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涛671000,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 云南大理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安全。地质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关注施工质量,达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了解,以现有的施工组织形式和现状为基础,落实治理措施,进而达到提升施工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监测项目;内容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相关岩土、水利水电以及道路桥梁等工程数量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岩崩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虽然能够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它却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工程项目,涉及诸如地质条件、岩土性质、场地环境、工程要求、气候变化、地下水动态、施工程序和方法等,许多相关的复杂性问题,并且相关理论尚待完善。
1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阶段性动态发展过程,但是凭人的直觉一般是难以发现的,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才能监测到其变形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和确定控制其形成发展的变形破坏层面。因此,有效的变形监测工作对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变形监测工作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全过程,从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阶段的检测信息有效反映地质灾害体的存在及其发展活动过程确定相关的各种几何学、动力学等指标,为防治设计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检测治理工程施工对既有地质灾害体的扰动影响以及防治对策的有效性和施工安全风险监控;治理工程后效果的监测有效监控其治理效果以及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和时效性等。因此尽管变形监测贯穿于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全过程,但在各阶段之间又具有相互的连续性。
变形监测技术是一门很强的应用技术,它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钢筋混凝土力学及土木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仪器仪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测试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为技术支持,同时还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工艺和工程实践经验,以地质灾害体与防治工程结构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稳定的动态评估为主要目的综合型应用技术。伴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发展,国内外地质灾害调查与检测方法和相关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种类比较多,对工作人员自身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部分工作人员自身技术能力有限,对各项施工形式缺乏有效的了解,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很多施工人员对治理工程的施工流程缺乏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增加施工管理难度。
2.2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在工程治理过程中,系统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施工招投标组织不合理,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因此,直接对施工造成影响。针对安全防护系统不合理的现象,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治理工程的具体要求。
2.3现场管理混乱
针对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在实践阶段,要完善治理工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尤其是现场管理,在初期管理阶段,会存在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表现为材料和设备放置不合理、线路杂乱无章等,针对现场管理的重要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现场管理工作,满足组织形式的具体要求。
2.4评审机制不合理
治理工程施工结束后,要对各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估,为施工质量提供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评审机制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项目没有纳入到评审系统中,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评审、施工招投标工作不规范、不统一,都必然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
3.1地质灾害勘察期间的监测
根据监测区域的地质灾害变形历史对该区域的变形特征进行监测,并通过变形可以波及的影响范围对当前的稳定状态进行判断;对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体进行空间几何特征勘测,预估其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规模;对该区域的岩、土体的滑动速度与变形规模进行观测,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灾害体的变形信息预测出可能发生失稳破坏的时间、范围,及时发布预告。
3.2地质灾害治理设计阶段的检测
该阶段的检测工作主要有3方面的内容:(1)为了能够提供有效的设计载荷以及其他相关设计参数,工作人员要做好正在滑动的滑面数量与位置信息的确认工作;(2)灾害体的内部变形特征与特征信息是防治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检测工作;(3)治理方案的制定来源于工作人员对滑坡主滑、抗滑、牵引地段的划分与确定以及边坡危岩体差异变形的观测。
4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1完善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
图纸会审的目的,是使得施工单位和各个参建单位熟悉设计图纸,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形式,落实技术难点和重点。在实践阶段,必须完善图纸的审核工作,由于治理工程本身比较复杂,因此,要及时和设计方进行互动和交流,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存在不按会审要求施工的现象,合同签订后直接进入到施工环节,因此,导致施工人员对项目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衡量指标等缺乏了解。技术人员需要对施工图进行详细的校对,按照复查形式的要求进行,此外,也需要做好评审记录和签订工作。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要对工程特点、施工方式和措施等进行了解,便于后续科学有效的进行施工,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出现,增加施工难度。
4.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施工组织的设计和编制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包括人员配置、机械设备安排、材料组织和环境保护等,在关键施工阶段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施工组织方式。有效的组织设计编制程序,可以协调各个组织施工,提供不同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在协调处理阶段,对设计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掌握工程技术类型、材料设备和经济计划等,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施工单个项目的编制和审核形式比较特殊,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审核,为了避免施工组织成为摆设性资料,工作人员要对编制方案的落实引起重视,按照组织系统要求对其进行设计。
4.3现场技术质量管理
当前在治理工程施工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甚至存在技术监督不合理的现象,负责人对各个项目缺乏了解,技术负责人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导致技术管理难度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按照已有审核系统的要求,让每个作业人员熟悉质量验收标准,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
结语
针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从实际情况入手,及时对项目类型进行分析,结合施工组织的具体要求,探究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针对项目治理阶段存在的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评审机制不合理以及现场管理混乱等现象,应从完善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现场技术质量管理,以及强化治理工程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完善处理对策,最终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元华.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1):12-14.
[2]张剑.镇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江苏地质,2008,32(1):64-69.
[3]沈茂丁,王峰,徐文毅,等.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与审查要点[J].油气储运,2014,33(10):1052-1054.
[4]李小平.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14):145-146.
论文作者:先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阶段论文; 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目的论文; 治理工程论文; 工作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