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数学论文

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思维主动发展——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浅谈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思维论文,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感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在教学中不妨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条件,让学生主动进入思维状态。现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人们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使其思维发散、个性发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解决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过程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从实际中建立数学概念、模型,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展示这一过程。

例如,在函数单元教学中,可设计实际应用题。

某企业有5个股东,100名工人。年底公布经营业绩,如表1所示。

1990年

1991年

1992年股东红利/万美元

5

7.5

10工资总额/万美元

10

12.5

15

现在请大家根据此表的数据站在三种不同的角度画图。(让学生画图后进行讨论)

图1表示:股东红利总额、工人工资总额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图2表示:股东红利增长率、工人工资增长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图3表示:股东人均红利、工人人均工资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同一个题为何得到三种不同的函数图形?老板,工会主席,工人为何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其原因经学生讨论不难得出。本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观察、联想、反思、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感受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趣味性的知识可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讲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可引入故事《分马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商人,临终前立了一份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小儿子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不许把马杀掉”。你能帮他们分清楚吗?

这个传说隐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就提出先借来一匹马,分完后再还回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题体现了“借物”的思想,由此可联想到在解有些数学题时,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借数”“借参”“借式”的思维方法,使问题解决起来简洁明快。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困此在数学教育中有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进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常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全体学生都可参与。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促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

例如,在讲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时,可提出:你是设计师,用所学的正多边形来铺设地板,你可以有那些设计方案?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探索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加以评论和表扬,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容器盛水问题:有一个盛水的容器,由悬在它上空的一条水管均匀地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的任何时刻,有一个容器的水面高度如图所示,这个容器的形状是( )。

这是一个容器盛水过程的日常生活情境问题,我们要仔细分析图像的变化:图像先平缓上升,接下来上升比较快,最后一段是均匀上升,这说明容器底部较大,中部逐渐变小,瓶身上部是均匀的,符合要求的只有B。本题不用算,不用证,只要凭借数学逻辑思维,结合实际情境观察就能回答,这打破了非算即证的格局。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问题的方法要做到科学适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感到: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

2.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清晰;

4.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的最佳突破口;

5.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讨论,有利于认清学习目标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觉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得到主动发展,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认清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当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等各方面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境界,学生的思维发展,自主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