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施创新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中国近200年的历史和近20 年来的变革现实,都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基础在教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在,整个教育都在进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学化学教育应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改革大潮推波助澜。冷静思考一番中学化学教育的现实,深感实施创新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仅择其部分加以讨论或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人才观、质量观要调整
当今,就业难,找理想职业就更难。而就业的难易又与求业者的学历层次、就读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学业成绩(主要指分数)等因素紧密相联,致使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压力。以致在不少中学化学教师的心目中,通常把听课认真、善于背诵记忆知识结论、会书面考试,视教材和老师讲的知识为绝对真理的学生为“好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学生考分高,认为教学质量就高。这种观念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失偏颇的。上述“人才”充其量是一种“继承性人才”,是“面向过去的人才”。上述质量观视学校层次的多样性、学生学习差异的多样性、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性等于不顾,用“分数”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这是应试教育的质量观,有悖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希望。我们深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育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应使学生在批判意识的指导下,继承大纲、教材要求的以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在继承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实践获得创新与发展。因此,中学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调整原来的人才观、质量观,舍去不合理的部分,充实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内核,把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树立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科技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面向未来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要优化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思考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获取知识、技能、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教学三要素发挥最佳功能,教学过程必须优化,以便达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外。
1.课前环节
要使教和学达到高度统一,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课前摸清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现状(学科的和学科间的),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及大纲要求;寻找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的联系点和联系途径,确定教学起点;选定助学助教的媒体材料,诸如演示实验、趣味实验(如喷雾成画、喷雾成字……)、激疑问题、化学趣闻、化学史故事、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实物、模型等;然后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课前作好准备,预习新课(与新知识联系很少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不预习),找出难点,作好上新课的精神准备及必要的物质准备、精力状态准备,这对扫除新课学习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2.课堂环节
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学民主化,师生平等相待,情感互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被高度激发出来,教师十分投入地施教,学生十分投入地求学,师生分别成为教学情景中的角色,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整个课堂读、议、讲、练、媒体辅助穿插其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共性,但又注意知识发展,不把规律讲死,共同辨析疑难、实践探索,鼓励好奇求异,引导收敛求优,教学过程有张有弛,高潮迭起,在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方法,形成创新思维品质。
3.课后环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总结学习过程的得失、利弊,以便形成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组合、方法体系。在知识拓展、思维启迪方面,教师可给出一些与后续课有联系的问题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思考探索。如高中生学完有关平衡内容后,可给出:将BaCO[,3]粉末投入水中搅拌,再用pH试纸检验,悬浊液酸碱度为中性;用pH试纸检验Na[,2]SO[,4]溶液的酸碱度,也为中性,然而将两种液体混合搅拌,再用pH试纸检验,液体显碱性,且碱性不断增强,这是为什么?这样“反常”现象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相互间深入讨论探索,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理解,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4.课外环节
学生的课外时空很大,家庭生活、社区服务、春游、秋游、寒暑假作社会调查等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相互探索。如:①我国用煤作燃料排放的SO[,2]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怎样才能使煤燃烧排放的SO[,2]尽可能减少?②怎样证实阳光下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实践探索,既融合了师生情感,又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三、方法手段要创新
教学方法制约着教学效率。而方法的选取又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知识技能基础、教师基本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教学法以传授知识的最终结果为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这难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品质和探索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借助可行的形式、手段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按规律施教,探索出教和学两方面都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积极借鉴、移植国内外已有的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索法等,借鉴、移植不能生搬硬套,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取其适合自己需要部分,通过实践、改造加以发展,派生出新的方法。
教学媒本、教具等辅助手段同样制约教学效率。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中学化学教师选择媒体的范围越来越大,从挂图、幻灯、模型、标本、实验到电脑多媒体等。条件差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师生可以自制一些仪器、药品、模型、标本辅助教学。条件好的学校,要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优点,自制或购买较好的CAI课件,攻克微观粒子结构、 同分异构、晶体结构、溶液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反应机理,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化学实验的重复展示等难点,同时还可模拟“三废”污染、火山爆发、油井燃烧和扑灭等在实验室难以实现的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
教具、媒体提倡自制。动手先要动脑,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不用,不可滥用,主导、主体、辅助三者的关系要分清,满堂应用、取代教师的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
化学实验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手段。加强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把化学实验是为了形成概念、验证物质性质,只重视最终结果的传统实验教学观转变到挖掘实验潜在功能,重视实验过程,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以及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培养的现代实验教学观上来。
化学教师应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出发,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逐渐改为探索性的实验,比如:溶解度、物质鉴别等实验可提出多种方案,让学生用实验证实哪种方案安全、可行、较优;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增加一些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将一些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实验改进为不造成环境污染、不损害师生健康的安全实验。
四、教师素质要提高
教师素质包括现代价值观念、业务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几个方面,只有上述几个方面的素质(综合素质)都加以提高,他的教学才有时代眼光,才有创新进取意识。
1.树立现代价值观念
化学教育和其他教育共同担负振兴民族的重任。化学教师只有把个人价值融合到社会价值之中,明确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社会责任,他的行为才会表现出爱岗敬业,从关心爱护的基点出发教育学生,勇挑教学、教研重担,淡泊名利,耐得住清贫,捧着一颗心来,却不带半根草去,达到高尚境界。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教育大政方针、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内化自己思想结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体现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
教师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个人、业务指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都要下大气力,拿出务实的行动来。
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教材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常调整、改革原来繁、难、多、旧的内容,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的、涉及面比较宽的新内容。化学教师除对大纲、教材的内容及要求有深刻认识、系统研究外,还必须对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卫生与健康、化学与社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知识前沿有系统了解,由于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化学教师还应加强对这些横向学科大纲、教材的了解,熟悉相关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自觉地勤学习、会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知识水平,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教学技能
常听人说“某某老师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技能较低。教学技能的提高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普通话、语言文字表达、板书板画、电脑多媒体的使用、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实验操作、实验研究和设计,自制教具仪器、药品等技能的提高,应重在平时积极投入实践,长期坚持;还可通过表演、竞赛等形式促成快速提高;对新课导入、设问、提问、诱答、讲解、结束等技能可通过微格教学、优质课评比、相互听课、评课等活动来提高;命题、试卷分析、教学质量评估可通过具体实践、个案分析、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其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小论文可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小论文评比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