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片段论文,分数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随市政府的教育督导组一起去农村的中心小学进行督导检查,听了一些数学课,其中两次听“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比较中作了些评析和反思。
片段一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灵灵最多。
:皮皮最多。
: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我们来看屏幕(投影出)。
附图
师:原来三兄弟分到的饼——?
生:同样多。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分数分别表示三兄弟分到的饼呢?
生:
师:三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说明三个分数——?
生:相等。
(师板书:)
师:观察这三个分数,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没变。
师: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同学们先从左往右观察这个等式,再从右往左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了;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了。
附图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
生:不变。
师:同样的,从右往左看又有什么规律呢?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能把这两句话合二为一吗?与书上比比,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简评]上述片段中,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小步子教学,用一些填空式的提问紧紧地扶着学生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明白”,学生经历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确能记得滚瓜烂熟,考卷上也能得个满分,可纵观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习惯的养成。
片段二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其中的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其中的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皮皮最多。
:可能同样多。
:三个兄弟分到的饼应该一样多。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后交流)
:我们用三条一样的线段表示三个饼,根据猴妈妈的分法,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附图
从图中我们发现三兄弟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我们用三张同样大小的纸表示饼,三兄弟分到的饼的情况是这样的(边说边展示)
附图
附图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找到了猴妈妈合理分饼的秘密。观察我们的周围或利用手边的学具,你们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小组活动后交流)
附图
附图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个分数都可以找出无数个与它相等的分数。
:只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得有规律,分数的大小就不变。
:其实这与“商不变规律”差不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值不变。
[简评]不难看出,片段二中的教师拿到的参考资料或参考教案与片段一中教师拿到的相仿,连引入用的故事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第二个教师认真地进行了二次备课,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对教材文本进行了二度开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极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体现出了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首先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故事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解决问题。“观察我们的周围或利用手边的学具,你们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着、体验着,而认识也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与发展。当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正是二次备课所应考虑周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当学生对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有了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反思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有以下体会:
一是别忘了给学生留出思维活动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必须克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活动中的认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二是别忘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成为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