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舞蹈人才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舞蹈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舞蹈人才短缺现象已延续多年。从近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来看,上海在国家级或国际重要舞蹈赛事上,获奖成绩并不突出。继黄豆豆、谭元元、姚伟、方仲静等“沪产”舞蹈明星之后,近十年来,上海同等级舞蹈人才后续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着手开展调研,希望通过分析研判,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以利在政策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次调研自2012年3月启动,调研工作深入到上海舞蹈行业各个层面。其间,接受访问或参与调研的人员有专家学者,舞蹈教学单位领导,表演单位院团长、艺术总监、主演演员,以及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员和演员。
一、流向国外不再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前,上海本地培养的优秀舞蹈人才相继出国,造成“人才荒”。“墙内开花墙外香”也一度为业界乃至媒体所诟病,以至相关院校、院团一听到国际、国内高规格的舞蹈赛事就处于两难境地,既希望借助赛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唯恐人才一旦冒尖就此被“挖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舞蹈人才短缺归咎于“向境外流失”。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已悄然改变。根据2003年至2011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统计数据,九年间该校芭蕾专业毕业人数253人,其中出国(出境)人数(含各种出国原因)26人,仅占毕业生总数10.28%,年均不到3人。对比2003年之前该专业出国人数连年递增的情况,明显处于缓解趋势。中国舞专业出国人数仅占毕业生总数5.3%,其中大多数出国后不再从事本专业。由此可见,出国并非影响舞蹈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
二、舞蹈中专教育呈弱化态势
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上海舞蹈学校2003年至2011年芭蕾专业参与国际比赛并获得名次者仅4人(5人次),其中最高奖项是: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铜奖,31届、37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比赛“洛桑奖”。九年间,该校所得其他赛事奖项大多为国内院校级,而且所获等第并不高。舞蹈中专教育阶段历来是出成绩、拿奖牌的重要时段,但近十年来比赛获奖出现颓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舞蹈中专教育呈弱化态势,这一现象势必影响成材概率。
三、优秀生读本科首选北京
九年来,上海舞蹈学校芭蕾专业进入本市艺术院校(主要是上戏舞蹈学院)继续深造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27.67%,去外省艺术院校(主要为北京舞蹈学院)占9.88%;中国舞专业进上海院校的达33.77%,去外省院校的占25.17%(其中大部分进入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两个数字相合,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高达59%,这反映了舞蹈专业本科学历已是当下的普遍要求。调研中,有一现象引起我们充分关注:被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录取的上海毕业生中优秀者居多,之后的几年间,他们相继代表“北舞”“解艺”参加全国性赛事,获得较好成绩。优秀生读本科首选北京是因为看重学院品牌、教学质量和实践机会,它影响了上戏舞蹈学院的生源。所以,即便是在上海表现还不错的舞蹈人才,拿到全国平台去比拼,也常常不具优势。
四、教育理念的不确定性是成材概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目前,本市职业舞蹈教育普遍实行自费生制度。这一制度选择性广、自由度大,客观上不利于留住优秀人才。此外,学校还存在一些制约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如教学规模膨胀,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舞蹈教育资源愈发趋于紧张,“师生比”严重失衡。俄罗斯舞蹈教育具有成熟的经验和为国际所公认杰出成果,其“师生比”和我国目前舞蹈教育相距甚大,以其中最为著名的两所芭蕾学校为例:莫斯科舞蹈学院长年保持拥有学生700名左右的规模,该校专业课教师是100余名,师生比为1∶7;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院为300名学生配备的专业课教师有70余名,“师生比”更高,接近1∶4。对照上海舞蹈学校芭蕾科,约200名学生的规模,专业课教师仅为13、14名,师生比在1∶14上下。而艺术教育的“师生比”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一点早在业界取得了共识。
凡是舞蹈教育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无不以“培养出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舞蹈明星”为办学的最高目标。例如俄罗斯圣彼得堡瓦冈诺娃芭蕾学校、莫斯科舞蹈学院,政府对学校的投入、课程设置、学历学制、师资配比、公费生制度、考核淘汰制度等均围绕“最高目标”设定,“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反观上海的职业舞蹈教育,不得不游移于“职业化”和“择业化”之间。时而寄希望于人才辈出,时而要应对广泛的求职需求,艺术教育的“特性”淹没在“普教”的汪洋中。
五、结合教学目标的舞台表演实践未被充分重视
近年来,本市舞蹈表演院团普遍反映,新进演员的可选拔余地不大,主要是成熟度不够,优秀苗子不多。所以院团对未来的提升、逐步打造成明星演员的信心不足,业界普遍存在着优秀人才“可遇不可求”的心态。例如上海芭蕾舞团继季萍萍、范晓峰之后,近十年首席女演员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优秀青年演员吴虎生至今没有相配的舞伴;而人才的换代更替及储备更是院团长年的难题。
院团认为,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学习阶段缺乏舞台实践是目前上海舞蹈教育的一大缺陷。舞蹈教育应为造就未来明星打好基础,应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完全适应和符合职业演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学生期开始就熟悉舞台表演的所有细节。俄罗斯之所以能“批量生产”舞蹈明星,就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像圣彼得堡瓦冈诺娃芭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开展舞台实践,把表演能力培训作为重要的教学指标。目前上海舞蹈教育的大学、中专阶段虽有一些实践课程,但主要是针对“桃李杯”比赛而设置的,参与范围小,系统性差,表演能力训练不能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贯穿于职业舞蹈教育之中。有些舞台实践的重心在于让青年编导锻炼创作。总体而言,对结合教学目标的表演实践(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未能形成目标体系,缺乏科学规划。
六、政策建议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探索符合职业舞蹈教育规律的学制体系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如何充分尊重舞蹈演员成材早的特性,同时又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完成高等教育,一直是舞蹈教育面临的难题。
俄罗斯舞蹈教育经过多年探索,近年来设计的新学制概貌为5+5模式(分为前五年和后五年两个阶段),在9岁至19岁的十年间实行一贯制艺术培养,19岁毕业可获得大学本科同等学历(也是俄罗斯舞蹈专业最高学历)。相比以往6年(或7年)中专+4年本科的旧学制,其优点在于“一贯制”中不存在“中间割裂带”。新学制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每年决定学生升学还是淘汰,而不是以中专毕业为最终界线。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新学制下毕业,当他取得职业演员资格时,比旧学制的学生要多接受连续性专业训练3至4年,而年龄只在19岁上下,正值艺术的“黄金阶段”,同时他(她)还拥有大学学历,其成熟度和成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旧学制下的学生。
2011年起,上海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但整体来讲,尚未形成成熟的思路,推进力度也不够,在推行“贯通培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瓶颈(例如中专办高职的办学资格能否得到认可等)。为此,我们建议要加快探索舞蹈教育学制改革的步伐,突破政策瓶颈,使舞蹈教育的学制体系真正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二)试点舞蹈专业公费生班,以制度保障本市舞蹈人才集聚
上文提到,目前普遍实行的自费生制度不利于优秀舞蹈人才集聚。虽然,现行“奖学金”制度带有政府出资培养人才的意味,但和真正意义上的“公费生”仍有本质区别。我们建议,着眼于为上海集聚、培养杰出舞蹈人才的目标,在舞蹈专业设立“公费生试点班”,优选生源,重点培养,通过探索和试点,解决成材率不高、优秀人才可遇不可求等问题。
(三)突破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推行“明星教师”制
以“特殊教育”界定职业舞蹈教育,制定有利于明星演员退役后从教的特殊政策,突破现行的任教资格、职称评定等既定标准,使更多明星演员、优秀演员融入到教学育人工作中去,逐步形成“明星教师”队伍,提升上海职业舞蹈教育的成材概率。
(四)建立以表演实践为主体的“青年舞蹈团”,致力于培养符合职业演员要求的舞蹈专业学生
组建以教学实践为主体的“青年舞蹈团”,隶属于上戏舞蹈学院,为上戏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共有的教学实践平台。实行相关舞蹈院团参与管理的体制,实行舞团人员流动机制。舞团采取多方注资方式进行日常运作,充分体现教育与艺术的结合,体现职业精神始终贯穿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五)着力推动舞蹈教学的教材改革
顺应时代发展,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大力推进教材改革。教材改革的重点为:一,形成并完善培养表演能力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地推进表演实践,让表演能力教学及舞台实践贯穿于职业舞蹈教育的全过程;二,加强大学阶段的教材建设,深化对现有教材的改革,改变目前大学阶段与中专学习内容差别不大、提升幅度不大的状况,把舞台实践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毕业后能完全适应职业演出并达到职业演员的素质。同时,确保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戏舞蹈学院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学校成为培养杰出舞蹈人才的主要基地。
附:
专题调研报告:《俄罗斯芭蕾教育初探》
俄罗斯芭蕾教育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在世界艺术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由俄罗斯本土培养的芭蕾艺术家更是蜚声国际。
我国系统的芭蕾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前苏联舞蹈教育家古雪夫对我国舞蹈教学体制的建立、芭蕾教学大纲的设置以及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编导的培养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前苏联的舞蹈教学体制和教学体系也影响了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
其后,我国芭蕾教育基本依循了苏联模式,并沿袭至今。应该看到,它对我国芭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国培养的青年芭蕾演员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代俄罗斯芭蕾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革?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艺术精粹的芭蕾该如何保持经久不衰的经典地位?它对我们有何种启示?这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于是,我们对今天的俄罗斯艺术教育进行了考察。在出访之前,我们针对现行体制、学制、政府扶持、人才成长规律等十大类问题,拟定了详尽的考察提纲,而考察的结果也颇为丰富。
一、俄罗斯芭蕾教育和艺术尖端人才的培养得到国家充分重视
我们考察的对象包括莫斯科舞蹈学院、圣彼得堡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校、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等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教育单位。除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为综合性艺术院校外,另两所学校都是世界一流的芭蕾舞专业教学机构,拥有300年以上的建校史。这三所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均为俄罗斯国家所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国家投入经费,归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
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对这类由国家管辖的学校采取“一块蛋糕平分吃”的政策,而是根据不同的定位给予不同的投入。例如,对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校的投入为100%,全年投入经费为2200万美元,这个数字颇为惊人,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流艺术团体的开支持平。正是在国家充足的经费支持下,确定了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校为国家输送一流芭蕾人才的基本定位。就读该校的学生全部为公费生,学校不需要招收自费生和留学生为自己创利。国家以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打造人才“金字塔”,结合严格的淘汰制度,使该校学生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杰出人才源源不断。
又比如,根据莫斯科舞蹈学院招收一部分留学生和自费生的定位,国家对该校的经费投入为70%;根据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综合性艺术教育的定位,对该校的投入为20%,其余需自筹。为何对规模有两万学生的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经费投入仅为20%?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彼得堡文化艺术学院所设专业大多针对目前艺术市场的需求而设置的,如大型艺术活动策划、流行歌曲演唱、装帧艺术、音乐制作等,用该校上层的话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找我们。”正因为学校所设专业择业程度高,市场需求广,生源和出路都比较有保证,因此,国家在实施经费投入时,充分考虑到其市场化因素和市场化操作的可能性。从这一事例中我们看到,一些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专业在俄罗斯设有专门的培养基地,国家以规范、系统的教育,保障其专业化程度和基本的文化品格。而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政府在艺术经费投入上目标明确,规划详尽,有科学的分类原则,在扶持国家重点艺术品种上倾注全力,体现出对尖端艺术和尖端人才的充分重视。
使我们感触颇深的是,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校现任校长在谈到国家对芭蕾舞事业的支持时,他非常自豪地说,即便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国家也从未中断过对我们学校的拨款。学校在战争时期也没有中断招生,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为国家输送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芭蕾舞演员。
在我们选择的考察对象中,有着多种办学模式,也有不同的侧重和定位,这使我们能够更多一些了解当今俄罗斯艺术教育的不同层面,从各种典型案例中获得启示。
二、充分尊重芭蕾教育的特性,不断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
学制问题是我们本次考察的重要题目。很长一段时期,俄罗斯芭蕾教育和我国一样,10至18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取得演员资格证书。1988年,俄罗斯的芭蕾学校开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制四年。与我国目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俄罗斯芭蕾演员的四年高职教育大多是通过函授完成的,这样便保证了芭蕾演员在黄金时段(通常为18-25岁)可以活跃在舞台上。不过,函授教育存在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能够充分重视芭蕾演员成材早的特性,又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完成学历教育,进入社会的轨道?我们的困惑同样也是俄罗斯芭蕾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在我们为解决学制问题设计了多种方案时,俄罗斯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考虑。
俄罗斯在芭蕾教育方面设计的新学制概貌是:5+5的模式(即前五年和后五年)。9岁—19岁的十年间实行一贯制艺术培养,19岁毕业时获得大学本科同等学历,为芭蕾专业最高学历。它优于旧学制6+4(或7+4)模式的地方,就是这“一贯制”——这是一种真正的“一以贯之”,中间不存在“割裂带”。与这一学制配套的是严格的淘汰制度,在十年中,每年都将通过专业考试决定学生是升学还是淘汰,而不是以中专毕业为一个分界线。另一个优势是,俄罗斯实行的十年一贯制与欧美国家普通教育实行的“九年一贯制”比较接近,使这种制度与普通教育的现行学制基本接轨,不会产生根本性冲突。
往深层剖析“十年一贯制”,我们意识到它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性:将一个成熟芭蕾演员的目标定位在大学本科毕业。可是,我们的芭蕾教育通常把“成熟期”(也就是当一个合格的芭蕾演员)定位在中专毕业,目标是中专毕业出人才、出成果,接受高等教育只是继续深造的手段(而这种深造的目标通常是不明确的)。事实上,一个芭蕾专业的学生在新学制下毕业,当他取得合格演员资格时,比旧学制的学生要多接受连续性专业训练3—4年,而年龄只在19岁上下,正值艺术的“黄金时段”,同时他(她)还拥有大学的学历,其成熟度以及成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要大大优于旧学制下的学生。
在俄罗斯,同样的芭蕾专业施行的学制也未尽相同,如莫斯科舞蹈学院目前探索实行的是5+3+2的模式,即:五年中专、三年大学、两年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但莫斯科舞蹈学院明确表示,要对这一学制进行改革。不过,无论哪种模式,都追求入学早、成才早、连续性强的规律。
俄罗斯方面对于芭蕾教育新学制的设计使我们深受启发,原先一些不确定的设想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三、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保证俄罗斯芭蕾教育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前苏联芭蕾教育家古雪夫曾在1954年访问中国。直到今天,我们向俄罗斯舞蹈界人士谈到中国舞蹈教育情况时,他们依然会脱口而出“古雪夫”的名字——人们记住他,是因为他是一位成功的艺术教育家,在他从事的领域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俄罗斯芭蕾教育依然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们坚信:“没有明星教师,就没有未来的明星演员”。
在俄罗斯芭蕾教育中,教师队伍的形成恪守一个原则:必须具有十年以上的舞台经历、重修4—5年教育学课程,方可从事专业教学。比如瓦冈诺娃这个世界公认的优秀芭蕾学校,其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该校,在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度过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职业生涯。而且,在经历了这样的职业生涯之后,他们返回学校修学教育课程。这些老师中的大部分都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的明星演员。目前该校的艺术总监曾作为马林斯基芭蕾舞团的一线演员,从事了近三十年的舞台演出。
通过这样的学习——舞台表演——再学习的循环,不仅保证了艺术风格(俄罗斯学派芭蕾)的纯正,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员把对艺术的深层理解融入教学之中,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内涵。
在考察中我们尤其注重相关数据的搜集,其中两所芭蕾学校的“师生比”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莫斯科舞蹈学院有近700名学生,该校的专业课教师为100余名(1∶7);而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院为300名学生配备的专业课教师为70余名,“师生比”更高,接近1∶4,和我国目前芭蕾教育所呈现的“师生比”相距甚大(以上海舞蹈学校芭蕾科为例:200名左右学生的规模,专业教师为13、14名)。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艺术教育的“师生比”和所产生的质量和效果,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认为,作为个性化教育特征鲜明的艺术教育,其“师生比”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忽略的“教育科学”问题。那么,在我国的芭蕾教育中,怎样的“师生比”才能既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又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论证的重要课题。不仅教学单位要研究,政府文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研究,要形成相应的行业指标和限制政策。
四、培养杰出的芭蕾明星是办学的最高目的
考察中我们注意到,无论课程设置还是严格的淘汰制度,都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培养出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芭蕾明星。
在教学现场,我们处处能看到为此而做出的努力。我们先从一个简单事例来引出这一话题——我们看到,学校教室的地板的质地与倾斜度都和国际标准芭蕾演出场地或比赛场地相仿。我们参观的学生实习剧场①的宽度、深度及其他条件,如地板倾斜度、灯光照明等都参照马林斯基剧院的标准而修建。这一切都是为学生毕业后能完全适应职业演出的要求,从学生期开始就熟悉舞台表演的任何一个细节。
带着这个感性认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课程设置并观摩了教学课。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除作为主课的芭蕾基本训练外,从一年级起,课程中就设有表演能力教学,让学生在舞台上表演与教学内容同步的芭蕾片段。随着训练内容加深,表演的技术性也相应提高,逐年递进。表演能力教学进入早是俄罗斯芭蕾教育的一个特点,并形成了规范、科学的表演能力教学大纲。
在观摩了四年级的芭蕾专业课之后,我们深切体会到,俄罗斯芭蕾教育基础扎实果然名不虚传,教学内容设置与舞台表演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即便是教学过程中的音乐伴奏,也充分考虑到未来舞台表演的需求。四年级虽然还没有到学程的一半,但已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具备“明星气质”,具有很大的成才潜力。在此后多年的高专业化培养、实践之后,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最终能够毕业、取得演员资格的无疑是佼佼者。
对“严格淘汰”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起初的估计并不充分。经证实,瓦冈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校的淘汰率达到三分之二,这使我们颇为吃惊。校长介绍说该校每年招收学生不超过60名,经过每年的筛选,最终毕业的学生不超过20名。在这样的遴选制度下,瓦冈诺娃的毕业生普遍学业优异。这些优秀的学生把进入马林斯基芭蕾舞团视为第一选择,以职业芭蕾演员为荣。长年以来,在世界芭蕾领域里,马林斯基芭蕾舞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科学而严格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圣彼得堡我们看到,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化的标志,大量的欧洲观众慕名而来,以至于长年一票难求。
虽然剧院和学校并不具备明确的隶属关系,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学校每年为剧院输送人才,剧院的优秀演员在学校担任教师;学生参与剧院演出,剧院为学校编排剧目,这种互动构成了良性循环。
那么,芭蕾专业的学生在遭受淘汰之后,能否进入普通教育行列,顺利完成转型?这个问题关系到严格淘汰制度是否可行。在考察中,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完全没有问题。芭蕾学院的文化课程完全和普通教育同步,即便是中途退出的学生也完全可以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完成他们的学业。
对此,我们一度表示质疑。在中国,艺术院校学生深受文化课程课时不足、精力有限等困扰。但在我们考察的俄罗斯的几个学校中,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与普通学校完全同步。虽然我们对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了解不深,但可以肯定,俄罗斯芭蕾学校淘汰的学生在转型和未来发展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后顾之忧。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对这次考察情况做了一个概述。事实上,今天的俄罗斯芭蕾教育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今天的俄罗斯芭蕾人从过往的经验中追求新的变革和拓展。他们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学制,修改教学大纲以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莫斯科舞蹈学院和瓦冈诺娃芭蕾舞学校都设置了管理专业、经营专业、教学专业及编导专业。钟情于芭蕾的专业人士在结束了舞台生涯后,开始进入管理等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促进芭蕾事业的专业化发展。艺术的特性决定,无论是管理、经营、教学还是编创,芭蕾都有着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专业特性。俄罗斯芭蕾人通过长年的实践,对此始终保持着冷静而理性的认识。
注释:
①两所学校都在校内设有专业剧场,通常不对外演出,专供学生进行舞台实践和合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