开学习活动的场所)三个基本属性[8],体现出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交互性、灵活性等核心特征[9]。尽管当前各种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实现技术以及服务方式有所不同,但从空间提供的基本服务来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汇聚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资源、工具、活动、关系等,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支持在线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互动交流;(3)支持不同角色实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交互联结[10],协调多方力量助力学生发展。 二、网络学习空间发展阶段 网络学习空间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2000年以来,以4A、清华教育在线、Blackboard、Moodle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我国迅速发展。当时虽无网络学习空间之“名”,但却有其“实”。每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了个人中心,用以汇聚学习者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工具等各种课程信息,本质上也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自2000年以来,网络学习空间在我国的发展大体呈现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探索阶段、系统推进阶段和融合创新阶段。 (一)初始探索阶段(2000-2011年) 该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教学平台,当然也有一些教师使用博客、维基等社会化软件平台构建个人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平台最先在高等教育领域部署试用,之后快速扩展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通常由网上教学支持系统、网上课程开发工具、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组成[11]。其中,教学支持系统是平台的核心,提供课程学习、互动交流、作业练习、提问答疑、日程管理等基础性功能,并以个人中心或个人门户的形式向广大师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早期的网络教学平台多采用单独部署模式,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因此提供的空间服务较为简单,“人人通”的范围局限在某门课程或某个平台内部的用户之间。 2004年之后,在高等院校的带领下全国掀起数字校园建设热潮。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12]。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利用数字校园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较之前期的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校园打通了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提供集成化的、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2007年之后,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步发展,国内少数教育管理部门率先采用云技术搭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全区师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此时,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较之网络教学平台与数字校园提供的空间服务,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从服务质量以及用户体验上,都有了极大地提升。 总的来说,该阶段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企业以及广大师生,都未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性,仅仅将其作为某个平台或系统的个人信息中心或个人门户看待,目的是方便用户的操作。空间运行平台大多采用匿名机制,不利于空间的规范化管理与健康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索主体以学校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为辅,未形成规模化的有序推进机制,导致空间形态各异、空间服务集成度不高、空间的联通范围有限。 (二)系统推进阶段(2012-2015年) 自2012年“三通工程”提出以来,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该阶段有几个显著特征:(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相继发布一系列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文件;(2)各省市按照国家的统筹部署有序有力全面推进空间建设;(3)大批企业转向“人人通”,成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建设的主导力量;(4)学校逐步意识到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性,纷纷开通机构空间和师生空间,并开始初步的应用探索;(5)云计算技术普及应用,云平台服务模式成为各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导模式;(6)实名制认证与管理成为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三通两平台”工程,教育部等部委发布了一些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2012年5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三通工程”,强调要建设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下的个人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2012年9月,在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正式提出“三通两平台”工程,强调“十二五”期间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012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推广“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文件,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作为七大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11月,杜占元副部长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创新探索“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4年11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文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同时明确了2020年之前各阶段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达到的阶段性目标;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拓展信息时代教学、管理与服务方式;2015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十三五”期间“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更加普及、深入,要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企业以及各类学校纷纷投身“人人通”建设大潮。全国各地加速部署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师生空间的开通数量急剧增加,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案例。湖南、浙江、江苏、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的“人人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以湖南经验最为典型、影响最大。 湖南省早在2007年就开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湖南已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人人通”方面形成了特色和领先优势。基础教育领域,借助“基教在线”和“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平台,湖南已有32.5万教师开通了实名制空间,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13]。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思路为“以中小学教师为空间建设及应用主体,以促进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城区中小学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重点率先实施,以重点学校及骨干教师空间建设范例为示范引领,以班主任指导下的中小学班级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14]。职业教育领域,湖南省通过直接购买企业平台服务的方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依托“世界大学城”云服务平台,湖南省教育厅于2010年为全省职业院校搭建了“职教新干线”,力争实现“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职教新干线是一个基于实名认证、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服务。开通不到两年时间,全省已建设机构平台190个,师生个人空间50余万个[1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一批职业院校积极利用职教新干线开展了空间应用探索,涵盖课堂教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课堂教学方面,探索了多种新的基于空间的教学模式,如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16]、翻转课堂模式[17]、化工仿真教学模式[18]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利用职教新干线开展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19]、融通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20]等实践探索。资源建设方面,利用职教新干线开展了碎片化教学资源建设[21]、课程资源库建设[22]等实践探索。 除湖南经验外,北京在基础教育“人人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北京市教委以北京数字学校(Beijing Digital School,简称BDS)为载体,为广大中小学师生以及市民免费提供海量的名师课程资源和实名制认证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BDS于2012年9月1日上线,运行一年来平均月点击量已达300万次以上,平均每节课程资源的访问时长15.5分钟,55万名中小学生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个人实名网络学习空间[23]。BDS已成为北京市教委推进“人人通”工作的核心平台,目前全市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已实质性进入BDS。在空间创新应用方面,2015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24]以及在重度雾霾天气实施的“停课不停学”活动[25],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体现了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三)融合创新阶段(2016年之后) 经过系统推进阶段,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全国有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提高到4200万,空间应用从职教拓展到各级各类教育[26]。2016年2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出要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这标志着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即将进入融合创新阶段。 “融合创新”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将从“建设导向”转向“应用导向”,普及应用成为空间发展的重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在“通”字上下工夫,“通”强调建设的同时更强调应用的开展,“通”体现在“接入畅通、使用畅通、数据汇通、信息沟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最终达成“知识建构、个性发展、集体智慧发展”的目标[27]。系统推进阶段主要解决了“通”的问题,那么融合创新阶段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通”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将重点解决“达”的问题。 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合创新式发展,需要鼓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各类学校逐步扩大空间应用范围,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更多促进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变革的常态化空间应用模式。此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将朝着“智慧学习空间”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 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将超越单纯的虚拟空间的概念,转向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无缝联通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场馆等学习场所的一体化学习环境,全面支持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满足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将实质性进入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深度互动、高效沟通、有效协同,构建促进每位教育利益相关者智慧成长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国家与地方部署的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云服务平台的定位将进一步清晰,通过建立有效可行的互联互通机制按需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云服务平台的一体化,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规模化、多元化而又高质量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能力。 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统计分析”,演变为促进教育变革的科学力量和战略资产[28]。网络学习空间连通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广大师生、家长、管理者等,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阵地,国家的大力推进将促使其成为我国教育大数据的重要产生源和集聚地。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点阵数码笔、拍照搜题、可穿戴设备、物联感知、视频监控等)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在运行过程中将持续、实时采集到更细、更全、更优的教育数据。通过一定的数据传递与交换机制,实现各种教育数据在空间平台之间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透明流转与融通共享。 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正在将人类带入智能时代,融合创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的智能化将成为空间平台研发的重点。未来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平台将在数据化的基础上,利用脑认知与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提升机器的学习能力,精准把握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评估诊断知识缺陷、预警学习危机、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资源。教师能够利用空间开展更智能化的备课和作业批改,自动匹配推送最适合的教研伙伴。管理者能够利用空间动态监控教学活动进展,管理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决策。 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绝不是“千人一面”,而要体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个性化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重要发展方向。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将从功能定制、特色布局等“表现层”的个性化转向真正具备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实质层”的个性化转变。传统的“一对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网络学习空间将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服务,通过精准化的资源服务推送、个性化的学习结果诊断以及学习路径引导,高效支持学生开展随时随地的按需学习,让每位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长感”,实现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现存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政、产、学、研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下迅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空间认知缺乏共识,建设呈盲目状态 自“三通工程”提出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以及广大企业逐步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一股空间建设竞赛热潮。但是,网络学习空间究竟是什么、建设有何要求、该如何应用,空间建设的参与者们对这些基础性问题尚未达成共识。高涨的热情既推动了各地空间的“百花齐放”,又导致空间的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已有学者对此表示担忧,“很多人认为只要建设一个平台,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账号就算完成了人人通的建设”,“绝对不能将网络学习空间理解成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认证的个人空间”[29]。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虽然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仍未取得政府以及社会的一致认可。此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规范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各地空间平台的建设进度与建设质量。 (二)活跃度不够,缺少实质性的、常态化的应用 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整体处于“建设期”,各地空间云平台陆续建成,广大师生空间逐步开通。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网络学习空间云服务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和资源量都有一定的规模,但空间的访问量和活跃用户数却很不乐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核心在“通”,而“通”的目的在“用”,而“用”的价值体现在“常态化”。虽然,国内部分省市(如湖南、北京等)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与管理应用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形成可推广的、切实与教育教学实践全面融合的常态化应用模式与策略。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培训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空间培训的内容体系与模式尚不清晰,导致很多老师开通了空间却不知空间为何物、有何用、如何用。此外,从研究来看,有关空间应用的文献数量有限,且大多是一线实践者应用经验的零散总结,空间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 (三)智能性不足,空间数据尚未有效利用 网络学习空间的智能性直接影响空间的应用效果和持续性。当前,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数据可视化、物联感知等智能技术还未在空间平台中得到实质性应用。国内大多数网络学习空间云服务平台存在智能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空间难以根据用户的行为记录、知识结构以及偏好、学习风格等数据,精准推送用户所需的资源、工具、活动与服务;(2)空间难以对有潜在学习失败风险、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预警和有效干预;(3)空间无法针对每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供最适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4)空间难以对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诊断与智能反馈;(5)空间未能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建立(半)自动化的处理机制,切实减轻教师和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数据是实现空间智能性的基础。虽然很多空间已经采集了大量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教育数据,但这些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多用于简单的统计分析,数据应用层次偏低。 (四)纽带作用不明显,联通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网络学习空间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空间,还是连接课堂、校园、家庭和社区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的核心纽带。现阶段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联通价值并未有效发挥。一方面,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未成气候,空间未能联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以及校内校外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学习场所也未能通过空间形成无缝整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人际联通的范围非常有限,空间平台的用户粘性较差,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管理者之间未形成持续扩展与高效互动的人际网络,“空间孤岛”现象严重。 四、网络学习空间发展建议 2015年12月,教育信息化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开启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国家“互联网+”战略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有了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十三五”期间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必将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了更好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建设与普及应用,本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持续推进空间的标准化建设,探索空间的互联互通机制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特征、价值等基础性知识,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空间认识的共识度,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人人通”建设中的地位与职责。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标准研制工作,发布空间建设指南,指导我国网络学习空间的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组建联盟,协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智能技术及其行业标准与团队标准,逐步提升网络学习空间的智能性。鼓励多方参与、协同探索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支持数据融通共享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生态系统。 (二)积极探索空间常态化应用模式,建立空间应用推进机制 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管理人员和教师创新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动力和智慧,探索更多空间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与策略。制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指南,加大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持续采集全国各地涌现的空间应用案例,形成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提炼总结若干典型、有推广价值的空间应用模式,并通过多种渠道推广。通过集中面授、在线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空间应用培训,将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每位教师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能力和信心。 (三)加强空间数据安全与运营监管,保护师生隐私 成立专门的网络学习空间监管机构,制定网络学习空间运营管理办法,对政府、企业以及学校运营的各类空间进行动态监管。加强空间数据的持续规范采集和安全保护,将数据安全性作为各机构取得空间运营资格的基础性条件。制定空间运行评估办法,注重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将空间应用作为考核各地“人人通”工作的核心指标。按照教育部“管办评分离”的制度设计,支持成立提供专业网络学习空间质量与安全评估服务的第三方社会机构,通过科学评估不断提升各级各类空间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四)加大空间研究力度,以研究带动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通过课题立项、召开研讨会、成果评奖等多种方式,激励更多的研究者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系统研究。积极应用脑认知与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基于空间的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支持成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相关研究机构,汇聚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破解“人人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建立空间研究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速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持续创新建设与普及应用。 (五)关注空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完善网络学习保障机制 动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实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评估其学习表现及结果,并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持续采集空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建立系统完备的个人学习档案。建立基于空间的学习评估与反馈机制、学习激励与引导机制、学分转换与互认机制、服务质量跟踪评估机制等系列网络学习保障机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_人人通论文
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_人人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