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探讨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和策略,包括:注重学生正确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塑造;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学习能力形成;因生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探究数学初高中的衔接教学策略,切实有效地帮助初中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已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探索了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展示高中预备教学的案例,进行关于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实践。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策略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和必要性
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各学校的数学教学都围绕提高成绩开展,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中考做准备,导致学生基本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教师由于过分地重视短期学生成绩的提高,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为了满足中考需要,还是在为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除了要做好大纲规定的教学以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实现顺利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存在的原因
1.教材内容方面:初中数学教材通俗易懂,难度不大,侧重于定量计算;而高中数学教材,较多研究的是变量和集合,不但注重定量计算,且需作定性研究,注重于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在初、高中教材知识点衔接上有脱节现象。
2.教学方法方面:初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依据初中学生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都有较多时间反复强调、答疑解惑;而高中教师在处理高中教材时却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反复强调教材内容,对于习惯于初中教师教法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以适应高中教师的教法。
3.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一套学习方法,不善于抓住学习中自学、阅读、复习、小结等必要环节,对高中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要以现行教材为基础,结合衔接教材。由问题引入新课,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注重以初中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问题的某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穿插衔接教学对方案进行合理性、可行性论证(或说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结合旧知识或方法的复习和运用,使学生能通过探索,给出问题的完整的解答;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增加部分简单应用的问题,完成初、高中教法和学法的衔接,也能有效调试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增加能力提高部分,完成能力的衔接和提升;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由初中学法向高中学法的过渡,也有利于新知识的复习、巩固。
2.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实现教材的过渡衔接。在对于存在如此多问题的高一新生的启蒙教学中,每个知识的教学更应重新旧联系,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突破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摒弃学生原有的错觉,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高一数学知识大多数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要从初中知识衔接点出发,提出新问题,研究新知识。针对相关知识,可适当地编写过渡知识的专题校本教材,为衔接教学所用。
3.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过渡。可组织初高中对应年级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有效解决过渡教学的针对性。据了解,对于很多初中的知识,我们作为高中的数学老师上课会觉得比较吃力,对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把握不够。所以我们可以将新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和刚教完初三年级的数学老师组织在一起,就相关过渡的知识和教学进行研讨,会更有针对性。
4.加强学法指导。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
论文作者:李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学生论文; 高中论文; 初中论文; 知识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学习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