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中文出版走向世界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中文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文图书走向世界”这个命题是近年来出版界议论颇多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在香港、台湾,都曾有过彼此相去甚运的观点,如“在我们试图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已经在走向或逼近我们”、“在中国经济未发展到发达国家水准之前,在中文未成为世界性语言之前,中文读物不可能走得很远”。大多数人则认为:“至少在2000年以前,中文图书的国际竞争主要在国内,其次才是国外。”但所有的意见都建立在一个共识基础上,即:现今的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和国外市场再不是截然可分的,有时在本国的竞争就属国际竞争。在国内保持国际性的竞争能力,应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部署。更有人尖锐地指出:“走向世界,要有一定的销量才有实质的意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中文图书的出口量并不算大,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以外的中文图书市场,只占中文图书总市场的20%还不到。
因此说,“中文图书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即将迈进令人激动不安、竞争激烈的21世纪的今天,应当引起每一个出版人的思考。
回眸:70年代末至今中国出版迈向世界的努力
被采访者: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 许力以
70年代末,中国打开了万里长城的城门,迎接世界各地来访的宾客。出版界对外合作工作也非常可喜。“文革”以后,为了使世界了解中国,首先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8年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多卷本《中国之旅》的日文版与英文版,广为传播。继之197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南斯拉夫南评社合作,出版大型画册《中国》,全面历史地介绍中国。当时南评社为扩大发行,邀请欧美各国众多的出版商来地中海伊斯的利亚半岛的莫托文地方旅游聚会,画册出版了塞尔维亚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多种版本。总印量达十万册。可见全世界的读者如饥似渴地想了解中国。
70年代未与80年代初,中国与日本出版界关系密切,合作的项目很多,特别是与日本大的出版社,包括讲谈社、平凡社、岩波书店、小学馆等都有合作项目。一直到现在,两国出版界关系仍很亲密,但合作项目逐渐减少了。以后热点转移到西方,包括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与南斯拉夫,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还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在80年代都有不少合作项目。1989年以后,合作项目大为减少,现在虽还有不少往来,但比较分散,大的项目更见锐减。
80年代末到现在,合作热点转向东南亚。特别是自1987年台湾政策变化,允许两岸往来后,出版合作在与自己的同胞——台湾出版界的朋友之间进行,合作项目逐渐增多,有很多重要的项目,如台湾发行了中国内地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全书74卷,台湾发行60卷;《中国美术全集》60卷,台湾发行四千部。台湾大部分是购买内地版权,内地出版社亦有购买台湾版权者。有的书是台湾购得西方版权,在台译出后,再与内地合作,在两岸发行。
观察:中文图书在全世界的市场总量及其分布
被采访者:南华管理学院出版学研究所所长暨编译出版中心主任 陈信元
美国《出版周刊》1994年提供的资料报道,当年进口中国(包括台湾)书刊的金额为4250万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图书。来自中国内地的书刊约500万美元,占12%,港台图书占70%以上。综观其它出版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超过3000万美元。欧洲不超过1000万美元。三地以外的图书市场零售量不超过1亿美元,占市场的2%以下。
美国大约有近170万华人,是书刊发行的主要对象。台湾图书透过联合报系美洲世界日报在北美的扩张,在各大城市广设世界书局二十余家,美国东部以纽约为主,美国西部以洛杉矶为中心。中国内地图书则透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常青图书公司,建立了连锁书店——长城书店,设立于洛杉矶、西雅图及波士顿。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所属书店在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是以三联书店为名,在纽约则称东方文化事业公司,在旧金山称东风书店。该集团在洛杉矶设有书报社,经营港版图书、杂志批发业务。另外,还有1978年成立的长青书局,发展至今已有八家连锁店,均位于加州。台湾的金石堂书店在温哥华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其它的连锁书店还有吴兴记、南化、东方图书等。1996年10月,辽宁出版集团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在加拿大多伦多独资建立文化产业,下设与加方合资的新华书店和新华书店海外批发公司,分别从事图书零售和批发业务。
国际化:中文出版与世界出版业的相互融合
被采访者:杨德炎 陈信元
长期以来,香港号称是亚洲的金融、贸易、资讯中心,也是世界四大印刷品供应中心之一。香港的出版业自60年代后期开始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出版公司到港成立分支机构,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社、读者文摘等。这些出版社通常都有跨国公司的背景,特点在于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在人力及物力的资源上都处于优越的地位。
香港的外资出版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他们注重市场调查、质量控制,制订全面化及系统化的长期出版计划,并兼顾市场推广及促销手段,除了出版以英文为主的出版物外,也进一步开拓中文图书市场,其中以“读者文摘”及“时代生活”的中文丛书、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的中文学术丛书最为著称。外资出版社的经验及运作方式逐渐影响香港出版业,并引导香港市场渐趋专业化及国际化。
台湾与世界出版业的接触,始于60年代中期。1966年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进入台湾,近几年,国际知名出版社更透过各种途径在台发行或授权出版。国际出版、发行公司的行业经验,对台湾出版界的发展,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在60年代,台湾书店业引进美国及日本式的经营方式和理念。70年代中期,直销套书制度,由美国及日本引进台湾;约在同一时期,邮购制度也自美国引入。80年代中期,电话销售自美国引进。外国出版业的企划编辑、企划行销、编辑流程、资讯科技的运用,甚至国际书展、版权谈判等方面的运作经验,都使台湾出版人视野开阔,思维模式趋向国际化。
中国内地自1978年以后才开始与国际出版界进行广泛的往来,包括派出版代表团访问世界各国;邀请外国的出版界人士访问中国;派出编辑、印刷和发行人员到国外培训,参加国外出版公司的实际工作;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到中国内地讲学;参加世界上几个规模较大的图书博览会或书展;自198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等。1993年5月,北京和港台新马五家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最近的例子,是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获准在上海创办外资在大陆的第一个图书俱乐部。
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中国积累了与外国出版社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克服了文字的局限性,合作形式多样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形式:
1.双方共同商定选题、组织稿件,以双方名义共同出版,版权归双方共有。中方负责在大陆印刷和发行,对方负责在境外印刷和发行,并按约定的比例支付中文版税。
2.双方共同拟定选题,由中方提供文、图或双语种原稿,对方负责排版并向中方有偿提供印刷用版刑。中方在中国境内印刷发行,对方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商定地区印刷发行,并按约定比例支付中方版税。
3.双方商定选题,由各国专家学者撰写,由一方为主出版发行或合作出版发行。
4.图书发行上的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就某图书翻译出版成另一种文字版本,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发行。
自信:拓展中文图书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探讨
被采访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杨德炎
展望未来,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前景是乐观的。近些年来,汉语在世界范围里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推广简化汉字,并把华语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近年来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在中国内地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已达25万人之多;为外国人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欧美国家的大学把汉语列为第二外语;有影响的美国《新闻周刊》也已经推出了中文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远逊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熟悉。正是由于西方社会多数人的不了解、不熟悉,西方人常常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偏见,“黄祸论”、“中国威胁论”曾一度招摇过市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出版人有必要大力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现状及发展前景,让他们对中国有个全面、客观、公正的了解。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外华语图书的读者群(即潜在的图书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海外华侨华人。不管是否已加入驻在国的国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仍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这个市场是相当广阔的。
2.工商界人士。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工商界人士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以便更好地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
3.外国学生。目前仅在中国内地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就已达25万人之多,如果加上在台湾、香港以及在本国学习汉语的人,将数倍于此,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4.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研究中国学的学者、教授、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读者。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日、韩及欧美各国研究汉学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目前在世界各地活跃着近六千万的华侨华人,据统计他们掌握着几千亿美元的资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可以说,从外部条件看,华人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够,为图书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创造了潜在的市场。
近年来资讯发达、电脑排版技术发展迅猛,国内出版业在制作上与国外出版没有多大的差距,这是我们奋起直追的另一个有利条件。
困难:制约中文图书进入国际市场的几个因素
被采访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 陆国焱
1.语言文字。目前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为英语,说英语的居民都集中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产品如果没有英语国家的市场,销路就不会很大。例如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德国的贝塔斯曼,因为大量的德语出版物都缺乏世界市场,他们也以英语出版为主,将英美的畅销小说,通过书友会形式发行到欧美。
2.文化差异。图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记录,书籍的需求要取决于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陌生甚至于无知,阻碍了他们对记载着完全不同的另种文化内容的图书的客观接纳。但日本文化,如插花艺术、小说、管理、设计等,通过日本图书出版尚可行销到英美主流市场,难道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不能做到吗?
3.国内市场在未走向世界之前,出版社应积累到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内有广大、雄厚的市场支援。丰田汽车在日本国内创立了几十年,国内市场地位巩固后才开始销售到亚洲各地,70年代末才进入美国国际市场。贝塔斯曼及讲谈社等也是在自己国内有了广大市场后,才推进成为国际级的出版集团的。反观中国,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台湾的出版社,都未达到这个条件。
4.简繁体、横竖排问题。当今世界上,大概只有汉语存在这种现象。对中国内地来说,繁体、竖排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只是略有不便而已,可是简体字对台湾的读者来说,有时可能就是较大的问题。同是中国人尚且有这个问题,对国外的读者来说,问题就更大。可以说,这是影响汉语在世界上推广、中文图书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思考: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具体举措
1.开拓中文图书的国际市场,首先就要考虑读者群,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首先可以集中在特定市场空间去构思,适合外国学生需要的教科书、双语辞典、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录像片和光盘,是开拓图书国际市场的基础工程,而且市场规模和潜力是相当可观的。儿童读物、语言文字图书和小说也都可以是好的目标题材,但每年出版要有一定的规模。
2.中国传统文化图书。东亚国家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动的联系,有些国家甚至与中国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因此,图书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有一定的市场;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并不说明他们对此没有兴趣,从近年国际书展的情况来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图书尤其是画册,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中国内地的《考古》月刊和《文物》月刊,每年向国外发行各两万多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图书的翻译及中外文对照读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外懂汉语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有选择地策划一批适合他们阅读习惯的图书,译成英、法、德、日等国外通行语种,向国外发行,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4.加强资讯沟通。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出版发行机构都有自己的报刊传媒,如果这些报刊都能上网,三地实现资讯沟通、资源共享就将更加便捷。同时,有必要建立三地合作的协调机制,互通选题,也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从中找到更多的共同点,一致对外,推出更多面向国际市场的图书。
5.加大宣传力度。要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因为,在国际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图书知名度不高的今天,这种思想显然不利于开拓图书的国际市场。应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包括在西方媒体作广告,提高图书的知名度。
6.建立一致对外的营销网络。台湾、香港的大型出版发行机构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如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业务就已覆盖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如果两岸三地能够共享发行渠道资源,就有可能扩大图书在国际上的销量。更能发挥集团优势的一个途径是,各自编制系统全面的图书目录,推向国际市场。这种书目,既可以作成书,也可以制成光盘,提供给国外的图书商,还可以进入国际互联网络,使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更快捷地了解图书信息,扩大图书的影响,促进图书的销售。
7.面对国际性出版集团、公司的竞争,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是否可以考虑共同策划结合各自优势的世界性选题,出版高质量、多语种的出版物,并在世界主要国家与发行商合作行销。
8.中国三地出版业可以考虑在国际书展上,以具体的合作营造中文出版物的整体形象和优势,逐步打破欧美以主流文化自居的迷信。
9.国际性的出版和传媒集团的实力远非中国出版业所能比拟。如何积聚和结合中国三地力量去做竞争?中国三地都在发展较具实力的出版集团,集团间除了合作出版的业务外,能否结成策略性联盟,共思进军世界出版市场的办法,并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出版观念上要以国际市场为出发点,遵守国际出版惯例,开本、定位、推广都应该从国际市场考虑。
11.可以考虑发展国际邮购业务,专业性书展等,或举办以海外华人为对象的书展。同时也可以不定期与海外书商举办单一的季节性书展或促销活动。
标签:香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