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然[1]2001年在《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构筑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1978年Saijo提出后,肩胛皮瓣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创面的修复。但是,传统的肩胛皮瓣面积较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随着整形外科的发展,临床对较大面积皮瓣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本课题对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进行了研究。 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的血管分布 采用6例肝素化新鲜尸体,用140mmHg灌注压力,将40%甲醛银朱溶液注入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内。定点标记后,沿左侧肩峰-第七颈椎-右侧肩峰-右侧腋后线-第十胸椎-左侧腋后线-左侧肩峰的范围,将背部皮瓣在肌膜下层面掀起,行X光下摄片。结果发现以一侧旋肩胛动脉的皮支为蒂,造影剂可跨越人体中线,到达对侧肩胛区。横支从旋肩胛动脉皮支主干水平发出后,略向头侧走行一段,随即发出很多分支,呈弓状或阶梯状,在中线区与对侧的血管吻合成网状或弓状。这种吻合存在于中线区的不同高度上,血管跨越中线后按弓状或垂柳状向对侧肩峰延伸。这些血管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大的血管网。中线区的吻合更为广泛,可见阶梯状吻合、垂柳状分支、血管弓和血管网,吻合形式多样,但较为粗大的血管较少。在对侧肩胛区内,未见粗大知名血管支,血管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肩胛冈上区。整个皮瓣血管轴的方向指向对侧肩峰。 制作跨越人体中线区肩胛皮瓣的透明标本—明了皮瓣的微血管构筑 采用另外6例新鲜肝素化尸体,在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内注入乳胶墨汁混合液。同上法切取皮瓣后,酒精固定并逐级脱水,最后放入冬青油中制成透明标本。观察其微血管构筑情况:同造影结果基本相同,皮瓣内有多级血管吻合网,跨越人体后正中线达到对侧肩胛区。血管的密度变化也基本等同于造影检查。在制成透明标本的皮瓣上,分别通过双肩峰连线、双侧旋肩胛动脉的体表投影处连线、双侧肩胛下角连线和第十胸椎做四条横行标记线;然后通过后正中线、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垂线、双侧肩峰点垂线和皮瓣远端的肩胛骨中份垂线做六条纵线;将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划分为15个区。在每个分区的中央区域取3×3cm~2的透明标本组织块,分别在标本左右两端纵向切取0.2mm厚的全层组织:将余下的标本块在显微镜下按深筋膜层、浅筋膜层、真皮下血管网层及真皮层分四层水平切开。切取的标本放于盛有冬青油的培养皿中,用微循环体视显微镜,放大6倍,分垂直向和水平向观察微血管构筑情况。将透明标本的微血管图象输入计算机,应用Pro-Plus Image(IPP)分析系统测量各区的血管密度,血管管径。观
牙祖蒙[2]2000年在《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1)建立反流轴型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为该种皮瓣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必要工具;(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反流轴型皮瓣成活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规律,了解皮瓣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的途径及动力,探索皮瓣的成活机理;(3)回顾总结临床所应用的反流轴型皮瓣的血运及成活情况,评价该种皮瓣的安全可靠程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对皮瓣血运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更好的开发和应用反流轴型皮瓣。 【方法】(1)用大体解剖、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了5只Wistar大白鼠背部皮肤的血供来源、分布及吻合情况,发现旋髂深血管供养腰背部皮肤,其管径较粗,动静脉紧密伴行,血管轴向与中线成直角相交,左右对称,在中线区有明显的吻合支。因此,形成了以左旋髂深血管为蒂,以左右旋髂深血管吻合网为轴的横形皮瓣,面积为8.0×2.5cm,跨中线长度4.0cm,皮瓣形成后原位缝合,作为反流轴型皮瓣的实验模型。(2)按上述方法形成Wistar大白鼠腰背部反流轴型皮瓣30例,观察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7天、14天皮瓣的相关临床指标和近端、中线区、远端的微循环形态学及动力学变化:包括皮瓣微循环动态观察,微血管压力、密度、管径的测定,皮瓣组织血流量的检测以及血管构筑变化的展示。(3)对1981~1999我科所应用的139例反流轴型皮瓣的血运及成活情况,包括皮瓣完全成活率,部分成活率,完全坏死率,动脉缺血、静脉淤血发生率,动脉缺血、静脉淤血致皮瓣坏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与我院同期顺流轴型皮瓣的相关指标作比较,评价反流轴型皮瓣的安全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对皮瓣血运障碍尤其是静脉淤血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1)在Wistar大白鼠腰背部所形成的以左旋髂深血管为蒂以左右旋髂深血管吻合网为轴的横形皮瓣30例,其轴心血管和吻合支出现率为100%,术后完全成活率100%,未发生皮瓣损伤和感染,微循环观察方便易行,可重复性强,效果良好。(2)术前动脉的血流由两侧流向中线,静脉血流由中线向两侧回流;皮瓣形成后,可见血液由蒂部动脉经中线区吻合支流入中线以远区域,而中线以远区域的静脉血流则通过静脉吻合支流向近端;术前、术后均未观察到静脉瓣膜。(3)术前动脉灌注压在中线两侧无显著差异(p=0.73),即不存在灌注压差。术后皮瓣近端动脉灌注压72h内逐渐升高,而中线区及远端的灌注压显著下降,近端和远端平均微动脉灌
牙祖蒙, 陈宗基[3]2002年在《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 以Wistar大白鼠左旋髂深血管为蒂 ,形成 8 0cm× 2 5cm横跨腰背部中线 4 0cm的矩形皮瓣 ,作为反流轴型皮瓣模型 ,观察其成活过程中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的途径、方向和流速、血管管径和管内压力、血流量及血管构筑的改变。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率 10 0 % ,术前中线两侧动脉压差约等于 0 ,术后皮瓣近、远端灌注压差达 4 9kPa ;轴心动脉经中线吻合支向对侧供血 ,经静脉吻合支回流 ;中线以远区域的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术后4 8h内 ,皮瓣远端血流量仅为术前的 1 8~ 1 5 ,中线区静脉压高于远端 ,6例的皮瓣远端静脉淤血 ;72h后中线区血管吻合支增多、增粗 ,静脉压低于远端 ,远端淤血开始缓解 ;轴心血管沿吻合支逐渐向中线以远延伸 ,14d形成与顺流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 ,血流量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反流轴型皮瓣经两侧轴心血管之间的吻合支供血和回流 ,其动力是吻合支两侧的动、静脉压差。术后 72h内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 ,此期皮瓣以代偿性的吻合支增粗、增多及压力下降维持其循环 ;72h后 ,与顺流轴型皮瓣相似的轴心血管逐渐形成 ,为皮瓣成活提供了可靠的循环
张继[4]2007年在《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小型猪被覆动脉的三维血管构筑,建立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理想实验模型,为该皮瓣以及其它皮瓣或肌皮瓣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直观的解剖学依据。(2)利用已建立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扩张预制对跨区血管构筑,以及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为临床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供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3)在动物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初步进行临床应用,以期临床证实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积极作用,并在临床上加以推广。【方法】(1)采用层次解剖、血管造影、CT扫描三维重建等方法对小型猪被覆动脉的三维血管构筑进行观察研究,寻找理想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模型;重点观察躯干被覆的动脉构筑,以旋髂深血管为蒂、形成包含有腹壁上血管及其穿支的方形皮瓣,面积为20cm×20cm,通过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了解旋髂深动脉的解剖学供区及该皮瓣模型的血管吻合支类型。(2)利用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模型,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实验A部分:对照组为小型猪一侧侧腹壁形成的方形皮瓣,扩张组为另一侧的扩张预制皮瓣。实验B部分: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延迟组为单纯扩张器植入的延迟皮瓣。分别对照研究实验A部分与实验B部分各组的血管影象学、组织学、皮瓣血液灌注量及皮瓣大体成活率的差异。(3)临床上针对颈横动脉分支为轴型血管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进行扩张预制,二期手术跨区切取皮瓣用以修复颏颈瘢痕粘连患者4例。【结果】(1)小型猪躯干皮肤浅筋膜的动脉供血在臀部、背侧以节段性的细小动脉穿支为主,动脉以近似垂直于体表皮肤的方向穿出深筋膜,再分支营养被覆组织,主要包括肋间动脉背侧穿支,胸背动脉穿支;在腹侧则以较大的直接皮肤动脉和穿支为主,血管平行于表皮方向逐渐浅出,沿途发出分支营养皮肤浅筋膜,主要包括双侧的腹壁上动脉穿支,肋间动脉外侧穿支,双侧的旋髂深动脉。旋髂深动脉的解剖学供血区域以和腹壁上动脉吻合交界为界,所营养的皮肤范围相当于所设计皮瓣的1/3~1/2,即大小为20cm×7~10cm的皮瓣。(2)皮瓣动脉造影显示扩张组皮瓣旋髂深动脉及腹壁上动脉及其穿支均得到充分灌注,两者之间交通吻合支数量多,管径粗。而延迟组两个轴型动脉系统尽管能清楚显示,但较扩张组表现为动脉吻合支数量少,管径小,且灌注面积也相对较小。对照组的腹壁上动脉几乎不显影,吻合部位只见3~4条较细的吻合支。(3)血液灌注量比较,所有皮瓣的远近端都表现为一个先降后升的趋势,皮瓣近端在各组差异不大。皮瓣远端灌注量比较,在实验A部分,扩张组和对照组皮瓣远端在术后48小时出现差异,扩张组到术后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B部分,扩张组与延迟组皮瓣远近端的血液灌注量术后均无明显差异。(4)组织学检查,扩张组和对照组比较,扩张部位皮瓣的真皮下小血管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血管密度大,扩张组远端皮瓣仅有轻度淤血或不淤血,而对照组皮瓣的远端有较多的淤血表现。延迟组在延迟部位的真皮下血管数量亦较扩张组少,远端皮瓣也表现有程度不一的淤血现象。(5)皮瓣成活率比较,实验A扩张组为90.16±3.61%,对照组为72.67±5.3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B扩张组为92.08±3.30%,延迟组为80.79±4.52%,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临床应用4例窄蒂跨区供血超大薄皮瓣,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早期无动脉缺血以及静脉淤血现象。【结论】(1)小型猪被覆动脉三维血管构筑的研究,可为各种皮瓣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基于血管三维所形成的以旋髂深血管为蒂,包含有腹壁上血管的小型猪侧腹壁皮瓣是研究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理想实验模型。(2)扩张预制能有效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的主要机制为桥联效应:第一,扩张预制能使“阻淤血管”(choke anastomoses)转化成“真正的吻合”(real anastomoses),易化动脉的跨区供血,使一个轴型血管能够携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血管供区,从而增大皮瓣的成活面积。第二,皮肤的扩张过程,同时也相当于皮瓣的一个延迟过程,能改善皮肤的血流量。第三,扩张预制能使血管吻合支增多,增粗,增长,从而增加皮肤的血流灌注量。第四,组织扩张能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这可能与皮瓣静脉经扩张后产生的瓣膜功能不全以及旁路静脉的开放有关。(3)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桥联作用极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临床提高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对临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4)临床应用证实:扩张预制能改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血运,提高皮瓣的成活质量,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同时可形成质地良好的薄皮瓣,可初步应用于临床。
高亚坤[5]2017年在《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的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颌面部是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有一定的的美学要求。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是修复颌面部缺损的理想皮瓣。目前,国内外关于该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仍不全面。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高度还原人体立体结构,并可实现多种虚拟操作。利用计算机技术重建的三维耳后皮瓣可以直观、准确地观察研究耳后皮瓣精细、复杂的解剖结构;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工具对重建皮瓣模型进行虚拟解剖测量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大体解剖结构的理解。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尸体解剖对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内各种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研究,对皮瓣内的血管联系方式进行分类,为该皮瓣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精确可靠的解剖学参考。基于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获取人活体头颅部数据集,构建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三维模型。通过对模型虚拟解剖数值和大体解剖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重建皮瓣的真实性。为今后该皮瓣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解剖教学提供平台和动态资料。实验方法第一部分:模拟临床皮瓣设计方式,按层次解剖方法对尸体标本耳后区域进行大体解剖研究,记录皮瓣内血管来源、口径、走行、分布以及吻合情况,并重新分类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吻合方式,测量吻合区域分布范围,同时研究同名动静脉间伴行情况。第二部分: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CTA),将扫描得到的人体活体头颅部位二维数据集导入飞利浦星云3D影像数据中心(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构建耳后皮瓣三维模型。观察研究模型各项解剖学特征,进一步通过虚拟解剖测量,对比分析三维模型与大体解剖的吻合情况,评价模型的真实性。实验结果第一部分:耳后皮瓣的血供主要源自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颞浅动脉与耳后动脉起源、口径、走形、分支、分布等解剖结果与既往研究相符。二者的吻合方式呈阶梯状和网状两种类型,部分颞浅动脉发出耳后直接分支支配耳后区域,少数尸体标本耳后动脉耳支缺如。颞浅、耳后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并不紧密,静脉间未见规律的解剖联系。第二部分:我们以人体活体头颅部位CT扫描图片为数据集,成功构建出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的三维模型,模型生动逼真,完整清晰的再现了皮瓣内解剖结构和皮瓣内血管吻合关系,吻合关系分类与大体解剖结果一致,各项虚拟解剖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结果基本相符。结论通过对多例人体尸体标本耳后区域进行大体解剖研究,我们对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的各种解剖结构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对皮瓣内颞浅动脉与耳后动脉的吻合关系作出进一步分类,获得了多项对临床工作和解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解剖学数据。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和重建软件,我们成功的构建出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模型,首次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对皮瓣内血管吻合方式进行展示。皮瓣模型的虚拟解剖数值与大体解剖基本相符和,构建的皮瓣真实可靠。
赵穆欣, 李养群, 周传德, 李强, 唐勇[6]2008年在《颞浅血管反流供血模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颞浅血管是颞顶部浅层血管中最粗大的一条,早在1893年,Dunham就报道应用颞浅血管蒂的头皮瓣修复面部缺损获得成功[1]。颞浅血管因其丰富的血管网,以及较灵活的旋转方向和角度,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轴型皮瓣在临床中已
章建荣[7]1995年在《颈横动脉跨区供血的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文中研究说明肩背区皮肤由于部位隐蔽,可利用面积广,一直是修复头面颈区域大面积畸形的一个重要供皮区。以往为利用该区皮肤,整形外科医生传统将它做成皮管后,分期转移修复。1982年发现旋肩胛动脉可做游离腐胛皮瓣移植,但可利用面积受轴型血管分布的限制。作者在陈宗基教授对轴型动脉经吻合支跨区供血形成反流轴型皮瓣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开始对颈横动脉经吻合支跨区供血的颈肩背巨型反流轴型皮瓣进行研究,取得成功。本文报告本研究的解剖学基础、“反流轴型皮瓣”原理及临床应用结果。 26例(52侧)尸体,结扎切断颈横动脉,于颈横动脉的远心端灌注红色明胶,以探索自颈横动脉灌注的血流可达最远距离的程度,通过沿染色血管的解剖,获得结果如下: 1、颈横动脉灌注的染料可沿颈横动脉降支与后肋间动脉皮肤穿支及旋肩胛动脉皮支的细小吻合支反流注入后肋间动脉皮肤穿支及旋肩胛动脉皮支。 (1)、颈横动脉降支与后肋间动脉皮肤穿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链。 (2)、颈横动脉降支与旋肩胛动脉皮支相互吻合成网。 (3)、双侧颈横动脉降支穿出肌肉后跨中线吻合。 2、颈横动脉降支穿出斜方肌有相对恒定的体表投影,即肩峰与第7颈椎棘突连线距后正中线2.52±0.28cm。 根据上述解剖研究结果,提出在设计由颈横动脉跨区供血的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时,可有三种主要形式:
牙祖蒙, 陈宗基[8]2003年在《轴心血管供血的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文中认为反流轴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皮瓣 ,我们将对其解剖生理学基础、与传统的逆行皮瓣的区别、临床意义以及常用的反流轴型皮瓣做一综述。1 超区域灌注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当一支动脉或静脉被切断时 ,其近端和远端都可出血。这说明一支血管的血源被切断后 ,血液仍可通过吻合支逆
刘明遥[9]2006年在《上肢经吻合支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进行分层次的显微解剖,观察桡侧副动脉背侧支与桡侧返动脉的吻合情况,以明确二者的吻合情况是否具备轴型血管跨区反流供血的解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以桡侧副动脉为血管蒂经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的吻合支跨区域供血逆行皮瓣修复臂外侧软组织缺损,以桡侧返动脉为血管蒂经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的吻合支跨区域供血逆行皮瓣修复前臂外侧的软组织缺损的反流轴型皮瓣。解剖学研究表明:在肱骨外上髁桡侧副动脉背侧支与桡侧返动脉形成广泛而丰富而且比较恒定的吻合,属于跨区供血反流吻合形式的Ⅱ型吻合。因此,具备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将臂外侧皮瓣向前臂扩大形成臂外侧-前臂近段皮瓣。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袁家英[10]2004年在《高分辨率超声在轴型皮瓣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显微外科领域中,皮瓣移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显微外科术式。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临床上轴型皮瓣以其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转移方式灵活多样而受到广泛应用。而皮瓣移植成活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血供和充分的静脉回流,重新建立移植皮瓣的血液循环。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无创,图像直观,实时动态,方便快捷等优点,可显示皮瓣供,受区部位血流状态,并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于轴型皮瓣移植术前对人体及动物供区血管进行探查,了解轴型皮瓣的血供分布状况,合理设计轴型皮瓣,动态探测术后皮瓣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评价轴型皮瓣术后血流动力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临床治疗与组织器官修复质量。 方法:本文采用仪器美国生产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探头型号15L8w,选用血管及表浅小器官检查软件,探头频率8-13MHz。仪器条件:壁滤波1-3级,取样容积0.5-2mm,声束与血流夹角校正后<60°,彩色血流速度范围:(1)深部动脉干10-100cm/s;(2)皮支动脉5-50cm/s。根据深部动脉干所在的解剖位置,用探头向上,向下追踪扫查动脉,然后以动脉为轴侧动探头,行多方位扫查并确定皮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支动脉的数量、内径、走行方向及其分布范围。依据仪器内设置的血管计算软件测量和计算下列各项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阻力指数(R1)、搏动指数(PI)、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每分血流量(CO),以了解探查血管质量。结果:一通过CDFI及CDE对轴型皮瓣移植术前患者不同供区轴型皮瓣深部动脉干及其皮支动脉的检测及评价,共检出深部动脉干20条,皮支动脉60条。①二维图像扫查各条动脉血管走行正常,未见变异及缺如现象,管壁光滑,内膜无增厚,管腔通畅,彩色血流充填丰富,未检出斑块及血栓。②通过脉冲多普勒探测各条动脉血管血流性质均为层流,呈窄带频谱,频谱充填不完全,检测出一系列供区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Vmax、Vmin、Vmean、pl、创、S。和Co定量指标。二.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肩脚岛状轴型皮瓣,侧胸岛状轴型皮瓣术前及术后皮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①术后2h,皮瓣区动脉内径略变细,皮瓣各区域均可探及血流信号,由血管蒂近端向皮瓣远端血管数目,密度递减,但Vmax、V献an、班略高于术前水平,PI略有降低趋势,Vmin、S心无明显变化。②术后1,3,5,7d,皮瓣区轴心动脉及其皮支内径明显扩张,血管数目,密度升高,Vmax、Vmean、Vmin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并于5一7d达峰值流速,PI、犯及S心比值较术前水平减低。③术后12,21d,皮瓣区轴心动脉及其皮支内径扩张程度下降,皮瓣区内血管数目及密度逐渐降低,Vmax、Vmean及Vmin虽高于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术前水平,但呈明显下降趋势;PI、Rl及S心比值虽低于术前水平,但呈逐渐上升趋势。④术后第30d,皮瓣区轴心动脉及其皮支内径,略高于术前水平,皮瓣区内血管数目及密度基本达到术前水平,Vmax、Vmean、Vmin、Pl、租及S心基本恢复术前水平。结论: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技术可检测供区血管,通过CDFI及CDE生动形象地显示供区轴型皮瓣内深部动脉及其皮支动脉的数量、内径、走行方向及分布范围。脉冲多普勒可提供区血管多参数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从而达到在术前正确评估血管质量的目的,对术前正确选择皮瓣供区部位、类型、大小、合理设计皮瓣提供科学的依据。轴型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区内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皮瓣存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皮瓣区血液循环监测具有安全无创,图像直观,可重复性好,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判断皮瓣的预后及早发现血管危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构筑和临床应用研究[D]. 霍然.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
[2]. 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 牙祖蒙.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3].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J]. 牙祖蒙, 陈宗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
[4]. 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5]. 颞浅动脉蒂耳后皮瓣的解剖学及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研究[D]. 高亚坤.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6]. 颞浅血管反流供血模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J]. 赵穆欣, 李养群, 周传德, 李强, 唐勇. 中国美容医学. 2008
[7]. 颈横动脉跨区供血的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D]. 章建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
[8]. 轴心血管供血的跨区反流轴型皮瓣[J]. 牙祖蒙, 陈宗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9]. 上肢经吻合支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的解剖学研究[D]. 刘明遥. 吉林大学. 2006
[10]. 高分辨率超声在轴型皮瓣中的应用研究[D]. 袁家英. 第四军医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