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试验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数学如何以课堂教学重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以及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结构为原则,增加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益?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点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和课堂教学基本内容来传授,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结构,知道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唯有结构才具最强的迁移性,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就可以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的知识。
一、课堂突出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
结合低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模式
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一册中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为例来说明。《数学》第一册中1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基础,教材分两个单元来安排:0到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先教学数的分与合,然后教学数的加、减法,两者分开教学。
①重点、难点:我们首先分析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难点。试验初,我们对刚入学的儿童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摸底测试,了解到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加减法有初步接触,处于扳手指算阶段,说不出算理。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说出算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②知识结构:进一步分析的是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所必须的认知意义上的工具是什么?这就是数的组成,低年级采用“分”与“合”的说法取代数的组成。“合”是学习加法的基础,“分”是学习减法的基础。我们把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将数的分与合及加减法配合在一起教学,先教"2"的分与合及加、减法的概念,然后教"3"的分与合及相应的加减法,……依次类推。这样处理,促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强化“看到加法想合成,看到减法想分成”,从而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即突破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这就是我们认为10以内加减中应教会学生的结构性知识。
③学习过程结构:最后分析的是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过程。首先从直观图,引进加、减算式,其次是导出该数的分与合,第三步是熟练口算及算理,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起初阶段进度较慢,教"2"和"3"的分与合及加减法时,重点放在加、减法概念的理解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上。一旦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会用数学语言叙述算理,掌握了学习过程以后,进度可放快,重点放在熟练口算上,一节课的练习量增大,为每个学生主动活动提供了可能。
为了配合教学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卡片,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一方面又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分与合及加减法的关系。比如教"3"的分与合及加减法时,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1=、1+2=、3-1=、3-2=,让学生回去制作这四张卡片,第二天教师教学时,学生就可充分利用这些卡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同桌两个同学一个摆数的分与合,另一个摆出相应的加减法卡片,或师生对摆等,又比如在熟练口算时,同桌互抽卡片练习,小组抽卡片练习等等),为提高学生主动活动的效益和质量提供了可能。
2.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教学模式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二册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然后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①重点、难点:我们首先分析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难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口算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先看较大的数加几可以凑成十,根据这个较大的加数,把较小的加数分成两个数,使分出来的第一个数和较大加数凑成十,再加上分出来的第二个数。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也即“做减法,想加法”的计算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对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往往感到做减法比较盲目,因此,教学的难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凑十法”的掌握以及提高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②知识结构:我们接着分析学生掌握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知识结构。“凑十法”需要知识基础有:(1)9+( )=10,7+( )=10,6+( )=10,5+( )=10;(2)9以内各数的分和合;(3)三个数连加的计算。“做减法,想加法”需要的知识基础是进位加法相当熟练,比如17-8=?,就要想8+( )=17,这属于逆向思维的题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突破这一难点?一般的做法是教学进位加法时,加大练习量,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进位加法,我们感到这种做法,一是机械的练习,二是没有扫除“做减法、想加法”的盲目性,不利学生的学习。于是,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先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的进位加法;8加几的进位加法;7加几的进位加法,……依次类推。这样处理,第一,有利于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同类知识;第二,有利于学生形成加法口诀,便于学生熟练进位加法;第三,在熟练加法口诀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熟悉“三数”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做减法,想加法”时有目的地“想”,比如15-9=?就想9的加法口诀,九六十五,所以15-9=6,从而突破退位减法的难点,又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③学习过程结构:最后分析学生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学习过程,首先借助直观图让学生圈数凑十,其次是利用“凑十法”导出几加几加法口诀,“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可概括为四个步骤“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十加几”。第三步是熟练加法口诀。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教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重点放在“凑十法”的四个步骤的掌握,进度可慢些,一旦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以后,就可自己迁移导出8加几,7加几等加法口诀,这时进度可放快,重点放在熟练口诀上。此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师生对口诀,学生两两对口诀等等,为学生主动活动提供了可能。
二、改造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构,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
在突出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每个学生在课堂内主动活动时间有了可能后,这就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诱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总结和评定者,学生的学成为教的基础和依据,师生两方是相关和相依的,真正形成了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而这些又必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试验在原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四种方式:
1.单体式活动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的单体式独立的,主动性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如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独立解题等等。
2.对组式活动 学生同桌邻座之间的互查、互评、互改、互学活动。如两两相互讲算理,相互抽卡片计算等等,教师在每项新的活动前必须对讲什么、查什么、怎样练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向别人学习的意识,这一方式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动的时间。
3.小组式活动 学生以邻座前后排构成四人小组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有:
①练习式,比如四人小组向组长抽卡片练习口算(组长可轮换),适宜在低年级使用;②检查式,四人轮流解答各自题目,检查学习掌握的情况;③多解式,四人小组每人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目。适宜在中、高年级使用;④讨论式,四人小组讨论解答共同完成某一难题,适宜在高年级使用;⑤竞赛式,四人小组为单位参加班级竞赛,四人共同讨论解题,组长代表回答问题。同样,每一种形式的应用,教师必须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
4.全体式活动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一个小组重点汇报讨论情况(汇报小组需轮流),其它小组作补充。二是根据交流情况,或教师作总结,或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发现新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改变,真正增加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提高了课的效益与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对知识的结构性改造,对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改造,对教师教学行为结构改造,对课堂组织结构改造,才能带来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