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的中国农业科技_农业论文

2010年前的中国农业科技_农业论文

迈向2010年的中国农业科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与问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是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较大幅度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供需平衡有余,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业科技工作在农业增产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全国科学大会上,各地推荐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3137项,其中受到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381项。改革开放以来,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确认的农业科技成果3.2万项,其中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4185项。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估算,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已由27%提高到35%以上。

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主要可概括为: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突破,显著地提高了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性能;继培育肉脂兼用猪新品种之后,80 年代又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 良种覆盖率达60—80%;改进田间管理和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产出率;改进畜禽饲养管理方法,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集约化饲养技术,可使畜禽生产大幅度提高;对主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有效地减少了农畜产品的损失;我国研制成功的一批安全有效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了多种畜禽疫病危害。为畜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正在实现商品化、产品化、国际化;首次完成了4 等分奶牛胚胎并获得4分胚胎牛。此外,我国核技术、计算机技术、 遥感技术等也广泛用于农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农业和农业科技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

——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根据历史和国外的经验,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一般为2.5:1—3:1比较合适。从80年代各国的情况看,低收入国家工农业增长速度比为2.15:1,工业化国家为1.4 :1 。 我国1979—1984年工农业发展比为1.25:1;1985—1989年扩大到4.08:1;1992年和1993年扩大为4.3:1和5:1。大大超过了合理范围。农业的低速发展很难支撑工业发展速度。

——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依然尖锐。粮食生产不稳定、波动大,连续6年徘徊,人均占有从1984年的394公斤,下降到1993年的387公斤。 棉花、油料、糖料供应不足,动用库存,增加进口,形成较大的缺口。粮食、棉花、油料的波动,必然导致整个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波动。

——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近五年农民收入增长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有些地区出现负增长,高产穷县、穷乡、穷户增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差距在继续拉大,全国有7000万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1993年为2.5: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差5倍。

——农业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由解放后30年平均11%多下降到近年的3—4%左右,农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由过去的4—5%下降到近年的1%左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基本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有效灌溉面积下降。农业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不高。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现象比较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特点的科技体制尚未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未从根本上解决,突破性科技成果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30—40%,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研究条件差, 手段落后;基础性研究薄弱, 跨世纪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管理人才缺乏。

动向与趋势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础科学(数、理、化、天、地、生)和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向农业科学技术的渗透,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越来越密切,正在走向一体化和综合化。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 20世纪初,农业生产增长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作用仅占5%,到了70年代则提高到50—70%。美国农业生产增长值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是归功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日本40年来,农业恢复发展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特别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对改造和革新农业生产的作用。

7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总产量从5亿吨到19亿吨, 增长了近四倍。在谷物增产中,扩大耕地面积只占20%,而提高单产却占到70%。在提高单产中良种的选育、更新与推广占20—30%,良好的灌溉条件和增施化肥占40—50%。在畜禽增产中,由于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蛋鸡产量提高了54%,肉鸡产量提高了73%,瘦肉猪产量提高了42%。所有这些表明,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学技术与基础科学相互渗透日趋明显,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例如生物化学产生了生物高分子化学、酶化学、生化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又产生辐射生物学、生物光物理学;生物数学又产生数量遗传、数量生态、生物统计等。农业科学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三级学科已达3000多个,而解决农业上的重大课题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综合。例如70年代以来,中国杂交水稻、菲律宾水稻、墨西哥小麦、中国杂交油菜、法国双无油菜等,就是集中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昆虫、病理、生理、生态等多学科发展的技术成就选育成功的。

3.农业科学技术向微观和宏观发展,既结合又促进,加快了进展与突破。50年代以来,遗传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遗传学,目前正在深入探索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从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等作用,阐明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转基因植物达397种, 其中番茄、抗虫棉已用于生产。60年代由于地球资源卫星的问世,扩大了视野,从宇宙空间来观测地物,普查土壤,监测病虫害,预报农作物产量等,精度之高、速度之快是其它常规方法难以达到的。美国利用地球资源卫星预报全球小麦产量,精度达93—97%,而且时间可提早一个月。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方面研究的深刻进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4.农业科学技术借助大量新兴的实验工具和理论方法,推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例如在图象观察和微结构分析方面,应用电子显微镜、 X光衍射技术、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观察到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微结构的轮廓,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在精密定量分析方面,应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全国土壤进行普查,分析了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为指导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在宏观动态监测方面,应用航测、遥感技术观察地球上变化着的物体映象。在多因子、大数据处理方面,应用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统计分析、模拟研究和建库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这一系列现代的实验工具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学研究水平。

5.农业科学技术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交流与限制并存,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态势。进入80年代以来,农业科学技术已发展到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程度,并且正在打破国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例如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等,都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多学科协同作战,有些还需要通过国际间合作,组织精干的科技队伍,采用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严密的科学管理,开展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究。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发展到应用阶段。因为竞争的实质最终是科技含量高的商品。

总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也推动了科学技术。这种趋势将导致科学研究、生产以及社会生活与管理的根本变革。

发展目标与重点

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中国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持续增长,膳食结构从小康型转变为营养型。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建成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科学技术要紧密围绕上述目标,实现四个结合、四个转化,即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转化;手工劳动与半机械化、机械化相结合,逐步向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转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经营、科学务农转化;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体系。

“九五”和20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科技进步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布局要分三个层次:即:第一个层次,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实现我国生产和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在这个层次上,主要是组织实施国家和行业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第二个层次是,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选准有限目标,集中组织突破,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这个层次上,主要是组织实施“863 ”计划、行业生物技术计划和火炬计划;第三个层次,是继续推进农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在这方面,我国除继续保持优势领域外,在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农业和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储备。要进一步做好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门、地方资助应用基础研究的组织工作。

农业科技工作的这三个层次都是振兴农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反映出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根据这三个层次的布局,在“九五”和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是:

——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的适用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十多年,我国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是相当可观的。各级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密切配合,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选择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的适用技术,认真组织推广;并与有关计划结合起来,实行物质、资金、技术相结合,有效地把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紧密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课题,组织跨部门、跨地区力量,联合攻关。根据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需要,选择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为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实现农业上新台阶服务。

行业、地方的科技攻关计划,要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重点科技课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为行业发展和各地农业振兴提供科技成果。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形成和发展新兴产业。当今世界蓬勃兴起的高新技术,正在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我们要跟踪动向,研究对策,提出方案。在“九五”期间,要优先发展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还要加强核农学、遥感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推进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九五”期间,要把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努力把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辐射源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切实加强农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基础性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要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推动科技生产、经济社会的进步。我们要从现在起,部署科技力量,面向2010年农业问题,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力争在生物多样化、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及抗性机理、现代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环境变化对农业影响与对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几个学科前沿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科技储备。

发展我国农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应特别注意建立一支精干的队伍,在继续发挥老科学家作用的同时,要下决心培养、选拔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充实并加强基础性研究。还要加强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开展农业软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农业软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处理和再生的创造活动。在“九五”期间,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开展农业全局性和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农业技术改造,以及农业与环境、农村发展与农业、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关系等研究,作出科学评价,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为实现粮、棉、肉、水产等发展目标,提高科技水平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九五”期间,要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主要设备和设施等,并切实组织科技力量,认真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做到“洋为中用”。

措施与对策

为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推进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生产、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

1.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稳定的两级农业科研体制。通过深化改革,“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加快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步伐,建立起按农业区划设置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研体制。

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研究中心,优化学科结构,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面向全国,组织协调重大科研任务和各项科技服务,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地、市一级农业科研机构,应在全省统一规划下,保留具有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科研机构,纳入全省农业科研体系,其余的科研机构通过调整,逐步转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3.大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根据农业科技工作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的特点,应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拨款制度,并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工作投资的比重,达到占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

要从国家增收农产品技术改进费、耕地占用费、畜禽屠宰税和粮食发展基金中,提取1—5%的经费,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研机构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增收创新。

4.培养跨世纪的农业科技队伍。要通过进修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建立继续教育和定期进修制度。特别要加强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倡到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新问题,出国进修、考察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提高科技水平。

农业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招收学位研究生,为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输送跨世纪的人才。

5.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要对重点实验室进行整顿、完善和更新。在配备常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配备大型仪器和成套设备,实现实验研究手段现代化,并继续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科研机构的试验场、基地,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各项田间作业机械化、系列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

6.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着眼于提高科技能力,发展农业生产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私人团体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特别是推进与政府和私人团体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到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任职,鼓励单位、个人同国外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学术联系。

标签:;  ;  ;  ;  ;  ;  ;  

2010年前的中国农业科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