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十大论文,杰出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工作已经进行了8年, 树立了一批青年典型,推出了一批新人,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在有必要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完善评选机制,推动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新举措。
1990年3月7日,全国青联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评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消息,由全国各省级青联推报候选人,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首都十大新闻单位参与主办并进行宣传报道,由广大青年亲自投选,产生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十位优秀代表。这一创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十杰”评选活动成功地揭示了中国青年建功成才的正确和奋斗道路,所以一出世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欢迎。广大青年踊跃购买登载着候选人事迹和选票的报纸,使原来打算回收的20万张选票猛增到150万张。8月19日, 聂卫平、 李登海等10位当代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走进中南海,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接见,他们的胸前挂上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耀眼奖章。以首届评选为良好的开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至今已进入了第八届,历届当选者中,有5位是少数民族,有10位女性,来自30 个省级推荐单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青少年的交口赞誉。“十杰”评选活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十杰”评选所取得的良好社会影响,首先体现了“十杰模式”被逐渐接受和效仿上。各省市、自治区包括一些市、县积极开展本地区“十杰青年”的评选,形成了层层评选、逐级举荐的良好机制。各部委、各行业也结合自身特点,在本系统开展“十杰”或“十佳”的评选、表彰、奖励工作。“十杰”评选的社会影响,还表现在绝大多数当选者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保持本色,继续奋斗。一些“十杰”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一些“十杰”当选为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和党的代表大会的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十杰”社会影响的第三个表现就是从闭塞走向开放,自1992年开始,通过互派十杰访问团、观摩颁奖典礼等形式,加强了祖国大陆十大杰出青年与港台十杰青年的交流,增进了手足亲情与青年之间的友谊,也向港台同胞展示了当代杰出青年的熠熠生辉的光彩形象。
“十杰”评选走过了耐人寻味的8年历程, 也积累了发人深思的三条经验。首先,要明确“十杰”的标准。他们应该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的人,时刻不能忘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们应该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人,他们能够甘于寂寞,耐住清贫,数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顽强拚搏,默默追求;他们应该善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勤奋学习;他们应该团结带动广大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通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影响其他青年一道洒热血献青春。“十杰”评选的第二条经验是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评选办法。前三届的直接投选调动了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到1992年投票数已近700万张, 但是单一的票选也造成了各省市、自治区的不平衡,由于青年人数多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沿海开放地区入选“十杰”较多,而西部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当选比例较小,还出现了为集团利益拉票的倾向,为防止和克服这些问题,第四届评选改由各地青联在先行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杰出青年评选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党政有关部门认可择优推报候选人,评选组委会确定30名候选人并向社会公布,专家审定委员会审议决定候选人,分三步决出当选十杰。审定委员会中进一步吸收了全国各省级团委、解放军、武警和各人民团体的有关领导。这样做保证了评选结果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了评选过程中的群众性,为各地青年组织减轻了经济压力,减少了统计大量选票给组委会带来的压力,得到社会及各级青联组织的认同。第五届评选制订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章程》,促使评选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十杰”评选的第三条经验就是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十杰”评选一直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第六届评选伊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富绅服装公司联合设立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富绅基金,为评选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十杰”评选也一直得到新闻界的大力合作,受到媒体的青睐和关注,使得“十杰”评选逐渐成为一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活动。
优秀人物的选拔是“十杰”评选成功与否、能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关键。扭住了这个关键,“十杰”评选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潮流如何迁转,宣传杰出、表彰杰出这面大旗都将高高飘扬,历久而弥新,始终团结鼓舞着广大青年前进。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十杰”评选机制,推动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十杰”的标准,对此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劳模型,有人以为应该是青年才俊型。这两种人才观不可偏废,而应结合起来。评价一位青年是否杰出,要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两项基本的标准,防止片面性:一看是否在创业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二看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如七届当选十杰孙俊福植树48万株,造林1480亩,对保护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其次,各省级青联组织在推报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注意界别比例的平衡,尤其要注意不要把目光过多地聚焦在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身上。要从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出发,大力举荐新人,避免搞小圈子。在确定人选后,要报请候选人的省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获得组织人事部门的批准,通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那些能代表本地区、本系统杰出青年形象的人来。
再次,全国评选组委会和审定委员会要深入了解候选人情况,为保证评审的权威和公正,可以考虑每年更新审定委员会成员的1/4至1 /5,审定委员会名单在评选揭晓前秘而不宣。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对候选人进行巡视,或举行面试答辩。
标签: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