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政治复习中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能力论文,政治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政治学科不论会考和高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十分注重考查能力。具有较强的能力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在复习中,在能力培养上下苦功夫。
一、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记忆和理解能力是各项能力的基础。记忆是保持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记忆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保证。在复习中要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一般不要单纯的记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一)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要做到清、透、活。
“清”,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涵义。
“透”,就是要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透。多层次是指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自身的深度上理解。即从它的含义、定义、内容、特点、本质、实质、特性、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等方面理解。全方位是指从它与其他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的广度上理解。即从它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它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上,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上等方面理解。
“活”,就是要会用,会把知识进行迁移,会用它来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例如,对“国家性质”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弄清国家性质是什么?“国家性质”即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讲,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其次,要弄透下列内容: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的阶级性,不同的国体具有不同的阶级性质;国体是由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的;鉴别一个国家阶级性质的标准是看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国体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了它在政治上也要处于统治地位;国体决定政体,它是政体的内容,但由于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一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国体决定国家的基本职能,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最后,应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我们国家的国体:比较资本主义国家国体与我国国体的共性和本质区别;认识资本主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与国家职能的关系;认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再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执政党是指,A.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B.组织政府的政党C.能以国家名义实行阶级统治的政党D.能操纵总统选举的政党。此题属于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本题四个选项不论正确与否,均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上揭示了对“执政党”这一概念自身的理解和这一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只有弄透“执政党”这一概念,才能得出C项正确的结论。
(二)要注重知识整理,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复习中进行知识整理是理解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的有效方法。要在弄清楚单项知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概括,使零碎知识条理化,分散知识网络化。
1.运用图表法行理论性知识整理。理论性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不仅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牢固扎实深刻,而且有助于增强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在知识整理中,要系统掌握每个单元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各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那些内容多联系紧密的知识,通过各种图表形式(如知识性结构体系图表、专题性图表、比较图表等)把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形象地、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来,这对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政治常识中讲到经济基础、阶级性、国体、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政体、民主等重要概念,我们可以整理出下列图表:
2.运用归类法进行相关易混知识整理。相关易混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类知识的准确含义、本质、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提高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在高三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对相关知识区别与联系的归类整理和易混知识的归类整理。例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议会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等等。
二、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比较、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在高考试题中,对这两种能力的考查占了相当的比例。例如曾考查过下列内容: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英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异同,比较英美德三国的国体与政体,比较英国和我国政权管理形式的区别等,这些均属于比较能力的考核。对日本议会阶级本质的认识,对美国总统选举的认识,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对市场条件下价格的认识等属于对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提高自已比较和分析能力呢?
(一)通过纵横比较,求同求异思维,培养鉴别事物的能力。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事物的异同,一定要全面、深入。既要纵向比较(对事物自身按时间顺序变化的比较),又要横向比较(事物之间的比较);既要比较相同点,又要比较不同点;既要抓住比较点进行比较,又要在每一个比较点上作对应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辨别是非、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例如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比较,既要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主权在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等)和某些民主形式(普选制、代议制度等)上。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具体表现在:两者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两者的阶级内容不同;两者的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两者的发展趋势不同。只有这样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对具体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善于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培养科学分析事物的能力。例如,剩余价值在现象上,好象是资本家在流通过程中善于投机取巧,通过贱买贵卖获得的,而实际上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再如,有这样一道题:1680年,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罗伯特·费默认为:“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对这段话进行评析,我们应运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进行:既要看到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又要看到它的阶级局限性;既要看到资产阶级民主对资产阶级来说它是真实的,又要看到它对广大劳动人民则是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对封建专制制度来说,它跨越了一个旧时代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民主来说,它终将被代替。
(三)要关心时事政治,特别要注意运用时事政治提供的新情景、新材料和新问题来提高比较和分析能力。平时要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意识地、有的放矢地认识和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政治、经济现象和问题,认识和分析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问题。例如每年三月召开的“两会”,结合政治常识复习,我们可以比较“两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要同时召开呢?又如:1995年是个历史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是否可以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呢?再如1996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江泽民提出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等等,我们都运用所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常识加以理解分析说明。只有在平时做有心人,有参与意识,才能不断培养、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三、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判断能力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和理论是非的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综合评价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近几年高考突出了对上述能力的考查,从而增加了高考的难度。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这两种能力。
(一)加强辩证思维训练,克服思维定势,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在复习中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克服辨别是非问题上的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专政就意味着消灭民主。”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专政和民主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此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有较大迷惑性。我们要运用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又要在对立中看到统一,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是片面的、错误的。其实,一定阶级的民主,就是一定阶级的专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专政确实意味着消灭被统治阶级的民主,但在统治阶级内部则实行民主,并不消灭统治阶级的民主。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复习中要运用多向思维方法,学会多角度地用多种理论知识说明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此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已经过时了。解答此题我们必须从政治常识中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经济常识中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哲学常识中关于发展的观点这三个角度来分析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从而反驳错误观点。再如,“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解答此题时,我们也应坚持多向思维,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历史的阶级的观点和政府职权范围这三个角度来分析说明命题内容错误的理由。
(三)加强聚合思维训练,培养综合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综合,是将各组成因素或相关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评价,即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并对事物进行评价。在复习中,要培养对具体材料或相关单项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既要重视基础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又要重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之间的综合,更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国内外重大时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综合。例如,1995年高考试题第35题(题目略)通过三组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中央在党的建设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来考查考生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的建设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三方面工作共同要实现的目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的认识。解答此题,我们应该进行每组材料的概括综合;三组材料的概括综合;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综合;政治常识与时政的综合等等。只有具备综合和评价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答好此题。
此外,一定的表达能力,也是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复习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解答试题时,要避免罗列清单式的答题方式,不要仅靠各种联结词把互不相关的东西硬拼在一起。答题要紧扣题意,中心明确,用观点统率材料,并用材料来说明或证实自己的观点。答题时语言要清楚、准确、精练,要恰当使用政治术语,不要用自创的语言和概念以及其他流行在社会上或家庭中的俗语。
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记忆和理解的低层次能力,也有比较、分析和判断、综合等高层次能力。这些能力在高考中既相互区别、各有不同的要求,又相互联系,有一定的渗透和交叉。在复习中,我们对每一种能力都应该予以重视,决不应该有所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