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怎样“看见”自己论文

青年怎样“看见”自己

孙时进

【摘要】 青年要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徘徊而走向自觉、觉醒,把自己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和工作中,其才能才会充分展现,才会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青年 习得性无助 自我接纳

当前,一些青年甘于平庸、斗志缺失。“佛系”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一系列词语。一时间在网络空间里,一股颓废气息颇为流行,部分年轻人感到奋斗无望、斗志丧失。

青年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穷则思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唤醒了一个民族压抑已久的欲望、抱负和理想,人们的热情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此后,伴随而来的成功学当道,各种心灵鸡汤也不断激励人们继续激流勇进。一穷二白之时,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年轻人的努力可以更迅速地转化为可见的成功。

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全面和成熟,一方面,成功的门槛越来越高,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难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厚,很多年轻人即便是“宅”在家里也可以生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新一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飞跃式的,当今的“佛系”青年大多生长在经济发展成果显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时,个体对于爱和归属感、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凸显。青年一代所渴求的不再是金钱,而是情感归属和个体尊重等精神需求。此外,一些父母对孩子获得所谓“成功”的期望依然强烈,超越了对于平庸的接纳。即便个别父母嘴上说对孩子没有要求,言行举止上还是情不自禁透露出对于成功的期待。一部分独生子女甚至背负着实现父母未完成梦想的重任。子女承载父母过多关注,身心感到疲惫不堪,于是选择“佛系”逃避来自父母过重的期望负荷。

青年既要被别人“看见”,也要被自己“看见”

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一部分人被“看见”了,而另一部分人会显得非常暗淡。当今,很多年轻人没能看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青年很可能敏感地感受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因而出现不适应。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一个理性的人是让自己适应世界,不理性的人是让世界适应自己;然而,推动世界前进的往往是后者。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呢?既不能像封建教会对待哥白尼那般野蛮,也不能温柔地麻醉他们,使之失去鲜活的感受和思想。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他们继续往前走,让他们在看清现实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依然选择欣赏自我。

在《伊朗核协议》实施之前,中国曾多次获得美国政府的“重大削减例外”豁免,分别为2012年6月、12月,2013年6月、11月[21-23]。2013年11月29日给予中国的大幅削减豁免于2014年5月28日到期。此后,随着有关伊朗核计划的国际谈判推进,美国于2014年1月延长了对伊朗制裁的临时解除期,并且同意在6个月内,在特定条件下不对购买伊朗原油的某些国家(包括中国)实施次级制裁。制裁临时解除期后又多次延长,直至2016年1月伊核协议实施。本次给中国等的豁免是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后对“重大削减例外”的首次适用。

人类会迷茫,并在迷茫中认识自我。无论处于何种历史时期、何种社会形态,都会有一部分人身处迷茫之中。在没有看清自我的时候,个体可能会随波逐流,追求外在的物质,却依然感到彷徨。有的人即便达到了既定目标,却感到空虚更甚,“无生命意义感”。有的人被生活“暴击”到毫无信心,不愿再去挑战,以此来回避失败,也就是“习得性无助”。

5)倍 点 原 则 ,设P1=(x1,y1)∈EP(a,b)\{O},且 y1≠0 ,若P3=(x3,y3)=P1+P1,则(x3,y3)=(λ2-2x1,λ(x1-x3)-y1) , 其 中

迷茫时寻找新的方向

从逻辑上看,既不被别人“看见”,也不被自己“看见”的人,很可能就是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只是被别人“看见”,而没有被自己“看见”,可能是暂时被他人欣赏的目光所操控,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最好的是既被别人“看见”也被自己“看见”,最重要的是被自己“看见”。被自己“看见”,就是即便别人都不认同我,我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尼采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然而,东方的思想是在极为痛苦之时,在强大的精神世界中升华。老子就是在庸俗的外表下保持一颗高贵的心灵,大隐隐于市。年轻人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需要什么资源条件,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该如何选择,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看见”自己,才会有自觉、有方向、不迷茫。

无“生命意义”感或“习得性无助”的个体为了避免精神解体,会启动防御机制以保护自我。或者是“否认”无法达到的某目标的价值和重要性,或者是“退行”,回到早期发展阶段,采取幼稚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自嘲、“佛系”、态度消极、无所事事等。防御机制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通过解读对产生威胁的事件的看法,来减少外部和内部现实的突然变化,以达到情绪平衡和内心平静。防御机制中的应对策略很多,成熟的应对策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外在和内在的变化,而不成熟的应对策略可能会很大程度上扭曲感知。“否认”和“退行”皆属于逃避性的防御机制,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跨越障碍,而是发展的停滞,偏向不成熟的一端。富有建设意义的防御机制,如升华,将内驱力转移到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才能真正帮助青年收获成功的人生。

一部分人即便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依然感到空虚。一部分人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求而不得,感到无助。青年人开始摒弃旧有的成功定义和生活哲学,产生徘徊和迷茫。迷茫是转折点,也是新旅程的起点。青年人渴望寻找到失落的自己,寻找精神的家园。

认识未知的自己,“看见”自己,成为自己

迷茫也有可能是寻找新方向的转折点。新一代青年不再不假思索地、惯性地在旧有的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发展,而是开始寻找新的方向。青年们从父辈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训诫中挣脱出来,开始发现“金钱不是万能的”“名利地位也不是万能的”。青年们对于父辈的旧有的生活哲学产生了质疑,又没能找寻到新的生活方向,于是陷入了迷茫。如果此时采取的是消极逃避、故步自封的策略,那么迷茫之后只会转向消极的结果。如果此时采取积极的思考和行动,那么迷茫之后将转向更加美好的方向。青年如此,社会亦是如此。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在走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是在物质普遍富裕的基础上,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

当外在的东西已经不能带来自在和愉悦,那么只能更加彷徨。只有“拿得起”,才有“放得下”。倘若自己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感到想要的也无望得到而选择放弃,这只能是一种消极心理防御。自我觉察,认识未知的自己,“看见”自己,成为自己。乐于自我接纳的青年心理更健康。当个体不指责和批评自己,全然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时,更容易保持情感的稳定和内心的平静。青年自我接纳程度越高,越不易焦虑和抑郁,积极的情绪水平更高,如希望、愉悦和兴趣。有心理学家主张即便有不良事件或者不受欢迎的行为也要无条件尊重自己,不论他人是否认可、尊重或爱。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整体进行评价,例如,“我在这场比赛中表现不佳”,而不是“我是失败的”。与之对应的是自我贬低。自我贬低是个人因不可取的结果或行为而贬低自己的整体价值。广大青年要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

此树种模式树种以榆叶梅、玫瑰、连翘、丁香、海棠等为主,栽植规格2.5-3m。苗木规格∶选栽大规格苗木,选择5分枝以上苗木,冠幅在0.6 m以上,定干高度1.5米,树形自然圆头型。

当青年一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徘徊、佛系而走向自觉、觉醒并发现新的生命意义,发现认识自己并不只是面壁苦思冥想,而是要把自己投入到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当青年投入到社会发展和建设中时,其才能才会充分展现,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也才会找到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① MacInnes,D.:Evaluating an assessment scale of irrational beliefs for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Nurse researcher,2003,10(4).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徐斐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月敏

标签:;  ;  ;  ;  

青年怎样“看见”自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