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性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宇宙总体演化说和哲学总体
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总体思路的发展
康德提出了接近近世自然科学的总体宇宙演化规律。黑格尔则运用总体的发展“观念”于近代辩证法的总体系统的研究。他们的宇宙总体演化说和总体哲学方法的有价值成果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总体自组织理论,即总体性原理的主要思想来源。
1.星云假说及其对宇宙总体演化规律的新贡献。其一,宇宙是自己运动的自组织动态系统。他以崭新的开放宇宙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宇宙总体的发展,并以当时实测的天文学资料为据,认为环境不断有“力”输入到系统中去,造成宇宙诸天体的双向演化(混沌有序)的自组织普遍功能,从而使天体系统产生新的结构,形成更高的天体系统。“自然界在它由于各种运动衰减而重新陷入混沌之后,……又会从这个新的混沌中很容易恢复起来,……难道就不能再由补充的力来使它们重新发生作用,按照同样的普遍规律而互相制约,以达到和谐一致,从而又出现原来的结构吗?”[①]
其二,宇宙总体的发展是有层次的,与物质相联的。每个物质层次都具有生成新系统的能力。新系统由于其不断增强的结构性才有生命力。他说“这些更高的世界系统也不是互不相关,而是透过联系又构成了一个更广大的系统。”[②]至此,在宇宙核演化的总体规律未发现之前,康德已大体上从开放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构筑了前核时代的宇宙演化的总体规律。要知道,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未发现之前,年轻的康德在十八世纪末所完成的宇宙学的伟大业绩。他已看到宇宙整体是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它通过不断更新旧结构达到总体发展的新平衡,自然界的盈、亏是互补的。尽管这一互补的行为是以多少偶然的方式进行,但其结局大体相同,使宇宙总体结构通过互补性的变异得到丰富和“增肥”。康德写道:“每一有限的事物都要扮演死亡的角色”,“但永恒的物质运动又在被埋葬于一片混纯中的分散星际物质作用下又创造出许多新世界。”正是这种物质整体的互补性才使宇宙的自组织总体演化丰富多彩,不断创新,保证自然界“永恒的生命”的发展[③]。这里已潜藏着宇宙总体熵的双向(增熵与减熵)转化的自组织功能的重要思想。其后,海克尔(德国有名的达尔文主义者和康德的“一元论宇宙观”的继承者)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基点发展了康德的宇宙总体双向(混沌有序)的自组织宇宙演化理论。他已看到,克劳休斯不顾条件夸大宇宙系统增熵趋势的严重疏漏。他说,从局部的、具体运动的物体看,“运动着的物体总要遇到外界的阻力,如果不从外界给予新的推动,不增添新的力量来克服阻力,那么这个运动就会渐趋停止。因此,一切想制造任何一种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可是当我们“把宇宙,即处于永恒运动中的无限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情况就完全两样。”[④]海克尔已看到,宇宙全体具有其部分所不具有的整体效应。这种“整体效应”的宇宙观是恩格斯构成辩证唯物论的哲学物质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正因为他从宇宙总体的高层次的发展上看问题,他才发现了“熵”的双向转化功能,不同意克劳休斯把“热熵”绝对化,反驳了其“宇宙热寂”的结论,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宇宙整体的熵的双向演化的模式,因为“在整个庞大的宇宙中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在这里却具有使潜热转化为机械功的条件,使宇宙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既然宇宙中存在着“熵的最大值”(无序无限增加),就相应地存在“熵的最小值”(“减熵”即有序增加)。这是他对就宇宙总体首次提出的关于宇宙熵的双向转化机制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康德的总体宇宙观在哲学领域的扩展和应用问题。撇开其后期的先验唯心论的错误倾向,不难发现,他力图从自然界的整体结构来概括人类理智发展的全过程,把人类把握自然界的智慧的最高结晶——范畴合理地看作是由个别到特殊,再上升到一般的正、反、合的综合化的过程。他还提出人类理智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本体时必然引起的四组相互矛盾的认识,即四组“二律背反”,接触到辩证法的客观矛盾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称康德是“近代辩证法的缔造者。”[⑤]
2.黑格尔在思辨辩证法中对“总体”观念的发展。总体观念是他思辨的概念辩证法的总的方法论。他把象征时代发展的科学总体的否定性发展观念赋予他的“观念”范畴,使“观念”这一核心范畴又在《精神现象学》、《逻辑科学》、《哲学史》中进行“洗礼”,使古代辩证法上升到近代总体系统发展观的新阶段。他承认,其总体观念发端于哲学史,认为赫拉克利特的总体观念说出了“哲学的开端”,“一个从观念到总体性的完成……这个观念说出了总体性(Cesenthaft),说出了观念(ldee)的本质。而这个总体性就是哲学的开端。”[⑥]他肯定亚里士多德对总体方法的研究已从经验的层次上深入到宇宙的各个方面,把总体推向系统的方法,看到系统的整体效应大于部分,即非加合性原理,但其整体观还未脱离经验的框架。对他总体观念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宇宙总体发展观。他用斯宾诺莎关于“规定就是否定”的著名命题来充实康德的总体自然观的哲学结构,使总体观念提到普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他把人类哲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只有“观念这一全体的思想”才能全面揭示哲学史的内在价值。假如我们离开整体的联系,离开世界文化科学,“我们就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见许多个别的哲学系统,而不见哲学本身……犹如我们首先要对于一个地方的风景,加以概观,如果我们只流连于这风景的个别地方,我们就会看不到它的全景。事实上,个别部分之所以有其优良的价值,即在于它们对全体的关系,这种情形在哲学里更是如此。”[⑦]黑格尔否定性的“整体的生命”的思辨辩证法的范畴体系就是以这一总体观念的方法为指导。他在其辩证法的发祥地《精神现象学》中把反映时代前进精神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概括为“整体的生命”的系统发展观,从总体发展的深刻哲学反思(扬弃)中首次把他陈述的辩证法发展原理和范畴体系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以花为喻,说明植株、花蕾、花、花朵和果实这些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的诸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而形而上学却把这些相辅相成的发展环节割裂开了,“看成是不相容的东西。”但恰恰是“这些形式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整体的生命。”[⑧]他把否定性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赋予总体,这突出表现了其辩证法的时代精神的进步性。他已看到一个新生的世界作为一个全体还是不完全的,因为开端只有继承过去并扩展自己后才能真正重返“发展的全体”。一株刚出土的橡树苗预示着绿色生命的开端,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生命对此是不会满足的,只有它生长成枝叶茂密、树冠高大的橡树才能使开端重返圆满的“发展的总体”。其后,他在《逻辑学》中还专门就总体范畴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哲学的辩证反思,即从古代的“单纯经验性的自然界被动的实体”,指古代的直观的自然界总体观到近世康德依据宇宙的演化说揭示的以自然科学特殊规律为基础的总体观和使总体个别性与特殊性认识达到同一的黑格尔的总体观(在总体的普遍性反思中使个别与特殊“达到真正的同一”),这时总体观念才摆脱被动的必然王国而达到自由王国。尽管黑格尔完全颠倒了总体范畴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毕竟提出了总体观念发展辩证法的统摄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他的这一有价值思想对今天发展辩证法的总体功能与总体方法仍有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运用崭新的世界观去改造和发展“总体”、“整体”、“系统”等重要哲学范畴,使其普遍的哲学方法论功能在彻底唯物主义哲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同恩格斯提出的宇宙双向物质自组织理论[⑨]相融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物质自组织原理(简称哲学总体性原理),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辩证唯物主义又更加深化、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对“总体”、“整体”、“系统”范畴的改造和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总体、整体、系统的诸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中的联系与区别。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外延最大的范畴。它在时、空的扩展中是无限的,泛指宇宙的总体,同无限发展的物质范畴是同等序列的概念。总体在物质空间中的扩展一般可用广延性和无限性来表征。它在时间中的延伸,即横向的深化,可用物质的有层次的发展,即“系统”、“系统性”来表征。从总体的动态发展看,总要在无限的时空发展中表现出层次性,每个层次(如宇观、宏观、微观等层次)都形成自己特有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使各个层次彼此相区别。“整体”则是表征总体系统的方法论功能的。因为总体具有整体效应,在形成各个物质层次时,这种总体效应一律保存下来,否则,离开整体效应的系统就要散失、崩溃,失去物质系统中的可分辨性。可见,“系统”、“整体”都统摄于物质总体。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入手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因此能把总体、系统范畴运用于分析和解剖人类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向总体的转化”[⑩]的过程。恩格斯在再现自然界的整体发展前景时也是使用“系统”到“总体”的范畴。他说:“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质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1)。恩格斯尤其注意总体、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功能。他认为抓住了事物发展的系统、总体,就能发现物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当然不是说哲学可代替科学,而是强调正确的总体科学方法论对科学发现的重大指导作用。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还告诫我们,研究矛盾辩证法、对立面的转化时,不能忘记整体的方法论功能。“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个矛盾之中,……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最根本之点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揭示了思维、自然界和社会运动的总规律,使总体范畴第一次能够统摄自然界、社会及反映后者的思维辩证规律,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原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2.哲学总体性原理=总体、整体、系统范畴与物质总体的自组织理论的结合。尽管当时宇宙核能的生成和转化问题还不清楚,但恩格斯以辩证物质观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基点已从哲学上超前提出了宇宙物质总体的双向演化(混沌有序)预测,认为“我们的宇宙岛的物质把如此大量的运动——究竟是何种运动,我们还不知道——转化成了热,以致……发展出……种种太阳系,而这些太阳系的逐渐灭亡同样是肯定的……至于我们的太阳系的将来的……(残骸)是否能重新变为新的太阳系的炽热原料,其‘结论’是肯定的。”(12)恩格斯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自组织理论是对总体系统的物质整体功能的科学的阐释,为哲学总体性原理奠立了哲学的科学基础,使辩证的发展观和唯物论在物质总体中达到了真正的统一。列宁在历史新时期提出了“发展原理”必须和“物质统一原理”相结合,这是对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具体化,接着,又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提出“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这是从物质演化的原子微观粒子的层次上对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具体新发展。对黑格尔哲学有较多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卢卡奇在总体性范畴问题上故意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观点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的总体性原理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割裂开来。他承认“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汲取的方法论精华”,但它“只适用于历史辩证法”,指责恩格斯、列宁曲解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总体观的批判,排除了人的实践批判的能动性,使自然辩证法陷入与人无关的宇宙本体,而自然不知有主体,因此没有自然辩证法。因此,他断定,恩格斯、列宁“想把辩证法放进自然”,“想把人的存在方式放进自然,这是不折不扣的魔术”。事实上,是卢卡奇背离了彻底唯物主义,用主体与客体的新“原则同格论”来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观念,以便在恢复历史辩证法的名义下取消客观意义的辩证法。
二、宇宙熵和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发展
(一)总体核宇宙演化规律和宇宙熵
对主宰物质总体演化机制的“宇宙熵”的功能与方向探索的真正突破是二十世纪核时代。镭、铀等天然放射性重元素的天然衰变的发现使科学家揭开了原子核的复杂的粒子结构,人类开始迈入核时代。本世纪30年代核物理在宇宙学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核科学家在长期观察恒星(包括太阳)发射的经久不息的火焰后发现,它们发射出的光和热不是过去认为的“煤炭的燃烧”所致,而是氢核聚变的结果。在恒星中普遍存在的氢核聚变支配整个宇宙的诞生与发展,构成宇宙总体核演化。离开亿万年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光热等能量的吸收和积累(这里太阳发出的负熵流以信息转换,能量不断迭加的形式进行),就不会有地球上的生命及其向智能型人类方向的发展。
可以说核宇宙学所揭示的宇宙熵的正、负两个方向和功能的研究已使恒星的生成理论成熟了。总体核宇宙演化说明,恒星就是由弥漫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冷分子(主要成分是氢元素)构成的。这些星际物质在围绕恒星系(如银河系等)的旋臂运动时,受到星系的旋臂巨大引力波的压缩,首先凝聚成团,形成原恒星,其后又经内部增温、增压,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恒星内部发生核聚变,使恒星进入主星序阶段,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在此阶段核燃料可持续燃烧百亿年不衰,而当氢燃料耗尽后,就会引起巨大恒星的坍缩,即宇宙学所称的超新星爆炸,恒星死亡,并把燃尽的核废料重新抛回宇宙,但恒星个体的终结,不是天体整个系统的终结。这些旧恒星的核废料经过一定时期的凝聚,又会经过信息的积累,结构的增加,产生出第二代恒星。经宇宙学家的研究,太阳系就是这样由某一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富含重元素的第二代恒星。整个宇宙就是这样沿着混沌与有序的两个方向不断相互转化,推动宇宙总体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系统发展,使宇宙总体不断丰富,内容日新月异,维持宇宙整体的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说明地球条件下封闭的热过程的热的传递只能由高温热源(有序的)向低温热源(无序的)传递,由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传递的逆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二定律亦可表述为增熵原理。但在核聚变占主导的开放宇宙系统中,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一切都处于变动不居的动态演化过程,低温的星际冷物质经过凝聚,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核聚变,自动由低温热源转化为高度有序的高温核能源,超新星的爆发不是演化的终点或象克劳休斯预言的是宇宙的末日,而是宇宙整体新的演化的起点。如在宋代我国史书中记载的一颗超新星,即今之蟹状星云经过千余年星际抛散物质的潜在信息与结构的更新已产生了新的X射线热源。它是由新诞生的脉冲星发出的。这样,在核宇宙恒星演化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被赋予新的核演化内容,后者在宇宙总体的双向演化中担负着更新宇宙结构,实现宇宙整体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宇宙总体的永恒发展就是通过熵的双向转化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天体的盈、亏变化,产生与灭亡,其盈、亏大体上是互补的,旧的恒星系被淘汰是为更高天体系统的产生提供原材料和场所,新诞生的天体系统又弥补了已有的宇宙整体的亏损。
(二)信息控制与宇宙熵
二战后,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的创立则把核宇宙学的研究推向了信息核宇宙学的新阶段。起初,人们仅从通讯信息科学的革命来认识这些新科学的意义,但伴随核宇宙学的深入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深化,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物质负熵流等新学科对核演化宇宙学的影响看得愈来愈清楚了。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运用统计物理方法从局部的热平衡增熵过程向开放的核演化宇宙系统进行反推,发现更大的宇宙,不断有新的核能源输入,熵不是单方面地向无序(增熵)、混乱滑动,而是无序的星际物质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有序之源。热力学在核宇宙学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承担了新的角色,他发现宇宙广义信息的“负熵”新性质,并由此看到地球绿洲的“负熵区”的存在。太阳、地球等天体的高度信息自组织功能的发现为控制论采用信息、人机系统模拟天体等自然“减熵区”找到了客观的模型。可以说,控制论、信息论就是根据这些客观模型建立起来的新的减熵机器理论。
控制论在蕴育开创阶段就已为宇宙信息的结构及其信息反馈功能的研究开辟了新径。一些有创见的学者为了创立这一新学科已从研究人脑和心脏的神经信息反馈功能出发,对生物的有目的反馈活动和用机器模拟生物的有目的的反馈控制的种种反馈类型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它对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自组织功能和机制的深入的科学探索和实际技术应用的研究清除了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赋予目的范畴的神学目的论的恶名,重新确立了目的范畴在哲学和科技实践中的价值,把信息反馈和目标(目的)控制联系起来,实现了人工信息高技术系统的程序控制。既然核宇宙演化学已经弄清楚宇宙天体系统演化的熵的双向性质,既然控制论和微电子电脑技术已能在实践上模拟自然界的熵的双向演化功能,设计出克服增熵的信息减熵机器,既然已能模拟自然界长期演化产生的高度有组织智能物质——人脑,设计出可给出复杂数学问题的解的智能电脑,后者可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环境的增熵,那么,就在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导致宇宙整体灭亡的单向的“增熵”的“热寂说”是不存在的。熵与负熵在物质总体中同时并存,相互转化,构成宇宙演化的永恒机制。
(三)哲学熵与宇宙熵在宇宙总体中的统一
伴随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开发“热”,西方哲学提出了“功能(信息)唯物主义”、“控制论唯物主义”等(13)即把信息和控制论的原理直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从哲学基本路线上分析,这是对唯物主义的恢复,但仔细分析其内容,由于西方哲学的传统的哲学偏见,排斥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新牌号的唯物主义无非是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替代哲学的思考,不能揭示出信息的哲学本质及其与宇宙熵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维纳对信息哲学的开创性研究。他对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不抱偏见,创立了技术通讯信息的“负熵”的概率统计模型,看到增熵与减熵(即信息)系统在广大宇宙中的双向转化与联系,对信息的本质做出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写道:“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14)。维纳对信息与物质能量的联系与区别的唯物主义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物质整体中信息与熵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还未能说明宇宙熵与哲学熵(包括技术信息)的关系。熵与增熵是信息在物质系统中两个方向滑动的结果,在热能的传递中,有序的减熵,即信息,而失去秩序的信息,就由信息变为潜信息、增熵,这是统一的物质过程的两种功能,就象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在物质整体中不可分割。国内已有人提出“熵的跨学科功能”问题,熵概念在当代科学中出现了向各门学科的泛化,继信息熵,即申农熵之后,提出了历史熵、经济熵、社会熵等,只要慎重使用这些概念对科学发展是有益的,正如贝塔朗菲把生物学的系统概念向哲学和其它学科推广已产生巨大的反响一样。表现熵在宇宙总体中的双向转化的哲学熵概念的提出对发展哲学总体性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宇宙熵是哲学熵的物质根源和基础。哲学熵表现了熵的最大值与熵的最小值的整体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宇宙熵与哲学熵是同一的,但哲学熵又不同于核宇宙演化中的熵原体。哲学熵是在宇宙熵发展到智能物质阶段,特别是出现了人脑这一智能高度有组织的物质器官后,人运用概念系统对宇宙熵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但这一智能创造物不是主观随意创造的,只是到了今天,科学揭示了信息的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及其与宇宙熵的总体联系以及信息技术对克服自然界增熵的重要作用,哲学才有可能提出广义哲学熵的范畴。哲学熵表现了人改造世界,把握现实的特有的能动性和人的特有的主、客体关系,这完全不同于受自然界核演化规律约束,自发发生作用的宇宙熵本身。哲学熵范畴和宇宙熵的统一既揭示了物质自身自己运动的方向和总体功能,又指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有的能动性(与哲学熵的结合),使唯物主义提高到信息时代以“信息整合”为重要方法的新阶段。
首先,哲学熵(宇宙熵)的总体性原理是对恩格斯的物质自组织理论的深化,对澄清核时代西方现代哲学“热熵”理论研究引起的思想迷误是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里夫金在其近作《熵:一种新世界观》一书中继续把克劳休斯的熵定律绝对化,主张“熵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定律的最高定律”(15)。他表示要和牛顿机械自然观划清界限,事实上又陷入了新的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总体的演化仅看作是信息性和有序性的单向耗损,全球生态危机都表现为熵不断增加和逼近,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不能抵消增熵或延缓退化,反而会扩大系统的增熵,并抹煞了社会生产和现代科技对保护全球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以地球生态恶化为口实的新哲学委实是离开宇宙核演化规律,把热熵绝对化,根本不了解哲学熵的特点,继续贩运旧的宇宙热寂说。撇开宇宙中的核演化的宇宙熵不谈,在地球的条件下,只要我们自觉地以熵的双向演化的思想为指导,注意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增加环保投入,就能在克服增熵中使自然界向减熵方向调控。近年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取得的积极成果说明经济增长与生态灾难并非“孪生兄弟”。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核能信息科学中的整体结构功能的深化和哲学熵总体性原理的提出为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结构功能的研究开辟新径。
列宁在改造吸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有价值遗产时就已指出,“科学是圆圈的圆圈”(16)。黑格尔这里所指的“科学”是指泛科学(“Wissenschaft”),包含各门科学的有价值东西的“逻辑科学”,即他的哲学,它是个“大圆圈”。各门科学则是“这一圆圈”的“链条的各个环节”。它通过沿螺旋线思维的上升运动,由简单的抽象思维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达到辩证理性的整体的高度综合。他给辩证法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矛盾整体的双重化思维运动,“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继之而来的规定性就愈加丰富,愈加具体”,“而更大的扩展同时又是更高的有序”(列宁称这是对辩证法的不坏的总结”)(17),实现辩证法认识功能的高度集约化、有序化,达到具体真理的认识。黑格尔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更不会知道核信息时代的具体情况,但他提出的通过“圆圈”实现的由抽象上升到思维中“具体”的整体综合的更高的有序化的方法对研究现代辩证法的“整体结构”的信息化仍有借鉴价值。现代辩证法的信息化关键在于整体功能的信息综合化、有序化,超越局部经验的限制,通过电脑网络的最新科学信息的综合,高效率、定量化地实现对整体效应的最佳的认识。
国民经济整体信息化的召唤和个人电脑的普适化与国际联网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结构(包括其规律和范畴体系)与电脑信息综合方法的结合的问题。电子信息微处理技术的发展比之经验处理信息的方式效率提高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如相当于指甲大小的芯片集成电路能集中2300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比起经验的处理方式,其效能提高几十万倍。个人小型电脑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就能够呆在家中及时获取世界最新科学信息、社会政治和经济信息。因此,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信息化已势在必行。唯物辩证法和现代信息“整体综合”(“整合”)方法的结合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科学生产管理的高节奏,保证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的高效益的生产率。科学信息的整体综合和传输,可帮助我们迅速获得研究对象的全局性的动态信息,综合各门科学的最新成果,做出总体的科学决策,并可防止经验认识因缺少全局性科学信息向狭隘个人经验判断或独断论的回落。因此,唯物辩证法和科学信息的整体综合方法的结合可推动唯物辩证法向高效率的信息量化方向发展,对在创造性地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新学科产生,更充分地发挥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总体系统方法的指导作用。这方面的哲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地展开。
注释:
[①][②][③]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54、149页。
[④]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7~232页。
[⑤]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第225页。
[⑥][⑦]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20、11页。
[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页。
[⑨]何毓德 王登云:《中国黑格尔哲学新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⑩]笔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6卷第1分册第229页,并参阅德文版的原文重译了这段话。
(11)(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22页。
(13)[英]Nagel:《Phisicalism in modern materialism》。
(14)[美]维纳:《控制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3页。
(15)[美]里夫金等著:《熵:一种新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3页。
(16)列宁:《哲学笔记》,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
(17)译自列宁:《哲学笔记》俄文版,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
标签:科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宇宙结构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恒星演化论文; 恒星形成论文; 宇宙学论文; 康德哲学论文; 控制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